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王大亮的草根爱情之那达童年

第5章 桃源美地小村那达

  • 作者:奔跑的祥子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3 02:45:39
  • 完书字数:4918

第5章 桃源美地,小村那达

就这样,那群来自远方的人们,在当地各族人们的救济下,暂时安顿下来。(注:美国的感恩节,难道也是这么来的?作者开个玩笑。)

果不其然,那里片黑土地确实是一片丰饶之地,流着玉米和高粱的肥美之地。

接下来的一年,乡亲们在此休养生息,来年的收成还算不错。

但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国,这个伟大的东方民族正在水火中遭遇前所未有的苦难和迫害,一如难产的妇人,在黑暗中长期痛苦的呻吟着。

看似软弱无助的她,在看似绝望的境地中仍旧选择抗挣,用尽全力,渴望黎明时那一声婴儿的啼哭!

那将是新的生命!是新的纪元!那将是在水与火洗礼后的重生!

达远村的人们更是在最初的几年,再次为了躲避战乱、逃避奴役等原因,在反抗和争斗中,学着了当地的蒙古族,沿着西辽河先后迁徙了数次,在覆巢之下努力寻找着相对完美的桃花源地。

最后在离主干河流100里处,一条不宽的支流旁,安稳下来,定村名为那达,繁衍生息。

据村里的几个老人说,当初看上这块地方,就是因为这条河,咋一看不起眼,水却很深,水草旺盛,大鱼不少,春天水稳,夏天水急,秋天不老,冬天不死。想当年住下来的时候,吃饭、种地全靠它哩!说完,他们的脸上充满红光、嘴角挂着微笑,吧嗒着烟袋看着远方,我知道,那条河又把他们带回了过去,那个峥嵘的岁月,那个属于他们的被迂腐重大使命的年代,不久,他们也会像那条河一样,流向未知的远方。

现在看来,此地位于蒙古高原末端,大兴安岭南部,科尔沁草原(蒙古语:著名射手)腹地,松辽平原西端的一隅,西辽河支流的一条不知名小河(后来取名叫双龙河)蜿蜒穿梭而过。

那时哪里有什么阴阳先生,能够给大家算上一算的,如果老艾随军,阴阳先生就更省了。

几年后,村里的确有了阴阳先生,不知是从哪里流窜过来的,不过那是后来的事了。

桃花源的选址,长老们要求只要有山有水、但有要不显山不露水、土地肥沃,这些就够了。

安顿下来之后,真如那位厨子说的一般,小村否极泰来,老天在出产、人口方面格外的开恩、赐福。

又多少年,小村陆续接待了几批流民,有关里的、口内的、廊坊的、大槐树的,还有北平的,这些人操着天南地北的口音,融入并壮大了小村,更有些小村的过客,选择在不远的村外开辟属于自己的领地。

以那达为中心其他村落不断兴起,什么五棵树、白杨村等等,可以看出,这片方圆几十里的土地,慢慢的在走向复苏,渐有生机。

他大舅爷说,这一带的繁华,不仅和河流、地貌等风水有关,也和村子的取名有莫大的关联。听上去虽然带些迷信色彩,但他那坚定、深沉的眼神、有些执拗的语气和娓娓道来的故事,这使得我暂时的说服了自己。

“那达村名的由来,那可是有讲究的,不像这一带其他的村落。”舅爷自豪的说。

“比如,五棵树、四棵树村”,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嘿嘿一笑,颇为狡诘。

“又比如。。”

从他的故事中,我可以想象的出,一个垦荒的汉子,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躲在五棵高耸的大白杨的阴凉之下,心中颇为喜欢,心意一定,就这吧,不再走了,自此带着老婆孩子安定下来,定村名为五棵树。

而四棵树、三棵树、两颗树村,并不是因为村口大白杨的数量,而是由于五棵树村的先入为主,更便于地理位置的标记,纯粹好记、实用,顺序分配,随之而来就得有四、三、二,而一棵树显得太荒凉了些吧?怎么办呢?就叫大棵树村吧。

还比如,山东窝坊,起初到来的都是山东的相亲,最开始拓荒的时候是没有房子住的,大家只能搭窝棚,所以取名为山东窝棚,后来条件好了,大伙闲“棚”字太草,好记不好听,方圆几里的姑娘尚嫌这名字土,再远一点的姑娘呢,一听名字,第一直觉,就是穷!说媒拉纤的,纵然巧舌如簧的能把那村描绘成辽东镇,她们都不愿意嫁过来,非得描绘成帝都一般,她们才肯过来看上一眼。

遂,大家伙一商量,改“棚”名为“坊”,取义多商铺、地富裕,那外家姑娘一听名字,就打算来逛上一逛。不得不佩服老人们对女性需求的精准把握:无论古往今来,逛街都是女人的一大要务。可姑娘们一来便知,村里只有一家杂货铺、一家做豆腐的、一家磨面的,还有一间铁匠铺,瞬间逛完,最稀罕的成衣、皮货、丝袜等洋货则需要心仪的对象去镇里买,尽管颇有上当的感觉不是?但关键是,人家姑娘来了,小伙子们的机会也来了!说不定还就真成了!

而三义堂村,不得不提一下这个有深意的地名,此地离那达村不远。年代久远,民间传来是两个版本,一说儿是以最先到达村子的那个汉子的名称命名的,一个叫唐三义的汉子,老舅姥爷(老:排行老么的通俗叫法)坚持这个。

另一说儿是当年山东境内反对日本鬼子,一个响马开立香堂的名字,后辗转到此。大舅爷认定这个才是正统,不仅仅是因为偏执的个性,而是他有着对此观点更直接有利的支撑:此地善器,铁器、农具还有刀具。

当年铁匠铺据说就开了三家,前里八村的铁匠、手艺人不是出自那达村,就是来自三义堂。

二是因为他特有的记忆,他说:“我听大人说起过,三义堂刚开村的时候,那掌柜的来过咱们这,一进门就递帖子,像拜山头似的。

你的高祖接见的他,那人大个,大嗓门,瓜皮帽,绰号叫二爷什么的,一身黑衣,豪爽但也颇有匪气,进院的时候,狗都没叫。

当见到您的高祖,二爷突然又谦卑了起来,说是当年有眼不识真豪杰云云。说起你的高祖,他手艺好,武艺精、干活好把式,做人更是没得说。

看样子,他两人早就认识,想当年村里没少接济他们粮食。二村本是同根,领头的又是旧识,婚丧嫁娶的,这么一来二去,关系是相当不错的。”

而村名“那达”的由来,是最先开荒到此的先人们,闷了几袋烟后取来的,这是最先的民主决议的成果之一。

那达,意为“那个渴望并最终到达的地方”,以“达”字来纪念他们的家乡,一个坐落在远方的普通屯子,那是先辈的故土、他们的根,更以此纪念曾经的父老乡亲、并肩战斗的兄弟们和一路走来的艰辛及不易……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