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王大亮的草根爱情之那达童年

第6章 大亮家

  • 作者:奔跑的祥子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3 02:45:39
  • 完书字数:7694

第6章 大亮家

小村那达的历史并不长,到大亮他们出生的时候,也刚刚满了80年,但却足够沧桑。

小村中历史家族,以大亮家即王家最具代表性。

王家,哲里木盟(哲里木系蒙古语,意为马鞍吊带,因清代内札萨克十旗会盟于哲里木山而得名,简称哲盟)辽东镇那达乡那达村的开村五大元老家族之一,前三代男丁不多,但威望很高,加之与其他家族联姻,盘根错节,也算是当地一呼百应的望族。

直到20世纪中叶,老爷子积极响应人多力量大的国家政策,子孙才渐渐繁茂起来,但好景不长,很快到了20世纪末,镇里又提出了少生孩子多种树的光荣标语,但根基已定,脉络已清,暂不影响家中添丁。

据那达现存史料(含正史和野史)记载,大亮家中的人物和故事,原来是这样的:

清末1900年,山东大旱,刀兵四起,太爷的爹(高祖)参加京津保卫战,兵败,有幸逃脱,归乡。

奉战友遗嘱,亦解决当时的温饱问题,更为了后代子孙能够吃饱、吃好、安好的伟大梦想,携眷欲战略转移至关外,蒙老天厚恩,得到广袤的辽东平原,后又几经颠沛辗转,流离于蒙汉满西辽河流域,终寻得一桃源深处,土地富饶,定村名那达。开荒、垦田、畜牧、抚育子女、任大村长。

那个需要考虑、讲究忠孝的年代,忠,他自己已经尽了,尽管是对那个愚蠢的政府。孝,就是要乡亲们吃饱、过太平日子。

余生,透过局势,他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这根本就不是以忠孝作为筹码来简单衡量的事,究竟是什么,子孙、未来也许会有答案。

他信守承诺,不再没来由的征战,未收徒、但授武、子弟兵、胜流寇、驱狼群、捕黄羊,铁骨铮铮,护得小村十几年周全太平,生息休养。享年却62岁。

他临终之时,告诫后人,不逞匹夫之勇,不离村庄,只须保得乡亲太平,但如果东洋人来了,要继续砍他们脑袋。接着呓语喃喃:“兄弟,我来了,来了……”

忽又目光如炬,大吼一声:“东洋鬼子,爷爷来也!”

气,就这样断了,善终。

太爷爷,大村长的独子,家里产业唯一继承者,后来继任大村长,谨遵父训。

他为人仁义、勤奋,终在明国二十八年(1940年前后)的一个秋天,田产逾20亩,跻身当地地主行列(其实大部分地,还是需要自己和亲戚们相互帮衬着耕的)。

同时小村已算树大招风,桃源之地怎可保得住?

东洋人,日本鬼子终于来了。

不过还好,还好。有广袤草原的地形依托,纵深颇大,加之小村偏远,战略地位不显著,全镇子的日本兵没有多少。

倭寇又得知村人习武,每次都是零星几人由中国人带着,也怕死的紧。

太爷爷,虽不及父辈豪迈,但果敢、坚忍有之,心思亦缜密。他代表村里,先后接待了日本人、国民党、八路军及其他武装,走了来,来了走,仿佛没个尽头。

在其周旋劳顿之下,终于心力交悴、积劳成疾,时年52岁。

遗有三子二女,长子而立,其余子嗣尚且年幼。

精明的他,把局势仿佛看得更加明了,既然躲不开,那就只能选择,战争,看来是不可避免的了。

病榻弥留之际,托少子小女于长子,叮嘱其助弟妹们成家立业,男丁更要娶妻生子、传宗接代,且不可荒废家业。

同样留给了后辈几句忠告:“一定要审时度势,届时选对民族义,方能耕得中国地,做人要有大聪明、大智慧。”

得去安详。

他是幸运的,又是庆幸的,因为他很好的完成了父亲的嘱托,即使小村将要再次面临劫难,那也是下一代人的事情了,自己则彻彻底底的、完完全全的可以去地下交账了。

但又听太奶奶说,走前的一段时间,他经常自言自语、仰头叹息、颇有怨言,用现在的话说,很可能抑郁了。壮志未酬?也是,年轻时志在四方的他却为了承诺宁愿一辈子窝在巴掌大的村里。天命之年,心里虽已有了定向和拉开枪栓大干一场的火热,却始终未能迈开步子,换之,留给后代一个忠告。

大亮爷爷的大哥,也就是大爷爷,那个长子,读过几年私塾。他能识文又断字,机智沉稳又聪明,病床前临危受命,果不辱使命,家产土地不得败坏、对弟妹、子女家教亦甚严。

最重要的是,在民族解放的大潮流中,他主动上缴钱粮(是一部分,但留下的大部分,在文革中,还是给抄了)、支持革命,土地归公(当然是分家后),支持土改,由地主士绅一下子变成了贫下中农(村里的好多人也频频效仿,长远看来都沾了光,毕竟身份的转变,在那个时代,是能够捡回一条命的),被一个司令员看中,带着若干小伙参加了当地的游击队。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当这首歌响彻在篝火熊熊的打麦场的时候,小村的人民,时隔几十年,又一次见到了外国人:大鼻子、灰白棕三色头发的苏联人。

很快,他们走了,小日本也基本绝迹了,抗日战争结束了。

几年后,他从部队回到小村,被任命为区地委书记,没几年,解放战争也结束了,几十年来遗世而独立的那达村,也终于作为一个零部件,融入了我们始终挚爱而伟大的祖国,跟随着这辆势不可挡马达巨大的机车滚滚前行,回到了正常的历史轨迹上。

现在看来,在那个时代,每个人、每个势力都要面临选择,很难评判对与错、是与非,但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立场顿时就明了。

民族大义,性命攸关。

老人们说,男子汉一辈子要是没遇到几个坎,那都不叫人生。

要来的,迟早会来的。

70年代初,他被县里打倒,挂牌、游街、批斗是常有的事。

后来国家拨乱反正,肯定了老爷子的革命贡献,并给予平反,但他终究没能挨到那一天,老人是在其下放的三义堂农场走的。还好,最后那一两年,农场内的批斗少了许多,打交道的只是些农具、农活,老爷子应该还算自在,最后能够安息在打一辈子交道的土地上,对一个农民的儿子来讲,也算是死的其所、如愿以偿了。

最后,在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中间省略若干字)的指示下,还有那些挺过来的老战友的帮忙下,其子和儿媳,被分配到当地县里工作,如果老爷子泉下有知,也算可以瞑目了。

故事还没有完。

大姑奶,性情善良、贤惠,虽未读书,但农耕女织,跳水做饭,相夫教子,样样拿手,其夫婿是太爷爷生前就物色好了的,虽是一个庄稼汉,但身子壮实,憨厚能干。二人婚姻幸福,日子虽然平淡,但常有平安相伴,子女孝顺,善终。

二姑奶,家里老幺,太爷爷的掌上明珠,大爷爷亦欢喜。生的一张鹅蛋脸,生的那般秀丽丰美。不好琴画、女红,倒喜象棋、爱刀枪、好麻将,能骑善射,机智聪颖,在其执拗下,大爷爷竟带其拜会了方圆几十里的武师镖客。

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她上马救了一位叫赵二的俊秀少年,即后来北地的武装头目。二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相约白首,她以死相逼,终成,大爷爷给气的半死。

夫婿赵二爷,骑的是黄膘大马,年纪虽轻,但手持双枪,弹无虚发,堪称北地一霸(家族产业)。

但在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其犹豫徘徊、选择中立,建国前期被围剿,濒临死地。最后在大爷爷、三爷爷的求情周旋下,被临时放出,后携妻子远遁蒙古草原深处,从此隐姓埋名,改姓包。

二人的爱情故事,倒是可歌可泣,一度被当地艺人改编成了二人转,白马耍双枪、王玉娥救赵英郎、赵二郎单刀赴会等等,“听说那王玉娥,玉面桃花、美艳无双……

赵二爷,骑的是黄膘大马,使得双枪,那时出神入化啊……”

此戏文,曾经在这片黑土地上经久流传、久唱不衰。

二爷爷,被收编前,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面皮白嫩俊秀,生性风流浪荡,喜酒善饮、好结交豪强,亦仗义疏财、领导才能突出。常带领若干无志青年,辗转于乡村邻里之间,主持公道,秉行正义。

更经常在天朦朦亮的时候,在某个温暖香艳的被窝里,被大爷爷生生的拽出来,接着大棒皮鞭的一顿招呼。大爷下手忒重,以至于二爷的小腿,不经意间被打折几次。

当时,你若在村里看到一个俊俏的青年瘸子,带着一脸的淤青和一脸的不屑一顾,那一定是他。

爷爷,弟兄排老三,在大爷爷的英明决定下,跻身贫下中农行列,并积极参与民族解放的大事业,任小村民兵连长,统领八十群雄。

三个爷爷分别开枝散叶,大亮的爷爷,更育有五子三女。

但好景不长,在一次与邻村的武斗中,摔伤了右腿,不久抗洪落下了病根的左腿也不听使唤,旧疾未愈,又添新伤,队长“请辞”。

然其性格高傲偏执,不愿出门杖拐,一高一低,遭人嬉笑嘲讽假意同情,开始自我封闭,而后郁郁寡欢,一碗羊肉汤后,驾鹤西去,年仅43岁。

那么现实的问题来了:孩子多,怎么办?

老话说,爱大的,疼小的,中间夹个受气的。

爷爷是爱老大疼老二,惜老五偏老六,骂老三打老四。也难怪,老大老二是顶梁柱,老五老六是晚来得子,当然欢喜非常,生老三老四那几年,正好赶上三年自然灾害、苏联催债,寻常百姓的日子,真是缺衣少粮、清汤寡水、断盐断油的,憋屈的紧,心情哪能好的了,这就是他们家第四辈的基本信息。

大亮的父亲排老三,正好不受待见。

接着,就是大亮他们了,还没长大的、一群连老母猪都烦的小屁孩。

小村的天地,儿时的江湖,这是大亮他们梦开始的地方。

感谢上苍,感谢先辈的勤劳、勇敢、智慧、不屈、抗争、爱护、牺牲、团结、妥协与坚忍,感谢先辈们对我们的爱,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的纯净蔚蓝的天空,正因为此,我们才没有经历战争。

第一卷完。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