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中国史纲

第53章 在矛盾中行进的明朝 2

  • 作者:张荫麟, 吕思勉, 蒋廷黻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4 17:22:33
  • 完书字数:9016

哥仑波的发现美洲,事在1493年,葡萄牙人的发见印度新航路,则事在1498年,较郑和的下西洋,实后十年。西人东航之初,中国人的足迹,早已遍布南洋了。中国西北负陆,而东南面海。闽、广之北,限以重山,其民不易向中原分布,所以移徙到海外的很多。南洋群岛,气候和煦,物产丰饶,实在是中国的一片好殖民地。不但如此,中国人作事平和,凡事都以共存共荣为目的。假使开发南洋的责任,而由中国负之,南洋群岛的土人,决没像现在饱受压迫,濒于灭亡之惨。徒以昔时狃于“不勤远略”之见,有此基础,不能助以国力,向前发展,这真是一个大错误。不但如此,因海防的废弛,通商政策的不得宜,反还因海洋交通,而深受其害,这便是所谓倭寇。

倭寇是起于元、明之间的,至明中叶而大盛。原来日本自与元构衅后,禁止其人民,不许和中国往来。于是冒禁出海的,都是无赖的边民,久之遂流为海寇。当元中叶,日本分为南北朝。后来南朝为北朝所并。遗民亦有入海,与海寇合的。朝鲜沿海,受患最深,而中国亦所不免。所以明初,于沿海设卫甚多;而明代的市舶司,意亦不重于收税,而重于管理制驭。世宗时,废司不设。贸易之事,移主于达官势家。多负倭直不偿。倭人贫不能归,遂都变为海盗,沿海的莠民,亦都附和他;或则冒其旗帜,以海岛为根据地,饥则入掠,饱则远扬。沿海七省,无一不受其患。甚至沿江深入,直抵南京。明朝竟无如之何。直至1556年,胡宗宪总督浙江军务,诱诛奸民,绝其内应,倭寇势才渐衰。又约十年,乃为戚继光、俞大猷所剿平。然而沿海之地,已凋敝得不堪了。

倭寇平定未几,复有朝鲜之役,则其事已在神宗时了。日本自开国以来,世与虾夷为敌。八世纪之末,日本拓地益广,乃于东北边置征夷大将军。源、平二氏,世守其地。后来中央政争,多借源、平二氏为助。平氏先以外戚执政,后为源氏所灭。乃遍置武职于诸州,以守护封土,而总其权于征夷大将军。于是大权尽入幕府,皇室徒拥虚名而已——日本皇室,所以始终未曾易姓,就是为此。源氏之后,北条氏、足利氏,相继以家臣覆灭幕府,格外大封将士;而其将士,又以其地分封其下,遂成全国分裂之势。十六世纪之末,有个唤做丰臣秀吉的,起而平定全国。

因念乱源终未尽绝,意欲把一班军人,赶到外国去,遂有1592年渡海攻朝鲜之举。朝鲜开国之主李成桂,本是以打倭寇出名的。当元朝时候,屡次干预高丽的内政。其国王,多数是元朝的女婿。举国多剃发易服,习为胡化。明兴之后,高丽王氏的末主,还想扶翼元朝。李成桂则倾向中国。于是覆王氏而自立。革新内政,输入中国的文化,气象一新。然而承平日久,兵备亦不免于废弛。日本兵一至,遂势如破竹。其王先奔平壤,后走义州,遣使求援于中国。神宗命李如松前往。一战而胜,尽复汉江以北之地。旋因轻进,败于坡州的碧蹄馆。于是抚议复起。迁延数年,终不能就。直至1598年,丰臣秀吉死,日本兵乃解而东归。这一次,明朝运兵筹饷,**全国,而竟没有善策,可见其政治军备的废弛了。

第四、明末的政局

明朝当世宗之时,万事废弛,本已成不能复振之局。世宗崩后,穆宗立,在位六年而崩。神宗立,时为1572年。穆宗时,张居正、高拱,相继为相。神宗立,年幼,拱复罢,居正辅政。居正有综核之才。史称其当国之时,一纸文书,“虽万里之外,无敢不奉行维谨”的。当时吏治败坏,又承累朝的奢侈,国计民生,均极困难,居正乃裁减用度,刷新庶政。“行官吏久任之法,严州县讳盗之诛。”在相位十年,颇有“起衰振敝”之效。然神宗本性是昏惰的,所以自居正死后,纲纪便又废弛了。而中年后的怠荒,尤为前此列朝所未有。

明朝的君主,视朝本不甚勤谨的。神宗则中年以后,不视朝者至二十余年。专一听信中官。派他们出去做税使,并到各处开矿,借端诬索,毒流天下。皇帝既不管事,群臣就结党相攻。而言路一攻,其人即自去,于是言路之权反重。明朝人本来和宋朝人一样,喜欢争意气的。当时顾宪成等讲学于无锡的东林书院。往往讽议执政,裁量人物。即朝士亦有遥相附和的。于是党祸复起。

清室之先,就是隋唐时的白山靺鞨。辽时,谓之长白山女真。清人自谓国号满洲。据近人所考证,则满洲二字,明人写作满住,乃大酋之称,不徒非国名,并非部族之名。清室之先,实在是明朝的建州女真。明朝分女真为三卫:曰海西,在今吉林的西部,辽宁的西北部。曰野人,在今吉、黑两省的极东。曰建州,初设于朝鲜会宁府的河谷。事在1412年。受职为指挥使的,名猛哥帖木儿,即清人所谓肇祖。后为七姓野人所杀。弟凡察嗣职,迁居佟佳江流域。后来猛哥帖木儿的儿子董山出来,和凡察争印。明朝乃将建州分为左右二卫,以董山为左卫,凡察为右卫指挥使。董山渐渐桀骜。1466年,明朝檄调他到广宁,把他杀掉。并出兵攻破其部落。部人拥戴其子脱罗扰边,声言复仇。久之,也就寂然了。于是左卫衰而右卫盛。右卫酋长王杲,其地在今宽甸附近,为李成梁所破,逃到扈伦四部中之哈达。据《清实录》所载,当时的女真,分为满洲、长白山、扈伦、东海四大部。

满洲、长白山,就是明朝的建州卫。东海为明朝的野人卫。扈伦则野人部落,南迁而据海西之地的。其中哈达、叶赫,明人称为南北关,倚以捍边,视之尤重。王杲逃到哈达后,哈达酋长把他执送李成梁。李成梁把他杀掉。王杲的儿子阿台,是清景祖的孙婿。景祖,《清实录》名觉昌安,明人谓之叫场,即清太祖之祖。其第四子显祖塔克世,明人谓之他失,为太祖之父。阿台既抱杀父之怨,助叶赫以攻哈达。满洲的苏克苏浒部长尼堪外兰,为李成梁乡导,以攻阿台。阿台被杀,叫场、他失亦俱死。清太祖向明边吏呼冤,明人乃将叫场、他失的尸体还给他。此时清太祖势甚微弱。至1583年,乃起兵以攻尼堪外兰。1586年,尼堪外兰奔明边。明人非但不加保护,反把他执付清太祖。并开抚顺、清河、宽甸、叆阳四关,许他互市。从此满洲,就渐渐强盛起来了。清人既渐强,满洲五部,都为所征服。扈伦、长白山联合蒙古的科尔沁等部来伐,亦为清太祖所败。太祖又联合叶赫,以灭哈达。至1616年,遂起兵叛明。

清兵既起,明以杨镐为经略,发大兵二十万,分四路东征,三路皆败。清人遂陷铁岭,进灭叶赫。明以熊廷弼为经略,旋代以袁应泰。应泰有吏材,无将略,辽、沈遂陷。清太祖自赫图阿拉迁居辽阳。1625年,又迁居沈阳。俨然和明朝对抗了。

边事如此,而明朝方忙于三案之争。东林、非东林,互相攻击。熹宗时,非东林党人结中官魏忠贤,把东林党人一网打尽。忠贤的骄横,尤其前此宦官所未有。直到1627年,毅宗即位,才把他除掉。然而外患未平,流寇复起,终于不能支持了。

流寇是毅宗初年,起于陕西的。流入山西,又流入河北。渡河,犯湖广、四川、襄郧。明朝命陈奇瑜督剿。1634年,奇瑜蹙贼于车箱峡。贼势业已穷蹙,而奇瑜信其伪降,受之,贼出峡即大掠。于是分为两股:一为高迎祥、李自成。一为张献忠。四处流窜。1636年,迎祥为孙传庭所擒,自成逃向甘肃。献忠亦给卢象昇打败,诣湖北伪降。贼势又已衰挫。而满洲又于此时入犯,诸将都撤兵东援,贼势遂复炽。

明自辽、沈陷后,再起熊廷弼为经略。因为广宁巡抚王化贞所掣肘,计不得行。辽西城堡多陷。明逮廷弼、化贞,俱论死。以王在晋为经略,在晋主守山海关。时袁崇焕以佥事监军关外,主张守宁远。大学士孙承宗是崇焕议。乃罢在晋,代以承宗。旋又代以高第。第性恇怯,尽撤守备入关。崇焕誓以死守宁远。1626年,清太祖见明大兵已撤,以为机有可乘,自将攻宁远。大败,受伤而死。太宗立,先定朝鲜。还攻宁远、锦州,又大败。1629年,太宗乃避正面,自喜峰口入长城。崇焕亦兼程入援。两军大战,胜负未分。先是崇焕以皮岛守将毛文龙跋扈,借阅兵为名,把他杀掉。

毅宗虽加抚慰,实则不能无疑。至是,清人纵反间之计,毅宗遂将袁崇焕下狱杀掉。于是边事愈坏。毛文龙死后,其部将孔有德、耿仲明等逃到登州。后来造反,给官军打败,浮海降清。引清兵攻陷广鹿岛,守将尚可喜降,皮岛亦陷。明人前此,常藉海军势力,牵制辽东,至此亦消灭了。然而辽西兵力还厚。太宗乃仍绕道长城各口,于1636、1638、1640等年,入犯京畿,蹂躏山东。明朝剿匪的兵事,因此大受牵制。1640年,清兵大举攻锦州。明蓟辽总督洪承畴往援,战于松山,大败。明年,松山破,承畴降。锦州亦陷。于是关外重镇,只有一个宁远了。然而明兵塞住山海关,清人还不敢深入。

李自成、张献忠再叛之后,献忠窜入四川,自成则再攻河南。是时,河南大饥,民从之者如流水,势遂大炽。1643年,自成陷西安。明年,称帝。东陷太原。分兵出真定,而自率大兵陷大同。遂陷宣府,自居庸关陷京师。毅宗自缢死。毅宗死的前一年,清太宗也死了。子世祖立,年才六岁,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同摄政。明山海关守将吴三桂,闻京城被围,发兵入援。至丰润,京城已陷。李自成招他投降,三桂已经答应了。后闻爱妾陈沅被掠,大怒,走回降清。多尔衮方略地关外,闻之,大喜,疾驰受其降。合兵打破李自成,自成逃回陕西。清兵遂入北京,世祖即迁都关内。

第五、明的制度

有明一代,政治虽欠清明,制度则颇为详密。其大部,都为清代所沿袭,有到现在还存在的。所以明代的制度,在近世的历史上,颇有关系。

明太祖初仍元制,以中书省为相职。后因宰相胡惟庸谋反,遂废省不设。并谕后世子孙,毋得议置丞相。遂成以天子直领六部的局面,这断非嗣世的中主所能办到的。于是殿、阁学士,遂渐起而握宰相的实权。前代的御史台,明时改称都察院。设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都分左右。又有十三道监察御史。除纠弹常职外,提督学校、清军、巡漕、巡盐诸务,亦一以委之。而巡按御史,代天子巡守,其权尤重。给事中一官,历代都隶门下省。明朝虽不设门下省,而仍存此官,以司封驳稽察。谓之科参,六部之官,没有敢抗科参而自行的,所以其权亦颇重。外官则废元朝的行省,而设布政、按察两司,以理政事及刑事。但其区域,多仍元行省之旧。巡抚,本系临时遣使。后来所遣寝广,以其与巡按御史不相统属,乃多以都御史为之。再后来,则以他官奉使,而加以都御史的衔。其兼军务的,则加提督,辖多权重的称总督。已有巡按,而又时时遣使,实亦不免于骈枝。但在明代,还未成为常设之官罢了。

明朝的学校选举制度,是很有关系的。原来自魏、晋以后,国家所设立的学校,久已仅存其名,不复能为学校的重心;而且设立太少,亦不足以网罗天下之士。所以自唐以后,变为学问由人民自习,而国家以考试取之的制度,而科举遂日盛。科举有但凭一日之短长之弊。所以宋时,范仲淹执政,有令士人必须入学若干日,然后得以应试之议。王安石变法,则主张以学校养士。徽宗时,曾令礼部取士,必由学校升贡。其后都未能行。然应举之士,仍宜由学校出身,则为自宋以来,论法制的人所共有的理想。到明朝,而此理想实现了。明制:京师有国子监。府、州、县亦皆有学。府州县学,初由巡按考试,后乃专设提举学校之官。提学官在任三载,两试诸生。一名岁试,是所以考其成绩优劣的。一则开科之年,录取若干人,俾应科举。应科举的,以学校生徒为原则。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