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解“毒”于丹

第38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庄子7

  • 作者:徐晋如、杨昊鸥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4 17:01:47
  • 完书字数:3470

庄子在《齐物论》的第一篇提出了这样一种理想状态,那就是不凭借于任何外物而自己可以发声的”天籁”,这是一种哲学假设,并不是一种物理论证。那么,庄子为何要做这样一种假设?

紧接下来,庄子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困的现实状态进行了一番描述。他说,他们将心思存留心底就好像盟约誓言坚守不渝,那就是说持守胸臆坐待胜机。他们衰败犹如秋冬的草木,这说明他们日益销毁;他们沉湎于所从事的各种事情,致使他们不可能再恢复到原有的情状;他们心灵闭塞好像被绳索缚住,这说明他们衰老颓败,没法使他们恢复生气。他们欣喜、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思、叹惋、反复、恐惧,他们躁动轻浮、奢华放纵、情张欲狂、造姿作态。好像乐声从中空的乐管中发出,又像菌类由地气蒸腾而成。种种情态日夜在面前相互对应地更换与替代,却不知道是怎么萌生的。最后,他感慨说:

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如果说庄子在《逍遥游》整篇和《齐物论》到此为止的文字是在展现人们受困于自身和内心的现实状况,那么在下面的段落中,庄子罕有地用论述的方法深入讨论了人们为何受困的根源。他把这个根源推到了人们无法认识事物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凭借的。就像我之前所举的例子,人们往往看到大地对双脚的束缚,却看不到没有大地我们无法行走、无法跑跳一样。

这种盲见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在我们往往被自己的观念所束缚。所谓一种观念,不仅仅是在一定范围内的一定要求,还表现在和另一种观念的对立上。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四川人喜欢吃辣椒,这是一种饮食观念。偏重于麻辣口味就意味着必然对其他的口味有所排斥。笔者自己是四川人,刚到广东读大学的时候几乎吃不下饭。当时觉得广东人做菜很不可思议,要不就弄得酸酸甜甜,要不就弄得少盐寡味,不好吃。当我作为一个四川人来品评菜肴的时候,我有我自己的观念和立场,那就是麻辣味的东西好吃,酸甜和清淡的东西不好吃,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优劣的判断。后来有一次假期,我和几个广东的同学回四川玩,为了招待同学,我带他们去吃正宗的成都小吃和重庆火锅。他们的普遍反映和我当初如出一辙——川菜不好吃。请注意,这是一个完全对立的优劣判断,同样出自于观念和立场,你能说谁对,谁错?对于这个问题,庄子这样评论: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追随业已形成的偏执己见并把它当做老师,那么谁会没有老师呢?)

当然,菜好不好吃固然只是小事,在生活中,许许多多困扰我们的问题也同样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观念和立场。庄子特别指出,在先秦时代儒家和墨家的争论,就是这样一种基于各自不同的立场而展开的毫无意义的对立。他说: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这段看起来像绕口令一样的话其实只要抓住其中最关键的一句”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可以通篇理解。我们和对立的一方各自有各自的标准,就像饮食口味,四川人以麻辣为好,广东人以清淡为好一样,对问题判断的标准都不同,还怎么可能坐在一起真正把问题讨论清楚呢!

在不同的标准基础上徒劳地讨论问题只是庄子特别提出的一个特例,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观念和形式对我们的束缚。我想起了一个很有趣的寓言小故事。有一天,一个富翁在海滩边度假,他在海滩上晒太阳的时候看见旁边有一个穷渔夫支着破渔网也在晒太阳。他对渔夫说:”你为什么不去努力打鱼,反倒在这里晒太阳呢?”渔夫问他:”为什么要去努力打鱼?”富翁说:”你打了鱼,就可以给自己买一张新的渔网呀。”渔夫问:”为什么要买新渔网?”富翁说:”你买了新渔网,就可以打更多的鱼卖掉。然后就可以买一只像样的渔船,大规模地捕鱼,就可以赚很多很多的钱。”渔夫问:”赚了那么多钱干吗?”富翁说:”你赚了很多钱,就可以像我一样在沙滩边晒太阳啊!”渔夫白了他一眼,说:”那我现在不是正晒着太阳嘛。”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