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解“毒”于丹

第37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庄子6

  • 作者:徐晋如、杨昊鸥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4 17:01:47
  • 完书字数:3236

发展到东汉,五经增至七经。”七经”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后汉书-赵典传》中。东汉通行的七经,指在原先五经的基础上再加上《论语》和《孝经》。当时规定,除了设立五经为官学外,《论语》和《孝经》为学生的必读书,读书人非读不可。这样,”七经”的称谓逐渐形成。

到了唐代初年,为推行新王朝的文化政策和促进儒学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颁布了《五经正义》,为五经制作了标准的注释。同时,从五经升发,提出”九经”概念。具体是在之前五经的基础上,把《礼》和《春秋》各扩充为三,即《仪礼》、《周礼》、《礼记》和《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

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刻十二经于长安国子监门前的石碑上,作为士人传习和考试的文字定本,史称”开成石经”。这十二经就是唐前期的九经再加上《论语》、《孝经》、《尔雅》。

到宋代,由原来的十二经再加上《孟子》,便成为流传至今的十三经。

以上就是儒家”经典”的精简历史,我们可见看出,于丹所说的”《庄子》这本书,历代被奉为经典”一句,是有待商榷的。

”齐物”就是”庄周的密码”吗?——

兼说《庄子-齐物论》

杨昊鸥

《于丹〈庄子〉心得》第32页这样说:

这就是庄子在《齐物论》里面提出的观点:世界的一切,以它自己的角度去观察,永远都有它自身的密码。这个密码是看不破的。

在前面很多文章当中,我们不断地重复着一个意思:请于丹教授在讲孔子是这个意思、庄子是那个意思的时候,拿出相关的元典引文佐证。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着重谈谈作为《庄子》核心篇目的《齐物论》究竟在说些什么。读者自可两相对照,若有收获,岂不快哉?

《齐物论》乃是《庄子》全书枢纽之枢纽、核心之核心,是打开《庄子》的最为捷径的一把钥匙。笔者在数年前读《庄子》时曾随手笔录”读庄小札”数十则,其中一条仅录于下:

逍遥而不本于齐物,无所恃也;齐物而不出于逍遥,理必无也。

关于《齐物论》篇名释义以及”逍遥”与”齐物”两者关系的问题,请读者参见本书的另一篇文章:《”谈笑论生死”是庄子的生死观吗》。我们现在来具体看看,在《齐物论》这一篇里,庄子到底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在《齐物论》的一开篇,讲述的是南郭子綦和弟子颜成子游讨论”人籁”、”地籁”和”天籁”的问题。这个故事似乎和本篇的主旨并无太大关联,前代已经有许多学者质疑《齐物论》是否在写作之初就作为一个整篇。因为其中内容过于零散,而很难按照一般的解读方法对它的逻辑脉络进行归纳和整理。在这个地方,笔者是不同意这种质疑的。人、地、天三籁的讨论最终指向的是”自身”,这是一个连接”逍遥”和”齐物”的重要命题。

在这一段的结尾,庄子借南郭子綦和弟子之口的这样说:

子游曰:”地簌则众窍是已,人簌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簌。”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结合上下文,这段话大概的意思是,颜成子游已经明白了”人籁”和”地籁”都是要有所凭借才能够发出声音,比如人要凭借乐器,自然界的声音要凭借山川河流,但他仍然不明白什么叫做”天籁”,于是向老师发问。南郭子綦向弟子解释说,作为最高境界的”天籁”,就

是可以不凭借外物,自然而然可以发声的一种状态。

在本书另一篇文章《何谓”逍遥游”》中,笔者已经详细说明,庄子所谓”逍遥游”,实际上是在说不能逍遥;而不能逍遥的本质,就在于天地万物都有所凭借;正是因为有所凭借,才令得我们时时刻刻处于困顿之中。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熟知牛顿三大定律的最后一条: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我们要从地面上跳起来,必须要借助地面的反作用力,在这个时候,地面就是我们”跳”这个行为的凭借。也正是因为这个凭借,使得我们如果被悬挂在空中两脚踩着空气,就无法实施”跳”这个行为,这就让我们受困。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