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解“毒”于丹

第25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24

  • 作者:徐晋如、杨昊鸥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4 17:01:45
  • 完书字数:3116

令人称奇的是,于丹提出的第三条标准倒基本没有偏离《论语》的原意,这在整本《于丹〈论语〉心得》中可以算是难得的特例。

那么,从《论语》原典中,我们究竟可以提炼出一个怎样的”君子”概念呢?我也用于丹的办法,试列几条标准出来看看。

1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从修炼内心的道德修养发展到规范外在的行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这句话是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说,有若和曾参在孔门弟子中地位很高,所以在《论语》提到孔门弟子时,只有他们两人被尊称为”子”,比如有若为有子。所以有子的话在《论语》中还是很有代表性。这句话大概是说,一个在家孝顺父母、敬顺兄长的人,不可能做出犯上作乱的事情。由”孝弟”这个内在的道德修养为做人的基本,推及到外在的处事原则,这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就是《论语》的原意。实事求是地说,这和我们今天所说”君子”的概念未必完全吻合。我们参考一下一部获得过奥斯卡奖的著名电影——《教父》:在”教父”科里昂家族的内部,”孝弟”观念可以说深入到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心中,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在社会上横行无忌、逍遥法外。从我们现在的”君子”观念来说,我们很难说教父和他的子弟、手下能够称为”君子”。而且由”孝弟”推衍出不好犯上作乱的逻辑也并非无懈可击,但是我们强调的是,无论正确还是错误,这是《论语》的原意。正确的我们可以继承发扬,错误的我们可以批评纠正,但就是不能乱解、曲解。

2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这种严格要求可以具体化为某些标准。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过分的欲望,比如色、斗、得。这三点很有针对性,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们依然有警示作用。

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当然,具体敬畏的对象今天可能有些不太适用,但一个人没有敬畏之心是不行的。今天我们敬畏道德、敬畏法律、敬畏国家尊严,道理也是一样的。

三是强调处事要严谨,俗话说”三思而后行”,这里孔子更是提出了”九思”的严格要求。

3君子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放在精神追求之后的。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于丹在这一章说道:”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前提的。”这是一个很诱人的说法,但可惜在《论语》中找不到任何可以佐证的句子。恰恰相反,孔子在笔者所引述的引文中倡导的君子之道,正是要”君子”把追求口腹之欲的精力转到追求理想和事业上来。恕笔者愚钝,恳请于丹教授把”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前提”作为君子之道的相关出处指出来给大家看看。

4君子的道德修养融入到生活的一言一行当中。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这里强调的是无论现实生活如何窘迫,君子的仁德怎么也不会脱离他的言行。比如说一个人平时表现得温文尔雅,但是一着急起来就骂粗话,或者在没人的时候随地吐痰,这种时刻就能看出一个人是不是真君子。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