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战国策

第73章 魏策四2

  • 作者:(西汉)刘向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4 11:42:51
  • 完书字数:10074

芮宋欲绝秦、赵之交1,故令魏氏收秦太后之养地2。秦王怒3。芮宋谓秦王曰:“魏委国于王而王不受,故委国于赵也。李郝谓臣曰:‘子言无秦,而养秦太后以地,是欺我也。’故敞邑收之。”秦王怒,遂绝赵也。

[注释]

1芮宋:魏国大臣。2秦太后:指秦宣太后。养地:指魏国献出的供养秦太后的土地。3秦王怒:姚本作“秦王于秦”,鲍本作“秦王怒”,从鲍本。

[译文]

芮宋想要破坏秦、赵两国的邦交,于是让魏国收回了供养秦太后的土地。秦王为此大怒。芮宋对秦王说:“魏国把国家托付给大王,但是大王却不接受,所以只好托付给赵国。李郝对我说:‘您说同秦国毫无关系了,却用土地供养秦太后,这是欺骗我。’因此敝国收回了土地。”秦王大怒,于是断绝了同赵国的邦交关系。

为魏谓楚王

[原文]

为魏谓楚王曰1:“索攻魏于秦2,秦必不听王矣,是智困于秦而交疏于魏也。楚、魏有怨,则秦重矣。故王不如顺天下遂伐齐,与魏更地3,兵不伤,交不变,所欲必得矣。”

[注释]

1楚王:指楚顷襄王。2索攻魏于秦;用进攻魏国来向秦国勒索。3更:易,换。

[译文]

有人替魏国对楚王说:“拿攻打魏国的办法向秦国勒索,秦国一定不会听从大王的,这样会对秦国难以施展计谋,同魏国邦交也会疏远。楚、魏两国产生仇怨,那秦国的地位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因此大王不如顺从天下诸侯前去讨伐齐国,同魏国交换土地,军队不损伤,邦交不改变,要得到的肯定会得到。”

管鼻之令翟强与秦事

[原文]

管鼻之令翟强与秦事1。谓魏王曰:“鼻之与强,犹晋人之与楚人也。晋人见楚人之急2,带剑而缓之3;楚人恶其缓而急之。今鼻之入秦之传舍4,舍不足以舍之5。强之入,无蔽于秦者6。强,王贵臣也,而秦若此其甚,安可?”

[注释]

1管鼻:疑即楼鼻。2急:急进,犹言进攻。3缓:缓军,延缓进军。4传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5舍不足以舍之:传舍不够用来住宿,此处是说管鼻侍卫之多,传舍都住不下。6无蔽于秦者:在秦国没有替他遮掩的,指在秦国没有护卫他的。

[译文]

管鼻让翟强同秦国议事。派人对魏王说:“管鼻和翟强,就像是晋国人和楚国人。晋国人见楚国人紧急来攻,就会佩好宝剑而延缓进军;楚国人讨厌晋国人的缓军之策,而抓紧攻打。现在管鼻住进秦国的旅舍,旅舍都不够用的了。翟强进入秦国,在秦国没有人给他提供保护。翟强是大王显贵的大臣,而秦国竟然如此怠慢的对待他,怎么可以呢?”

成阳君欲以韩、魏听秦

[原文]

成阳君欲以韩、魏听秦1,魏王弗利2。白圭谓魏王曰:“王不如阴使人说成阳君曰:‘君入秦,秦必留君而以多割于韩矣。韩不听,秦必留君而伐韩矣。故君不如安行求质于秦3。’成阳君必不入秦,秦、韩不合4,则王重矣。”

[注释]

1成阳君:韩国封君。2魏王:当指魏昭王。3君不如安行求质于秦:您不如慢慢前去并向秦国索要人质。4秦、韩不合:姚本此句“不”字下有“敢”字。鲍本:衍‘敢’字。”从鲍本删掉。

[译文]

成阳君想让韩国和魏国听从秦国的命令,魏王认为这样对自己不利。白圭对魏王说:“大王不如私下里派人劝说成阳君:‘您进入秦国,秦国一定会扣留您,从而让韩国多割让土地。如果韩国不听从,秦国一定会扣留您并讨伐韩国。所以您不如慢慢前往秦国索要人质。’成阳君肯定不会进入秦国,这样秦国和韩国就不可能联合,那么大王的地位就非常重要了。”

秦拔宁邑

[原文]

秦拔宁邑,魏王令人谓秦王曰1:“王归宁邑,吾请先天下构2。”魏冉曰3:“王无听。魏王见天下之不足恃也,故欲先构。夫之宁者,宜割二宁以求构;夫得宁者,安能归宁乎?”

[注释]

1魏王:当指魏安釐王。秦王:当指秦昭王。2构:构和,讲和。3魏冉:秦相。

[译文]

秦国攻下了宁邑,魏王派人对秦王说:“大王如果愿意把宁邑归还给我们,我会请求先于天下诸侯同秦国讲和。”魏冉说:“大王不要相信他。魏王看到天下诸侯不能够依靠了,所以便首先来讲和。失去宁邑的一方,应该割让两个宁邑来求和;得到宁邑的,又怎能归还宁邑呢?”

秦罢邯郸

[原文]

秦罢邯郸1,攻魏,取宁邑。吴庆恐魏王之构于秦也2,谓魏王曰:“秦之攻王也,王知其故乎?天下皆曰王近也3。王不近秦,秦之所去4。皆曰王弱也。王不弱二周5,秦人去邯郸,过二周而攻王者,以王为易制也。王亦知弱之召攻乎?”

[注释]

1秦罢邯郸:指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秦攻邯郸不下,撤离。2吴庆:魏国大臣。3近:亲近,此指亲近秦国。4去:犹言除去,除掉。5不弱二周:不比东、西二周弱。

[译文]

秦国停止攻打邯郸,转而攻打魏国,攻下了宁邑。吴庆担心魏王会向秦国求和,对魏王说:“秦国攻打大王,大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天下诸侯都说大王亲近秦国。其实大王并不亲近秦国,反而恰恰是秦国的敌人。天下诸侯都说大王国力弱小,其实大王的国家并不比东、西二周弱。秦国人离开邯郸,越过二周转而攻打大王的原因,是认为大王容易被挟制,大王也该知道软弱会被攻打了吧?”

魏王欲攻邯郸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1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2。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释]

1焦:衣服起皱纹或卷曲。2大行:大路。

[译文]

魏王将要攻打邯郸,季梁知道了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开衣服的褶皱,也顾不上洗去头上的尘土,就急忙赶去参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路上,在大路上遇到一个人。他正在赶着他的车向北走,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想到楚国去,为什么要往北面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即使再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带的盘缠多。’我说:‘盘缠即使再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他又说:‘我的车夫擅长赶车。’这些方面越好,结果反而就会离楚国越远!’现在大王每次行动都想要建立霸业,每次行动都想要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凭借着魏国强大,军队精良,而去攻打邯郸,来扩张国家的土地,得到尊贵的名声,大王这样的行为越多,那么就离大王所追求的霸业越远。这和那个想到楚国却一直向北赶车的人是一样的。”

周肖谓宫他

[原文]

周肖谓宫他曰1:“子为肖谓齐王曰,肖愿为外臣。令齐资我予魏2。”宫他曰:“不可,是示齐轻也。夫齐不以无魏者以害有魏者,故公不如示有魏。公曰:‘王之所求于魏者,臣请以魏听。’齐必资公矣,是公有齐,以齐有魏也。”

[注释]

1周肖:魏国大臣。宫他:周朝大臣,亲齐。2资:资助,帮助;一说,指使用,重用。

[译文]

周肖对宫他说:“您替我告诉齐王,我愿意做齐国的外臣。让齐国帮助我在魏国取得权力。”宫他说:“不能这样做,这等于告诉齐国您在魏国得不到重用。齐国是不可能用没有得到魏国信任的人而损害已经取得魏国信任的人,所以您不如表示得到了魏国的信任。您可以说:‘大王向魏国提出的要求,我会请求魏国听从。’齐国一定会帮助您,这样您就可以得到齐国的支持,因为齐国的重视又会得到魏国的信任。”

周最善齐

[原文]

周最善齐1,翟强善楚。二子者欲伤张仪于魏。张子闻之,因使其人为见者啬夫2,间见者3,因无敢伤张子。

[注释]

1周最:周王朝公子。2见者:指引见传命之人。啬夫:小臣名。一说,官名。3间:侯伺,监视。

[译文]

周最亲齐,翟强亲楚。这两个人想要到魏王那里中伤张仪。张仪知道此事后,就派他的手下,引见传命之人的啬夫,监视拜见魏王的人,因此没有人敢中伤张仪。

周最入齐

[原文]

周最入齐,秦王怒1,令姚贾让魏王2。魏王为之谓秦王曰:“魏之所以为王通天下者3,以周最也。今周最遁寡人入齐,齐无通于天下矣。敝邑之事王,亦无齐累矣。大国欲急兵,则趣赵而已。”

[注释]

1秦王:指秦昭王。2让:责怪,责备。魏王:指魏昭王。3通:通达,传达。

[译文]

周最去了齐国,秦王大怒,便差遣姚贾去责备魏王。魏王就此事对秦王说:“魏国之所以替大王向天下诸侯传达消息,是因为有周最。现在周最离开我去了齐国,齐国不会再与天下诸侯互通消息。敝国听命于大王,也没有齐国的拖累。秦国如果要用兵伐齐,那么只要促使赵国响应就行了。”

秦、魏为与国

[原文]

秦、魏为与国。齐、楚约而欲攻魏,魏使人求救于秦,冠盖相望,秦救不出。

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谓魏王曰:“老臣请出西说秦,令兵先臣出,可乎?”魏王曰:“敬诺。”遂约车而遣之。

唐雎见秦王,秦王曰:“丈人芒然乃远至此,甚苦矣。魏来求救数矣,寡人知魏之急矣。”唐雎对曰:“大王已知魏之急而救不至者,是大王筹之臣无任矣。且夫魏一万乘之国,称东藩,受冠带,祠春秋者,以为秦之强足以为与也。今齐、楚之兵已在魏郊矣,大王之救不至,魏急则且割地而约齐、楚,王虽欲救之,岂有及哉?是亡一万乘之魏,而强二敌之齐、楚也,窃以为大王筹之臣无任矣。”

秦王喟然愁悟,遽发兵,日夜赴魏。齐、楚闻之,乃引兵而去。魏氏复全,唐雎之说也。

[译文]

秦国与魏国结成同盟,齐国、楚国要共同攻打魏国,魏国便派人去秦国求救,派出使者的车辆络绎不绝,但秦国却一直没有派出救兵。

魏国有个叫唐雎的人,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对魏王说:“就让我去秦国求援吧,要让救兵在我回来之前就赶到,可以吗?”魏王说:“太好了。”于是派车送他去秦国求援。

唐雎拜见秦王,秦王说:“您这么大年纪还不辞辛劳,远道至此,太辛苦了。魏国此前已多次前来求援,我知道魏国形势危急。”唐雎回答说:“大王已经知道魏国形势危急,但救兵不到,这说明为大王出谋划策的大臣们无能啊!况且魏国是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却愿意臣服做秦国东边的属国,接受您的封赠,为秦王立庙,春秋祭祀,是认为秦国强大可以与之结盟。现在齐、楚的军队已经兵临城下,而您的救兵却还不到,魏国危急之时只能割让土地而与齐、楚两国结盟,到时大王就算想挽救也来不及了。因此失掉了拥有万辆兵车的魏国,却让秦的敌国齐、楚变得强大,我私下认为大王的谋臣无能啊!”

秦王感叹并且后悔自己的行动,马上发兵,日夜兼程赶往魏国。齐国、楚国知道后,就收兵撤离了。魏国能够再次得以保全,全仰仗唐雎游说的结果。

信陵君杀晋鄙

[原文]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1。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2。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今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3,臣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4。”

[注释]

1赵王:孝成王。2不可得而知:意思是不可让人知道。3卒然:卒通“猝”,突然。4无忌:信陵君之名。

[译文]

信陵君杀死晋鄙,拯救邯郸,击破秦兵,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准备亲自到郊外迎接他。唐雎对信陵君说:“我听人说:‘事情有不可以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不让人知道的;有不可以忘记的,有不可以不忘记的。’”信陵君说:“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唐雎回答说:“别人厌恨我,不可不知道;我厌恨人家,却不可以让别人知道。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可以忘记;我对人家有恩德,不可以不忘记。现在您杀了晋鄙,救了邯郸,破了秦兵,保全了赵国,这是非常大的恩德。现在赵王要亲自到郊外迎接您,我们突然间拜见赵王,我希望您能忘记救赵的事情。”信陵君说:“无忌我定当恭谨地接受教诲。”

魏攻管而不下

[原文]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