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无畏

第11章 专业主义(上)

  • 作者:吴伯凡;梁冬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4 10:24:04
  • 完书字数:8312

有一次和广东的几个企业家一块儿吃饭,他们让我(梁冬)讲了一番关于经济、管理的道理。吃饭时讲这些东西很无趣,我就讲了一部电影。听后,所有在场的男士都沉默不语,若有所思、若有所悟,而一位女士差点儿流泪。

电影的名字叫“入殓师”,是一部很文艺的电影,带有日本文化味道,也融进了很多西方的元素,比如音乐、整个画面构成,还有一些哲学的思考等等。

入殓就是为死去的人擦干净身体,换上新衣服,再给他化妆,让他看起来就像一个活人睡着了,这种感觉非常好。当然这种职业在任何社会里,都不能说是特别受人尊敬的职业。但是这部电影,把一个入殓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描绘得非常美。看完电影,人们不再有任何最初的恐惧

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聚精会神、用志不分,把工作做到精彩绝伦的时候,做这份工作本身就能获得一份无上的尊严,产品或者作品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美感。与抵触。这部电影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是日本电影第四次获得这个奖项,第一次获得这个奖的是黑泽明的《罗生门》。

有一天,我跟一个同事讨论选题: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克服哪些障碍?需要跨越哪些门槛?中国企业跟日本企业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同一个品类的产品,为什么日本人设计出来的和中国人设计出来的是那么不一样?在分析这些原因时,他推荐我看一下电影《入殓师》。

第二天,我又跟另一个同事讨论这个选题,他居然也推荐我看《入殓师》。两个人都提到了这部电影,而且觉得这部电影跟我提的商业的、管理的话题如此相通,那我一定要去看。看后我觉得,这部电影确实包含了日本文化当中,某些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密码类的东西。

《入殓师》这部电影包含着对于禅、道和手工艺之间的关联性所引发的美学话题的探讨。

有一个概念叫核心竞争力。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名为“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神话和现实”,一是想说明核心竞争力的含义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样;二是认为使用它应该有些辨析,译成“核心竞争力”不大对,应该译成“核心能力”。

我曾在杭州遇到网易公司的老总丁磊,与他谈起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之类的话题。他问我认为什么叫核心竞争力。我回答说核心竞争力恐怕就是让别人干瞪眼的能力,就是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诉别人,别人还是学不会。王羲之的字,大家都照着学,就是写不出来。这种本事是完全模仿不来的,或者说想模仿,也不是一日之功,这种能力就叫核心能力。

回过头来说《入殓师》这部电影。为什么在吃饭的时候要讲到这部电影?因为当时在座的有一位是做酱油的,这是一个不太时髦的行业,但他谈起来也很有意思。中国有很多企业在做酱油,这是一个既无多少技术含量,也没有多少资金壁垒的行业。中国做酱油的历史很长,但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酱油品牌不是中国的,而是日本的。日本的一家企业还收购了中国一家名叫淘大的知名企业。

为什么我们连酱油都做不过日本人?电器做不过、汽车做不过,那是有原因的。他们做汽车的历史比我们长,他们引进了很多的技术、资金、人才等等,但是做酱油还不如人,用这个逻辑就说不通了。

此外还有中药行业,中国在全世界中药、中成药市场上所占的份额非常低,大约只有5%,其他的都是日本、韩国的。关键的问题是,日本的药在全世界占了很大的比例,但这些药很多都不是日本产的,而是中国产的,是日本人教中国农民用日本的方法来种,然后用很高的价格收过去,再把药分成八等,一、二、三等他们收走了,四、五等以下的磨成粉,重新倒回地里。收完了之后,他们重新炮制。炮制一个药材,首先要地道,中国种出的药运到日本后,日本人就用多种古法炮制。这些古法本来中国都有,但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都不愿意用这种方法去做,这真让我痛心疾首。

还有一件更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我曾遇到一个很著名的投资公司的董事总经理,他推荐我看了一本书叫“高岛易断”,作者是明治维新时期的高岛吞象。这个人在狱中有幸得到了一本讲中国古法占卜、卦象的书,是用东汉以前的占卜方法,做“易经”的推演,百试不爽。他甚至成功地预测了中日甲午海战,预测了哪一年李鸿章会去跟他们谈判,以及谈判结果,在当时的日本非常有名。这本书序言里满篇都是引述的《大学》、《中庸》,然后讲中国古法占卜的方式。他在里面甚至提到了“止息”这个概念。占卜的时候讲究止息,很多人都以为就是要平心静气而已。其实止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在占卜的时候一定要屏住呼吸,然后才会有更精准的推断方法。高岛吞象一直在强调,要很严肃、很认真地向古代中国学习那些最优秀的东西。

通常对日本的指责,是说他们没有原创性,都是学别人的。问题就在于,日本不管是酱油还是汽车,总是把别人先发明出来的东西做到极致,作为一个学生能够超过老师。这里面到底蕴含着一种什么机制?

日本的产品都是跟着别人学的,然后通过一套手法和机制,反而做得比原创性的产品质量更高、更精致、更有客户价值。这就是日本工业的特点,不管是酱油还是汽车。

电影《入殓师》中,男主角小林大悟原来是一个大提琴师,后来他所在的乐团由于经营不景气而解散了。他失业后,必须得另外找一份工作。有一天,他看到报纸上一个广告,写着“帮助他人踏上安稳的旅程”,而且这份工作年龄不限、性别不限,工资待遇很高,工作时间也很短,似乎是很好的工作。小林就去应聘,结果发现是让死去的人踏上安稳的旅程,并不是去当导游。

入殓师这份工作,无论是别人还是小林本人,都会本能地拒绝。这部电影描绘了一个人如何从抵制这份工作到投入,最后做到出神入化、行云流水,甚至做出美感的一个过程。电影的结尾,小林在给一位逝者擦身体、换衣服、化妆。整个过程甚至不能用井井有条来形容,它有一种美感,就像一种表演。

在日本民族的价值观中,不管是什么工作,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聚精会神、用志不分,把工作做到精彩绝伦,做这份工作本身就能获得一份无上的尊严,产品或者作品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美感,包括入殓这件事情,做到美感也是很值得尊敬的。但在现今中国的价值观里,如果不是做大官,或者不是挣很多钱的话,什么工作似乎都不那么值得崇拜。

麦肯锡在日本的首席代表叫大前研一,他在《专业主义》一书中把这个重要的概念提出来了。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总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没有面子,不能引起别人的尊敬。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事情,而且首先是个美学的事情,做任何事情,凡专精一艺,必有动人之处,

做到极致,大家就会尊敬你。那种尊敬不仅是因为事情做得漂亮,更是因为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那种通神的力量。

在日本,即便再简单的事情,都能做到一种境界,这个境界,就是道。喝茶有茶道,插花有花道,射箭有弓道,剑术有剑道,武士有武士道……“道”就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是万法归宗,不管做什么,最终在某种最高的境界是相通的。

在电影《入殓师》中,小林最初是一个大提琴师,跟他打交道的是大提琴,他演奏出来的是优美的乐曲。然后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反差,他手里摆弄的不再是乐器,而是一具具冷冰冰的尸体,但是最后,在他专业的、极其精通投入的状态里,也能进入像乐曲一样优美的境界。

其中有个小细节,小林很小的时候,他父亲抛弃了他们母子俩,他一直恨他父亲。他家里有一块石头,这石头在电影开头就出现了,用纸包着,还时不时地在镜头里晃一下。后来小林跟妻子讲了这块石头的故事。他说,这块石头,是小时候他跟父亲在全是石头的河滩上捡的。他父亲告诉他,在远古的时候,人类不会说话更不会写字,他们要表达感情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最能代表自己心里头想说的话。它有重量、有质感、有大小,把这块石头放到对方手里的时候,对方握着这块石头,就知道你想说什么了。他父亲找了一块石头给他,他也找了一块很小的石头给他的父亲。他父亲说,以后每年我们都来这儿找石头,在那么多的石头里,找出一块最代表自己的心意、感情的石头。

后来,小林的父亲跟一个女人跑了,20多年杳无音信。突然有一天,小林接到一封电报,上面说他的父亲去世了,要举行哀思会。他的父亲离开后变成了一个流浪汉,这么多年到处漂泊,过得非常不好,最后孤独地死在海边的一座空房子里。别人在收拾他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地址,就给他家发了这样一封电报。小林接到这封电报的时候非常生气,根本不想去参加他父亲的葬礼。他妻子鼓励他去,反复地说服他。最后他就去了,不是以儿子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个入殓师。在最后给父亲擦洗、换衣服、化妆时,他发现父亲的手攥得紧紧的,按照日本的风俗,入葬时死者的双手需要合十,他使劲地把父亲的手掰开,手中的一块小石头掉了下来。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比喻,无论是一块石头、一个电饭锅、一部汽车,还是其他产品,每一样东西都是一种物质、信息和信念的综合体。这块石头比喻的是什么呢?这个世界上总有一样东西最能代表人的心情。人的心性会凝聚到某物上,心有多细,物就是什么样子。我们设计一件产品的时候,是在众多的选择里选一样最能代表心意的,让对方最能感受到它的质感、大小和重量。

日本有一本书叫“设计中的设计”,又译为“设计之魂”或“设计的精神”。书中说,设计不是简单地用画画出来、用模具做出来的。当你托着双腮、凝神地看一样东西的时候,看一片景物、看一棵树、看一朵花的时候,进入到一种像仪式一样的状态的时候,你已经在设计它了。

中国文化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叫“礼”。我们都以为礼只是礼貌、礼节,其实礼是一种对别人的尊重,对天的尊重就是祭天,对人的尊重就是礼貌,对物的尊重也包含在这里面。

这如同一种仪式,把人从平常感受世界、感受事物、感受他人的心情当中强制性地隔开,让人进入一种超常的状态。

在古代,管礼的最高官员叫礼部尚书,级别很高,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掌管礼的官员的职能,是让人超越人的境界,进入一种“超人”或者“通灵”的境界,就是超越日常状态,超越随意、琐碎、草率、浮皮潦草的状态,进入一种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聚精会神、庄严肃穆的气氛当中,用一种新的眼光和心情去感受这个事物,这时人的状态就不一样了。

超越了自我,就不再是一个凡人。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