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无畏

第3章 委曲求全的能力

  • 作者:吴伯凡;梁冬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4 10:24:00
  • 完书字数:10908

美国人作过一份调查,显示一些优秀的人是如何成功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他们小时候父母有没有大段地为他们进行过朗读。单独看这样一个调查结果,很多人会觉得摸不着头脑,但是我们认真想想,这个指标是有道理的:这些父母在孩子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为他们朗读,相当于让他们练了童子功——对那些不明白的事情学会保持积极的沉默。“被朗读”的孩子长大之后,就有一种别人所没有的东西,那就是服从力。在我们的节目里面,“服从力”不是贬义词,而是褒义词,它指的是人们能够后发而先至、从宏观上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基本能力。

这个调查和中国的“孝”文化有机地结合了,服从力和“孝”如出一辙。“被朗读”(即倾听)是一种积极的沉默,而“孝”是一种表现为被动的超常的主动性。

我们通常会认为强调服从会让人感觉很卑微、很不酷、很没劲,但是宏观地来看,如果缺乏这种性格特质的养成,可能就没有足够宽广的胸怀,也就不会有足够大的心量,从而难以真正成为一个领袖。

“教”实际上是体系化的孝,教育的基础来自服从力,没有这个基础,那就是“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服从力是一种积极的沉默,是一种富有主动性的被动。

《弟子规》开篇就说道:“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教,须敬听”就是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子女要“敬”,不光要听,心里面还要认为父母讲得有道理。禅宗故事中说:只有当杯子倒空的时候,才能装进水。现在很多小朋友心灵容器过早地被装满,再想往里面倒点儿东西、装点儿东西都不容易。

“过早地被装满”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早熟认知界定。总的来说,孩子要比成年人的学习能力更强,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心灵容器还没有被装满。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曲线都是刚开始的时候陡直,然后渐渐地趋于平缓,最后基本上是平的,甚至是往下走了。

这个区别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容器很空,吸收能力特别强。如果孩子在心理上早熟,过早地形成了一些观念、一些认知,那么一切新的信息、知识都会被这个已经成形的框架所同化或者化解。很多成年人就是这样,对信息不敏感,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框架,只听自己愿意听到的,不愿意听到的全都屏蔽了,这样就缺乏专注力。

专注力实际上是心灵容器的大小。我听一个为一些机关干部做培训的人说,现在有些机构效率不高的原因,恰恰在于很多年轻的公务人员缺乏一种有效的执行力:有的还没有弄明白领导到底要什么就已经去做了,结果往往是做错了;有的则是领导吩咐了很多遍仍然不去做。最好的情况是,领导安排的时候认真记下,等他全部讲完了,确认几个关键的问题,明确了领导的意图之后迅速执行,然后迅速复命。一件工作吩咐下来之后,半个小时之内得有一个交代。现在很多人是没交代的,有的人认为所有的信息都差不多,交代跟不交代差不多,可交代可不交代就不交代。《弟子规》中说“父母呼,应勿缓”,就是说父母在召唤的时候子女马上要回应,不要过一会儿才回话。

这里把《弟子规》拿出来跟大家分享,是觉得绝大部分人真的缺乏这种基础的教育。这其实是一种智障,一种社会性的智障。很多人也许在生理、心理上很健康,但是由于早熟认知界定,人已经衰老,对周围的信息也产生了厌倦和功能失调。不仅对“父母呼”的回应是缓的,对“其他人呼”的回应也是缓的,谁来下命令他们都懒于反应。

比如,有些人短信的品格很不好,收到别人的短信后半天也不回,也不知他是看到了还是没看到。如果你周遭有一个朋友,每次给他发短信,他都能很快地回应“收到”、“好”或者“有什么问题”,你就会很喜欢他。有时成功没有那么复杂,做好一些别人不愿意做或忽视了的小事就可以了。我有一个朋友几十年来在中国广告界屹立不倒,我问他个中原因,他说因为这个时代大家都不读书,而他们掌握了一两本书就可以混得很好。也就是说,如果大家都不懂得最基本的美德,那你只要做简单的事情,比如领导给你发个短信马上能回,领导说个事儿你马上有回应,半个小时之内告诉领导进展到什么程度了,然后过一两个小时能完成并汇报工作,你就一定会飞黄腾达的。要记住:在盲人的国度里,有一只眼睛的人就有资格称王。

很多公司强调进行企业文化训导,给员工培训时引入了很多战略模块。但如果这些公司把《弟子规》学好了,能为这些员工的父母补一堂课,那么它们就会有非常强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有一种员工是石鼓型员工,他们像石鼓一样,只有鼓的形状但是敲不响,真正的好员工能小叩即发大鸣,就像响鼓不用重锤敲。

《弟子规》中说“父母责,须顺承”,就是说父母在责备子女的时候,子女要顺应地去忍受,要能够好好地反思。这说的也是服从力的问题。服从力低的孩子马上就会跟父母顶嘴、狡辩,要么吵起来,要么陷入僵局,总之是陷入负面能量相互对峙的状态。如果子女敢跟父母这样,当然也敢跟同事、朋友或上司这样对着干。

“百行孝为先”,也就是服从力为先。如果没有足够好的服从力,或者说没有足够多的积极的沉默、积极的被动,这个人就会处于一种被惰性控制的状态:表面上看很主动,但别人说一句,自己能顶十句,实际上在背后支撑的不是主动性,而是惰性。

《弟子规》中还说“物虽小,勿私藏”,意思是说即便东西小,也不要悄悄地把它藏起来。如果你得到什么东西就藏起来,时间长了就会形成囤积型的人格,这其实是一种惰性。无论这些东西是属于你自己的、别人的还是无主的,简单地收藏起来实际上代替了做事。比如有的人拼命从网上下载东西,却从来不会看。他们只是在下载、存储的过程当中得到了一种满足,自己貌似在做事情、在反应,实际上是没有反应的。

“物虽小,勿私藏”还讲了个道理,就是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往兜里揣。有一次我们去山西学习参观票号经营的历史,讲解员告诉我们:明清时代晋商管理票号都是靠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经理人,从学徒开始,从小的时候开始,经过层层挑选,最后选定一个人,给他一大笔钱让他处理一项业务,比如到内蒙古开个分号,一年之后回来看经营得如何。他们是如何选出最好的职业经理人的呢?据说大掌柜考察挑选接班人的时候,会把碎银子等小东西放在不起眼的地方,然后悄悄地观察学徒的反应。有一些人顺手就把银子揣兜里了,有一些人发现后直接交给掌柜了,还有一些人在交给掌柜的时候还说:“哎呀,银钱不能随便乱放,我们是不是该建立起一套规则,看看怎么样去统计入库……”就是这些细节决定了哪些学徒最后会成为未来的掌柜。“无一事敢苟且,无一事敢怠慢”,很多公司的领导其实也在采用这样的方法进行考察。

《弟子规》里面还有几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就是说父母亲喜欢我,我当然会孝顺;但即使父母不喜欢我,我也要孝顺——这才是真正值得表扬的事情。过去我们都把这些东西当成奴化教育,因为我们简单地把人分成了“主人”和“奴隶”,后文讲到服务精神的时候,会讲到仆人能力就是在服从当中寻找一种超常的主动性。

我(梁冬)认识一个方丈,有一次去拜访他时,他身边有很多海航集团的高管。我觉得很奇怪,就问他们:“你们到这儿来做什么呢?”原来海航的老总陈峰把高管层送到寺庙是要做一件事情,就是“侍奉”:师父让去打水就去打水,师父让坐就坐,师父让站就站。那些人都是高管,平常在公司里也都是有头有脸的,居然让他们来做这样的事情。我又问他们身上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他们回答说:“终于懂得了什么叫服务,懂得了什么是积极的服从。”

我(吴伯凡)曾经亲身领略过海航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精神。有一次我在首都机场乘飞机,前排的一个乘客因为行李在过安检的时候被打开了,可能是工作人员怀疑里头有什么不该带的东西,结果也没查出什么。他觉得自己非常委屈,然后破口大骂。海航的空乘人员一直和颜悦色地听着他的指责,他还是觉得不满足,说“你们必须给我公开赔礼道歉”。他提了很多无理的要求,还非要把机长叫过来,机长也和颜悦色地接受他的批评和指责,并耐心地跟他解释不是有意的:“刚才检查您行李的是首都机场的地勤人员,给您带来很多不便,但的的确确不是我们海航的工作人员,所以我们没法去找他们。”那个乘客一听,马上气就消了,反正他也已经发泄完了。

这当中也有个讲究方法的问题,表面上海航的空乘人员是在不停地给乘客道歉,但他们实际上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保住了海航的服务品牌。换一种情景,如果没有足够的服从力,没有在服从当中体现的智慧和艺术,海航的尊严、品牌和商业利益都会受到损害。

在服务业需要振兴的年代,公司文化变得非常重要。公司不可能把每一种情况都定成规章制度。比如说当乘客破口大骂的时候,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多少次、谁最后出来再解释等等,一定不会写在书面上。这种文化的洗礼和浸润就像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最终每一个员工遇到问题时都能自然地做出符合整个文化主张的行为。

技法是有限的,心法是无限的。如果仅仅学会了一些技法,那总是会有漏洞的;而只要练就了一种心法,就可能应对很多未知的情况。儒家一直强调教化,他们可能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无法用操作手册来教育人民。必须让大家在心智上去认同一个理念,只有这样,每个人做出来的事情才能默契地保持一致。

孔子说过“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是心性上的,是一种童子功,是从小就形成的一种习惯,就是一种服从力。对父母要孝,对兄长要悌,本质上都是一种服从力。

以前,我们多多少少会认为这种服从让人感觉很卑微、很不酷、很没劲,但是宏观地来看,如果缺乏这样一种性格的养成,可能就没有足够宽广的胸怀,也就不会有足够大的心量,从而难以真正成为一个领袖。就算不小心被安排了某一职位,也无法包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员工。

我欣赏的领导者是那种能后发而先至、包容不同意见、关键时刻能提出正确的观点,还能够团结所有人的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其中的“大”就是大人。要对照看自己是不是个大人,也就是说是不是个领导者,就看你有没有这种容量。容量首先是心理上的,只要容量足够大,学习的能力和就足够强。“大”还是一种服从力。一个人顺从、服从的能力越强,包容度也就越大,就能够化表面的冲突为和谐,这是一种君子之风。有时候人反而是在服从当中成就了一种尊严,成就了真正的领导力。

有一回采访郭台铭,我问了他一个问题:“听说来向你汇报工作的人一定要立正站在你的门口,你叫了他们才能进来。你为什么要用这种很军事化、很形式主义甚至有一点儿耍威风意味的方式呢?”他的回答让人很意外:“一个人,如果连这点儿委屈都受不得的话,那是做不成什么大事的。尤其是做制造业的,你就得有这种委曲求全的能力。制造的过程是什么?实际上是一种委曲求全,不是物来适应人,而是人来适应物。好的、精致的东西实际上是人去顺从物理,做得比较差的活儿,从中能暴露出自己很粗糙的个性。人得去顺从物理,能成全物理,这就是做精益制造的一个要点。”

我们在日常与人交往、与人沟通的过程当中,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委曲求全的能力,“委曲”就是要压缩自己的那些小我,成全一个更大的格局,这就是“求全”的过程。服从力很低的人通常会把顺从别人、服从别人当成一种负担,而服从力高、妥协迂回的智慧和能力足够强的人,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在退让之中获得进取。

如果领导或者父母的确是错了,那该怎么办呢,该如何去呈现一种服从力呢?据说慈禧太后接见过一位叫刘庆泰的新科状元,慈禧太后年纪大了,记不太清楚新科状元的名字,就问了一句:“你就是新科状元王庆泰吗?”这个时候,刘庆泰回答:“臣,就是新科状元刘庆泰。”这个回答既很有技巧地顺承了慈禧,也表达了自我。这就是服从力,在顺从当中表现积极主动的智慧和艺术。

对此,《弟子规》当中有类似的表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就是说当父母有错误的时候,要给他们一些建议,让他们改变,但是态度一定要美好、柔和。如果你指出了父母的错误所在,而父母听不进去,那应该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再重新讲一讲,保持他们的尊严和快乐。如果还说不动父母,就可以用哭泣的方法来请求他们接纳自己的建议。子女不能光强调老爸老妈这样不对、那样不行,而应该说“儿女不孝,做得不好,请父母做这样的改正”,如果父母再批评子女,子女仍然要顺着父母的意,不能表现出怨恨。

《菜根谭》里也说:“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而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家庭的型范。”意思是说,如果家里有人犯了过错,不应该随便发脾气,也不能够轻易地放弃他。如果这件事情不好直接说明其错误,可以借别的事情慢慢地说清楚;如果今天说不明白,可以过两天再慢慢地讲给他听。这个劝说的过程得慢一些,柔一些,就像春风化解大地的冻土,温暖的气候可以消融冰一样。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家庭的整体和谐。

如果我们视公司为家,真的想建立一种好的文化,就应该运用这种方式,尤其是很多员工面临很多痛苦和焦虑,比如部门之间的斗争,还有同事和同事之间的对抗。你有没有想过,这说明你还没有足够的心量和智慧去柔和地处理彼此的关系。如果你能在既坚持正确的方向,又令所有人舒服的情况下,也就是能在无形之中如春风拂面一般化解矛盾,让错误的事情在不知不觉中转到正确的道路上,即使你现在不是老板,终有一天必是人中龙凤。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