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我崇祯绝不上吊火之虎vvvv

第564章 说服技术大佬

  • 作者:朱由检多尔衮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10-06 16:10:43
  • 完书字数:6290

这两人的一问一答,将困扰进度的三大难题,彻底说透了。

众人都频频点头。

是啊!

最难的就这三点:

运送碎石、修建桥梁遂道炸山等、路基渗水层的处理问题。

工人,他们是不缺的。

甚至就连车辆,也是不缺的!

缺的是道路狭窄,车辆铺不开!

山区道路的先决条件,已经决定了运力的上限。

而石头只有山区才有,又决定他们无法绕开这个上限!

现今,陛下提出的wu年计划——

按照现今公路的修建速度,足以能够超额完成陛下规定的任务。

而铁路……

怕是一半也完不成!

无他!

朱由检提出的铁路路线,就算是在后世,也是困难重重!

这就是为什么毕登辅提出了一个猜想之后,众人都跑来的原因!

就商於古道那个地形,虽然已经尽量在拓宽。

但是,这样的地形……

运输的,还是沉重的石子。

一辆车断了轴,就能堵死一大片!

速度当真快不起来!

说出来可能很多人都不相信,后世那么厉害的科技,华夏将盾构机做到了白菜价……

那条胡麻岭隧道,一个月才挖了四米……

山区修路,困难程度可见一斑!

虽然商於古道这条路,是一条几千年的商道了……

但是,拓宽工程,依旧是艰难的很!

毕懋良性子最急。

他见儿子说了一大堆,就是不提自己的法子,当即急的不行。

然而,说话的是他儿子。

他也不好贸然插话,当即只好踢了踢弟弟毕懋康。

毕懋康看了兄弟一眼,见到大哥焦急的模样,只好开口问道:

“这些问题我们都清楚了,说说你的解决办法吧!”

毕登辅应了是。

毕登辅道:

“我的提议,就是使用火车来运载碎石!”

王徵失笑。

轻声道:

“用火车运输碎石,我也想过。”

“但是!“

王徵摇了摇头:

”平原上不产石材。

我们的目的也不是炸山取石,而是将开凿道路的石材,顺道运输出来。

算是废物利用。

也就是说——修建铁路使用的碎石,大部分都是开凿商於古道得来。

而那边因为是山区,因此,修建能够让火车掉头的地方,并不多。

若是全面用火车取代容易转弯的马车,必然会造成拥堵的。

这一点,不得不考虑!”

王徵作为这时代的第一技术大拿,自然知道火车的利弊所在。

这个法子,原理上来讲,是可行的。

然而,放在商於古道这样的地势上来讲——

没有实施的空间啊!

火车不比大车,一点点道路,就可以掉头了。

这玩意需要的调度场,实在是太大了!

“是啊!”

“调度场地无法修建,这个方法,怕是难以实现!”

王徵这话一出,在场的,大都是技术人才,自然一眼就看出了问题。

狭窄的商於古道,大部分都是群山夹伺的山峦地带。

开凿道路就已经足够艰难了,若是按照毕登辅的这个法子,需要的火车掉头的调度处太多,得不偿失啊!

众人当即纷纷附和起来。

“不不不!“

毕登辅急忙道:

”请注意!

我的办法,使用的是双车头!

正常的火车,只有前面一个车头。

这样掉头时,自然需要调度场!

我们完全可以在后面,再加一个车头。

到时候,北上时,前头拉后头推。

南下时,则是后头拉,前头推。

这样的话,不需要用来转弯的调度场,单独一段正常的铁路,就可以让火车往来了。

所以!

我的法子,只需要正常的铁路就行,不用专门修建调度处。“

毕登辅解释了一遍,笑道:

”还有!

我们现在的火车,都是五节车厢的。

承载能力只有万斤,也就是六十多石。

采取双车头之后,因为动力增强了一倍。

这样,就能悬挂十节车厢。

如此,单列火车,就能运载130石碎石。”

毕登辅认真的说道:

“我算过了,只需要有两百趟火车,就能抵上现今的马车运力。

而所占用的,不过是一条铁路罢了!

以商於古道新路的标准宽度两丈来说——我们仅仅占用了四分之一!

整个商於古道,完全可以空出来。

但是,铺设的速度,却不是现今的办法,能够比拟的!

而且,还省下了大量的人工!”

宋应升提出了另一个问题:

“那这么多火车,装载碎石的时候,产生的停滞时间,又怎么解决?

若是一辆火车,装载后调出来,再开进去装载下一辆……

所需的时间怕是会更多!

若是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一样是大麻烦啊!”

助手陈金章大笑起来,这个问题,他们早就琢磨好了:

“宋老,我们可以先行计算时间,划分区域,规定不同车次所在的位置。

提前计算了这些问题,然后按需调度!

比如在甲地的甲子号采石场,就专门用甲子号火车。

而他的前面,乙字号火车,正在乙地采石场装载……

在朝前,是丙子号、丁字号……

这样我们的火车,装载碎石的场地不同,运送到工地的时间也不同,所在的位置也不同。

但是,装载的时间,却是统一的,开动的时间,自然也会统一!

只要计算好了这些。

就可以在一条铁路线上,同时运行很多火车了!

只要做好了前置工作,我们完全可以在一条铁路线上,开进去上百辆,甚至数百辆火车。

甚至,我们完全可以用火车铺满了整个山区,所有的采石场!

如此!

也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毕登辅笑了笑:

“诸位长辈,请稍安勿躁。

我有规划图,诸位一看便知!”

毕登辅拍拍手,让两个学员,拉来了一面铁皮做的黑板,将两张大副绘图,用磁铁固定上去。

第一张图纸上,是一列运送碎石的火车,能够明显看到在火车两边,固定着一些铁轨和枕木。

只是,这绘图,要比现今运行的火车车厢更多,还有两个车头,一前一后的安置在车厢上。

这就是毕登辅的设想图。

第二张图纸,却是一条道路图。

一端在群山峻岭里,一端在平原上。

铁路上,铺满了代表火车的小盒子,几乎是密集在了一起。

……

ps:关于马车运力问题,有人说两轮车就能拖动多少多少,作者不懂常识……

没错。

就是那个架子车,若是拉重物,就能拖动两千多斤,甚至农忙时期,拖拽三千斤,也是没问题的。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四轮马车了,甚至汉代出土的四轮车玩具,也不少见。

那么,为什么这种更能装的车辆,却始终没有形成主流。

反倒是只能在运河北方(徐州以北)盛行呢?

是古人看不到四轮马车的优势?

翻开地形图,你会发现——那里是干旱区域的大平原地带。

这样的地形,决定了四轮车,能够在这一带生存。

在其他区域,是没有使用的土壤的!

中国是一个多山、多河流的国家。

我曾经在前文解释过,汉都所在,是一片秦岭余脉的矮山、丘陵地带,就是丹江口、老河口、邓州、淅川之间的那片区域。

在这样的地方,若是真的满负荷,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呢?

两头牛一辆车,或者五六个人一辆车。

因为山区啊!

不如此推不动呐!

这么一来,是不是事倍功半呢?

我不是那种一家子兄弟,还要喊老表的城里娃。

笑了。

我出身农村,家里不种地也就不到十年,还是因为村镇牵头搞了大承包。

劳动人民的智慧,伴随着我人生的前二十余年。https:/

不得不说,人不是全能的,也没人能够全能,但是,常识问题……

我自认还是能够避免的。

(以上不占字数)

今日第三更。

明天见!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