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我崇祯绝不上吊火之虎vvvv

第560章 大明商业法

  • 作者:朱由检多尔衮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10-06 16:10:42
  • 完书字数:4802

好事成双,丁氏一家子高兴坏了。

丁家两个作坊,急忙紧急招收工人,扩大了生产。

准备完成这对于丁家来说,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三倍生产规模的大订单。

实际上,朱由检圈定汉都为新都城之后。

最先一批开进来的商铺,几乎九成都已经扩大好几倍了。

这个十七世纪中叶的一个圈,汇集了几千万一无所有的百姓,所需的各项物资,堪称海量。

无数具有开拓精神的商贾,都发了财。

要知道这时代全球财富,八成都在东方。

而这时候的所有西方人,加起来都还没有大明人口多呢。

西方抢掠所得,供养了整个白人世界数百年。

成为了西方腾飞的最重要基石。

而朱由检放出的两只狼,搜刮了大量的物资。

这些物资聚集在汉都,又有几千万流民作为螺丝,爆发的能量,堪称奇迹。

试想一下,几千万流民几乎是一无所有。

当朱由检将他们聚集起来之后,因为做工有了银钱,这些人从无到有,几乎方方面面都需要汉都商贾提供。httpδ:/www.youxs.org

可以说,只要胆大,聚集在汉都开办作坊的商贾们,都能赚取了无尽的银钱。

只要敢投入,身价暴增百倍,简直是太平常的事情了。

后世的那个圈,诞生了多少富豪?

这个时代的这个圈,又岂会差了!

历来基建,都是拉动发展的最有效办法。

在朱由检的主持下,汉都一天一个样。

因为张小泉商号事件,撤离汉都的徽商们,肠子都悔青了!

然而……

他们已经进不来了……

甚至,汉都商人们,已经在方正化的带领下,围绕在汉都商号的周围,已经开始朝外出击了!

这世上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当方正化席卷徽商上亿白银之后,汉都的这些新晋商贾们,就嗅到了风头。

一时间,商贾们开始大规模扩张起来。

他们顺着汉江,将新兴的商号,开办到了每一个水陆城市。

开办到了江南……

资本的扩充速度,总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十一月初一日,《大明商业法》在经过一系列紧张的验证后,新鲜出炉了。

大明商业法规定:凡大明境内,制造、生产、运输、销售等以官方、民间、官私合营等形式进行的商业行为,当向商业部各级部门,进行商税汇报。

商业部在核查了毛利润之后,收取毛利润的10%,并给予收缴凭证。

完成纳税任务的商业行为,可以在大明境内,以及大明势力范围内,进行合法的商业行为。

同时,这些足额完成了纳税行为的商号、个体等组织,不但享受大明政府规定的各种合法权益。

同时,若这些商业行为,受到迫害时,可以申请官府庇护。

当受到非法的打压后,大明官府必须对正常商业行为,提供庇护。

《大明商业法》一出,立刻成为了汉都商人们的盛宴。

无数商铺,扎根汉都,将自家的店铺,铺向了各地。

甚至,很多商号,跟着方正化的步伐,开始在江南扩充。

商人都是逐利的。

当有着皇帝亲自签名颁布的《大明商业法》出炉后,无数人就嗅到了皇帝的意图。

铸剑为犁……

初现峥嵘!

……

而同时,秦知恩也已经在丁伟的身边,发展了一个外线探子。

说是探子,实则也是锦衣卫、东厂的老手段了。

编外情报提供员而已。

视提供消息的重要程度,或是给钱,或是给予一定好处,甚至许诺在官场铺路等。

总之一句话,就是不在编的外编成员。

在丁伟不知情的情况下,关于他的一言一行,甚至丁家的一言一行,已经整理成了材料,源源不断的送入皇宫。

而张书堂……

他倒是也想亲自去给丁家送合作……

但是,没时间呐!

更何况,他也不敢去……

张书堂是唐王府的家臣,更是朱聿键的救命恩人。

虽然唐王嘴风很紧,并不曾表明真实的打算。

丁姑娘的身份,还死死的封着呢!

但是……

这事瞒得住官场,瞒得住民间。

唯独瞒不住的,就是他们这些熟知大明婚姻制度的内臣们。

唐王府虽然是亲王的级别,但是,也已经与皇帝这一脉,隔了“两个五服”了……

因此,唐王府一众王公们,除了正妃是要朝廷亲自挑选之外,别的都是唐王府自行选择的。

这选妃的权力,就放到了王府属吏身上。

张书堂身为唐王府属官,又是朱聿键的救命恩人……

当熟悉的套路一出现,张书堂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他知道,丁家这是要飞上枝头变凤凰了。

因此,张书堂倒是想要亲自去,纵然不敢见那女孩子,但是,与丁掌柜提前结一个善缘,也是好的。

只可惜……

纺织作坊内,到了季度分红的时候。

这个可是皇帝亲手交代下来的大事!

张书堂要代表皇帝,敲锣打鼓的去给当初参加了股本的士绅们,送钱去呢!

这件事,就是朱由检的“打拉扶!”

打一派,拉一派、扶一派。

历来都是政治的主要手段!

将听皇帝话的士绅,扶持到了足够的高位上,远比皇帝轰平几个士绅,更加犀利!

只要捐出了土地的士绅,能够得到好处,就不怕还有人敢反对皇帝的土地政策!

以政策为手段,以利益分割士绅,才是最有效的办法。

这可是最大的事情!

这是皇帝亲自交代的事情!

张书堂不敢耽误,带着锣鼓班子,大张旗鼓的送钱去了。

邓州。

李舒晟已经带着族人们,出城十里相迎了。

这倒不是为了迎接一个张书堂,就搞出了这么大的阵仗。

而是……

李舒晟不是傻子!

皇帝几乎将刀子架在了他脖子上,逼着他入了纺织作坊的股份。

更是出资三百万,竟然才占了一股。

从那时候开始,李舒晟就知道,自己已经成了皇帝手上的一张招牌。

至于三百万银子——他就当是给族人买了个平安了!

当时这件事,可是让李家成为了整个天下的笑料。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