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朱厚照

第595章 正德年的节假日

  • 作者:倦鸟落旧林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10-05 17:28:18
  • 完书字数:5488

杨府。

杨廷和起床之后换了衣服,来到大厅,看到了三儿子杨恒正在撕掉昨日的日程,然后仔细盯着眼前的日历,颇为无奈的说:“假期结束了。”

“咳咳。”杨廷和一头黑线,“怎你就这般惫懒?”

“父亲。”杨恒吓了一跳,赶紧转身,苦笑起来,“儿被任马鞍山钢铁厂的财务,每日的进项,都要清账,光是公文,如山一般高。几日没回去,只有一半人在运转,只怕已经高过头了。”https:/

“这不是才初三,你不是放到初六?”

“没有。”杨恒摇了摇头,“上官是放到初六、初八,我们这些实官,只能放到初四,待会儿儿子就得乘船离开京城,赶去太平府了。”

“看来陛下调整的假期,还是有不少人不怎么喜欢。”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不是所有的官,都能离岗休息的。儿子从腊月二十八放到初四,就有人替儿子在岗位上顶着。这会儿回去,他们就从初四一直放到初十再回来。

尔后,十五的上元节再放两日。

就要紧锣密鼓的去忙春耕了。”

杨恒解释着。

朱厚照在年前,调整了节假日。

朱元璋对于官员,那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一年就给三天假。

原本元旦的时候是要开大朝仪的,也就不算假期。

所以,也就过年、冬至、和万寿圣节可以休息。

但这就导致了前边压榨多狠,后边官员摆烂多狠。

虽说有调整,但弘治朝开始,皇帝允许官员不来上朝,就弄得很多缺额,甚至出现了有的官员离岗一个月,跑出去边塞游玩回来,照样领俸禄,还没被举报。

闹到朱厚照这里,也有相关问题。

比如王守仁经常跑出去寺庙闭关,有时候还忘了请假,弄得上下都御史纷纷弹劾。

所以,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也为了让公务员领到金券去消费,朱厚照正式调整休息制度。

今年开始试点执行。

不论官员、工厂还是学校,都是上五休二,然后再给小长假。

过年从元旦到初六,一共七天。

上元节正月十五、十六,一共两天。

二月初二,中和节、花朝节等等,反正各地叫法不一样,一天。

三月初三,上巳节、轩辕诞,一天。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一天。

同时,直隶、顺化、武川、宁夏、甘肃、在内五地,会放一个地区性节日。

六月初四承德,每年会召开那达慕大会,每三年一次那达慕盛会。

那达慕盛会皇帝会亲自来举办,同时会调集军中健将上去,参加本次盛会,练兵的意味很浓。

总共为期五天。

七月初七的乞巧节,放一天。

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从七月十四开始算,到七月十六,三天。

之后八月十五中秋节,三天。

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一天,九月二十四的万寿圣节,三天。

十月进入冬月,这一段时间是没有节假日的。

整个十月,都要忙着安排后边的事情,当然如果未来有皇帝是十月出生,那么万寿圣节就可以安排进入十月了。

接着就是冬至。

冬至大过年,在这个时代也是一样,朱厚照只给了三天,毕竟冬至之后紧跟着就是元旦,但要做的事情还不少。

而这套放假制度确立之后,现在就是在试验阶段。

除了官员,就是官办工厂在执行。

不过为了保证生产产能,虽说是上五休二,但给加班费。

朱厚照是照搬了五天八小时工作制,但超过工时给加班费,简直“良心”,不管现在还是未来,资本家们都会痛恨这位爷。

当然,这也是有时代背景的。

毕竟现在灯还未普及,没办法进行日夜倒班,五天八小时基本是操作机械的极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难更易的规律。

因为如果夜里还用工,有可能会导致视线不清,发生事故。

对于资本家而言,人命倒是其次,机械损伤贵的一批。

所以,朱厚照给官办工厂推行五天八小时工作制,但不限制加班。

想要多挣,那就安全生产,不想做挣钱就去休息。

别把钱存着了,赶紧拿出来花!没看到大明现在居然通缩了吗?

另外工厂虽然官办,但不意味着不好开除,你要是糊弄事照样开你,外边有的是人想要进来。

而官员也是如此。

官衙采用轮班制度,每个人一周两天,位置排好,周六日也会有人值班,工作日就一起来干活便是。

一周七天的安排方式,也算是合理。

所以,杨恒很清楚,这一次回去怕是要好几天见不到外边的太阳了。

杨廷和在餐桌落座,然后拿起报纸说:“工作便是,年纪轻轻的,能比得了我累?案牍劳形,我也不差。”

杨恒也不好跟爹呛声,只能乖巧坐着。

心理多少还是有点不服气,自从皇帝将很多行文制度范式化之后,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无意义的扯皮,在皇帝这边是行不通的,敢扯皮皇帝就敢批你考功不合格。

到时候丢了官位,有你哭的时候。

而且升迁、贬黜,都有规矩,只要你不是忤逆皇帝或者造反,皇帝也懒得理你牢骚。

骂两句之后,还不得继续干活。

所以,杨廷和他们看到的公文,绝大部分都是下边已经给出解决方案,层层报告上来的。

根本不需要他们亲自指导,更多的时候,是做大方针的规划和执行。

但现在皇帝还未完全放权。

整个国家的大方向运转皇帝在把控,杨廷和他们的内阁负责细化和协调下边的办事效率,事情看起来多,但不杂。

所有事情经过内阁这一层的时候,已经有了条理,所以费心费力的是下边干活的人,上边再怎么案牍劳形,又能比得上上边皇帝死的脑细胞,还是下边人跑断腿没日没夜的干活来得累?

杨廷和没管自己这个三儿子,只是看着报纸等着其他孩子、孙子出现。

家人很快聚集。

杨廷和看了一眼餐桌:“我那些孙女儿,以后也接上桌吃饭。风气渐渐要变了,还有,缠足的事情别做,谁做别怪我修理他。”

杨廷和的儿子们只能点了点头。

不过老四杨忱倒是实诚的抱怨说:“陛下也是,怎么总是管这些小事。”

“小事?或许吧。但这也是大事。”杨廷和摇了摇头,“对于官员,家中有财,不愁吃穿,自然能养得起女孩不下地干活。但普通人养不起。如果社会开始浮华,陛下让生产力大为精进,百姓开始养得起女孩吃闲饭了,那么他们会不会想办法攀附高门大户?

越是这种时候,越容易出问题。

裹脚本就只是修饰脚型,但矫枉过正,上次我随陛下微服,就看到了一个脚裹到无法下地的女孩出嫁,都需要人背负。

所以,作为引导风潮的官员,德行可以一回事,但至少明面上必须正面。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陛下如今,这般整治,也是为了子孙后代,以防万一,不要裹脚,这事对你们未来从政有帮助。

记住,不争是为争的关键在于,上善若水。

打铁,还需要硬自身。

不然你们以为陛下,是如何一步步逼着江南士绅,败落的?”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