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朱厚照

第594章 正德二十一年元旦

  • 作者:倦鸟落旧林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10-05 17:28:18
  • 完书字数:4936

十二月十八这么一闹腾之后,局势好像就进入了沉寂。

报纸第二天头版头条,阐述了庶人拱栿的事情,将条理都弄清楚了。

他随母亲娄氏跳江未死,被路过疍户所救。

皇帝清查赣江和长江疍户,给他们上岸的机会时,发现了朱拱栿的身份。

兵士带走了他,朱厚照最终选择没有杀他,而是隐藏了起来。

这和以往杀人不眨眼的皇帝形成了鲜明对比,并且朱厚照还给他安排了玉牒户册,将枣阳安穆王这一支一个绝嗣的中尉身份,拿来给他用。

然后还将他送去杨一清这里读书,让他给老臣颐养天年去。

毕竟杨一清无嗣嘛。

和朱厚照早时候一个待遇。

头版头条,绘声绘色的将所有过程一一讲解,上下都是一片赞誉。

毕竟皇帝虽然干掉了宁王,但得知宁王还有忠义儿子的时候,还是想着留下来。

也赞赏朱拱栿,为全忠孝,不肯埋名。

更赞赏杨一清,说他教育很好,可为大儒。kuAiδugg

但相较于民间的赞赏,东南一批旗帜鲜明的反对新政者就遭殃了。

他们以“宁王余孽”的名义被抓。

然后斩首的斩首,处死的处死,在报纸的角落,能看到相关的报道。

内阁。

众人几乎同时间放下报纸,表情不一。

“这是最后一批了吧。”

“肯定是了。”毛纪苦涩的看向提问的毛澄,“但也不见得是最后一批,尤其是陛下下旨拆凤阳府,将凤阳高墙及其四周,统一划入凤阳府,凤阳府现在就变成了一座只拥有四座卫星城外加祖陵的府邸。

其他土地,全部划入附近的州府管辖。大部分归入了安徽省潼关。

凤阳府真的成了一座监狱。”

朱厚照对凤阳府的调整,目的也很明确,中都归中都,但凤阳这么一拆,就意味着政治职能被消解了不少,只剩下军事职能居多。

因为现在确定的凤阳府的大小,只剩下后世蚌埠市的大小,北面划成宿州府、阜阳府、亳州、以及寿州(今淮南市)。

凤阳大小被削的同时,本地百姓也被大部分迁徙离开,凤阳本地的知府,将会统一为宗亲出任。

这目的也很清晰,凤阳就是未来关押不听话宗亲的监狱。

同时也给本地的安徽巡抚不小的行政权力和军事权力,毕竟整个凤阳,都划入了安徽统管,非必要不会重新安排凤阳巡抚。

最后,就是应天巡抚的管理调整,之前朱厚照没有将安庆交给应天巡抚管理,最远直到铜陵。

这一次朱厚照正式给出规划,将铜陵划归安徽,应天府下设:芜湖州、太平州(今马鞍山市)、和州、滁州、应天府直辖诸县、镇江州、广德州、宣城州、宁国州。

基本上涵盖了后世的芜湖市、马鞍山市、滁州市、南京市、宣城市、宁国市、广德市。

辖区范围比较之前小了一点,但更加细化。

因为应天府尹之上,还会增加应天巡抚。

应天府尹只负责应天府,应天府附属州县,应天巡抚能直接绕过府尹进行督管,并且应天巡抚不常设。

如果朝廷没有为人巡抚下来,那就是应天府尹就负责直接代管诸州。

类似于现在的直辖市。

这么一划,也把江苏彻底变成江东,同时再安徽和江东之间卡了一个点,防止二省勾连。

毕竟现在不是后世的工业社会,二省勾连肯定不是经济合作,极有可能会变成东南互保,因此必须进行拆分。

毕竟昔年南直隶太庞大了,看着就很恐怖。

现在一拆,内部的经济结构再类似一下,必然爆发冲突,那么就更需要有人居中调节了。

总之,朱厚照对于行政区划的部分调整,也将会正式开启,东南应天府工业发展的进程。

因为第三天,太平州正式落地一套钢铁工业基地项目,太平州境内的铁矿,将成为未来东南最大的钢铁工业。

不仅能支撑东南钢铁使用,还能辐射四周,进一步打击各地的钢铁价格。

朱厚照做国营生意,都是薄利多销,惠及的是普通小老百姓。

至于士绅豪强,这会儿都要去北方去了,哪有空管南方发展成啥样了。

时间就在这般调整中度过。

正德二十一年的元旦,悄然而至。

“黄历!黄历哟!卖黄历哟!”

不少人元旦出来祈福,还未进入寺庙,就听到了叫卖声音。

“朝廷新颁布新制黄历,一天一页,可以折叠挂在钉子上,也可以用一天撕一天咯!”

“并且,每年的黄历,都会有标注日期,上边还有宜、忌、冲,甚至还有节气、小识、外加干支、生肖……”

小二在卖力呦呵,不少老人一听凑上来,伸手取来一本就看了起来。

“哟!二爷!这可是皇帝命令钦天监,制作的黄历。”

“您瞧!这边写公元5001年,这是阳历的标识,后边是干支记法,然后还有年号,正德二十一年。还有日出日落的时辰推测,甚至就连月食、日食的推测,都有哩!并且上边还有拼音,你家小孙子读书也得学拼音,到时候还能拿来给他识字,一本就两毫,能用一年!绝对不亏!”

“买了!”

二爷直接给钱,拿走了这本红蓝绿三色黄历。

要说新年第一天,什么最卖钱,当然是黄历!

官家亲自发行的黄历,绝对是令人无法拒绝,而且信息密度相当大。

最最关键的就是,黄历的发行,官家只卖两毫钱,看得前来一些路过的书商咂舌:“这么厚一本,三百六十五页,居然只卖两毫!谁家印得起啊!”

“那肯定是官家才有这个本事!全国小一亿人,一户按四个人算,就是两千五百万户。那就需要两千五百万本。这个体量,官家印多少,也……”

翻着,有人看着黄历内一些词句愣住了。

上边写啥?

“如画针铺提醒您,秋寒来,当加衣,杨家针铺好针线……”

“得!真不愧是财神爷!这一段话,能顶一万元!”

“如画针铺,好像是最近开起来的连锁针线店,专门卖针和缝纫机的。”

人们在聊着。

对于广告,在朱厚照用报纸,城市乡镇为了美观,而进行市容调整之后,广告牌就开始应运而生。

这是为了给地方创收,减少朝廷开支养护城市费用而诞生的。

但显然,商业化运作之后,效果还是很强的。

人们看着黄历上不该出现的广告,除了笑之外就没有多说什么了。

以商补民,官家的老手段了。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