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英伦狂潮

第305章孤独的鲍勃

  • 作者:笨宅猫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7-23 02:34:08
  • 完书字数:13448

第304章 孤独的鲍勃

摩尔没能调查出背后的问题。

却查到《华盛顿邮报》报社老板菲尔·格雷厄姆的许多过往经历。

即便放到后世网文中,菲尔也算得上是一位爽文主角,而且还是“赘婿”逆袭的那种女频文。

菲尔的父亲是一个矿工,常年累月颠沛流离,几经波折来到佛罗里达后,与几位合伙人种植甘蔗。

由于经营不善,种植园不但不挣钱,还日渐亏损濒临倒闭。

几个合伙人一哄而散,使得整个甘蔗园全都砸在了菲尔父亲的手中,最艰难的时候菲尔全家人都住在沼泽地的一艘平底船上。

不过等到菲尔长大上学时,他们家境况才慢慢的好转起来。

菲尔·格雷厄姆绝顶聪明,学习成绩从小就远超其他人,于是顺利考上阿美莉卡数一数二的哈佛大学。

在大学的最后一年,他被选为《哈佛法学评论》的编辑。

一般情况下,这是在法学领域中颇有建树的天之骄子才能担当的职务。

他还和同学埃德·普里查德一起,担任了哈佛法学院费利克斯·法兰克福特教授的秘书。

法兰克福特是哈佛最大牌的法学教授。

此人学问扎实,嫉恶如仇,善辩好斗,经验丰富。他非常欣赏普里查德和格雷厄姆的聪明才智,鼓励两人与自己争论,甚至相互呵斥。

一次,他们三人正在讨论一个法理问题,两个年轻人显然不同意老师的观点,争辩异常激烈。

突然,普里查德两手撑着头,不再做声。

只剩下格雷厄姆与导师法兰克福特争来吵去,老教授可以容忍别人对他的不同意见,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不屑和蔑视。

他大声叫道:“你在干什么?普里查德!”

普德查德回答说:“我在数你变换了多少次论题,教授。”

旁边围观的人们哄堂大笑。

由此可见,菲尔才思敏捷、慧心妙舌,就连他们的老师都不是对手。

但缺点是不知进退,什么事情都非得要争个输赢。

阿美莉卡大选过后不久,罗斯福总统和国会任命费利克斯·法兰克福特教授为阿美莉卡最高法院大法官。

两位学生普里查德和格雷厄姆自然也就成了大法官的秘书。

人们普遍看好这两个年轻人的前途,很多人认为,菲尔·格雷厄姆早晚也会出任最高法院法官,甚至可能成为阿美莉卡总统。

一般的看法是,他至少也能当上阿美莉卡的司法部长。

菲尔本人也踌躇满志,除了在法学专业上继续登攀之外,他还可以选择回家乡佛罗里达发展事业。

从竞选州参议员开始,逐步竞选联邦参议员,然后走上从政的道路。

以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善于交往的个性,菲尔·格雷厄姆自己也更倾心于从政这一条道路。

然而从政没有金主是绝对不行的。

此时格雷厄姆家也算是小有余钱,但是用来投资菲尔走从政道路,那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起不了半点作用。

除非他愿意脚踏实地,耗费几十年时间去积累人脉和声望。

上面说过,菲尔是个绝顶聪明的人。

他发现自己的条件并不适合从政后,马上就改弦更张,换到其他赛道去拼搏了。

比如找个富婆或者娶个富家女,两者都可以让人少奋斗二十年。

恰好在菲尔·格雷厄姆从哈佛法学院毕业后,遇到了天赐良机。

那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菲尔留在了华盛顿,为国务院的一些智囊部门工作。他和许多才华横溢的单身年轻人,租住在华盛顿郊区弗吉尼亚一个叫做霍克利寓所的大房子里。

这房子是有点破旧,但占地宽广,房间宽大而明亮。

当时哈佛法学院艾奇逊院长的管家因行为不检点刚刚被艾奇逊解雇,这帮年轻人便把他请来打理家务,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条。

夏天过后,霍克利寓所的晚餐讨论会,便以议论深刻、见识广博、切中时弊、宏论迭出而在华盛顿小有名气了。

这一天,《华盛顿邮报》的年轻女记者,高个、方脸,性格内敛、略带羞涩的凯瑟琳·迈耶,来到了霍克利寓所的晚餐桌旁。

她是慕名来采访的,很想见识一下这些云集在华盛顿的着名才俊。

凯瑟琳·迈耶算是有先见之明。

她去见的这些年轻人,当时都是单身,聪明干练,追求伟业,后来都有着很好的发展:普里查德、菲尔自不待说;布奇·费希尔,后来成为裁军署领导人;格雷厄姆·克莱特,南方铁路公司老板、后来的海军部长;约翰·弗格森,后来任驻摩洛哥大使;比尔·克雷,后来成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

而女记者凯瑟琳·迈耶也不是普通人。

她是《华盛顿邮报》发行人尤金·迈耶的女儿,在1938年自芝加哥大学毕业后进入《旧金山纪事报》当记者。一年后,父亲舍不得宝贝女儿在西部漂泊,让她回到了《华盛顿邮报》。

菲尔对凯瑟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他打算娶她。

他说,“我们不要你父亲的钱,一分也不要。伱就带两件外套,跟我回到佛罗里达,我们准备过穷人的日子,我从那里进入政界。”

这些话尽管唐突,不着边际。

但是实实在在地将凯瑟琳逗乐了。

她长到这么大,还没有哪一个男孩子这样对她说话,并且说得这样风趣和智慧。

凯瑟琳的父母十分喜欢菲尔·格雷厄姆。

岳父尤金·迈耶把菲尔当成亲生儿子看待,而岳母阿格尼丝·迈耶甚至有点儿崇拜这个未来的女婿了。

1940年7月4日,在菲尔来到华盛顿还不满一年的这一天,就在靠近纽约的韦斯特切斯特县迈耶庄园里与凯瑟琳举行了婚礼。

婚礼太盛大、太豪华了。

有人夸张地说,全华盛顿的人都去了。

接下来就是“赘婿”大展神威的时候。

当时尤金·迈耶有一个儿子,可这个儿子对新闻出版业丝毫没有兴趣。

而在那个年代,女儿是不能独掌家族公司的。

尤金·迈耶希望自己一手创办的《华盛顿邮报》公司能够在迈耶家族内延续。

可是他已经六十多岁了,精力、体力日渐衰退,而且他很喜欢菲尔,尤其欣赏对方的才华。

于是他真诚地希望菲尔能领导报社继续前进。

但是菲尔拒绝了,说是不想让别人以为自己是在仰仗着岳父。

甚至不惜为此服兵役来逃避,最终尤金答应将家族中的绝大部分资产划在菲尔的名下,而不是由女儿凯瑟琳来继承。

于是菲尔·格雷厄姆放弃了从政梦想,因为他是有写作和语言情结的。

从幼年开始,妈妈就给了他足够的文学熏陶。

他的书面语言一直非常优美,他喜欢写作,喜欢用文字去打动人心,匡正社会,倡导正义。

菲尔对尤金·迈耶再次提出了一个条件,允许自己改变或是改造《华盛顿邮报》。

这当然不成问题。

1945年12月8日,《华盛顿邮报》宣布,自1946年1月1日起,菲尔·格雷厄姆将就任邮报的副发行人。

而实质上,菲尔一开始,就接收了《华盛顿邮报》的所有权力。

很快他就发现姜还是老的辣,自己上了岳父的大当了。

因为《华盛顿邮报》并不赚钱,而且每年亏损一百多万美元,到尤金·迈耶下定决心交给菲尔的1942年,它累积亏损已超过千万美元。

所以尤金·迈耶知道自己的报纸出了问题。

再不改弦更张,肯定是难以为继了。

现在,菲尔·格雷厄姆来了,带来了他自己的办报理念。

他是哈佛法学院培养出来的青年才俊,他与政府和权力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从来不认为报纸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公共平台。他给《华盛顿邮报》驻华盛顿特区的记者本杰明·吉尔伯特的指示十分明确:《华盛顿邮报》是社会进步的工具,严重损害国家完整和国内制度的报道不能见报。

换而言之,报社得要充当政府的喉舌,鼓吹统治阶级的正义性。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华盛顿报社》成为政治色彩最为浓重的一份报纸,并且抱紧了当权者的大腿,很快就变大变强大杀四方。

菲尔通过手中媒体工具顺利的参与到政治圈当中,成为各届政府需要争取拉拢的对象,从而影响了许多重大事件的走向。

但是随着菲尔影响力变大,他跟妻子凯瑟琳的关系却越来越差。

在岳父尤金·迈耶尚在人世时,菲尔还算比较收敛一些,并没有做出过分的事情,但是等到岳父不在之后,他马上在外面沾花惹草,甚至公然带回家中过夜。

于是夫妻两人几乎闹得要离婚分家了。

就在摩尔调查的时候,菲尔跟凯瑟琳已经分居多年,虽然两人为了家族颜面没有对外公开矛盾,但是这种事情根本就瞒不过有心人。

如果菲尔真的跟凯瑟琳离婚,那么迈耶家族就肯定会失去《华盛顿邮报》的控制权,因为凯瑟琳手上的股份相当少。

即便加上财产划分也无法成为大多数。

也许因为这个缘故,凯瑟琳才一直强忍了下来,没有真的跟“赘婿”菲尔离婚。

她甚至忍到丈夫自杀身亡,从而重新将家产拿了回来。

“倒也是个狠角色!”

乔尼可不敢小看人家是孤儿寡母,就想要趁机冲上去占便宜,因为有人试过然后吃了小亏,反而在圈子里丢了脸面。

不过,他却可以充当雪中送炭的角色。

至于要如何去做,那就只有走一步看一步了,到时候或许有更好的机会也说不定。

…….

鲍勃迪伦从电影院里走出来。

外面已经是十二月份的寒冷天气,他迎着大风向家里走去。

抬头看上天空时,只见散乱的云一缕缕的飘着,雪花在闪着红色灯光的街上打转,城里人都穿得臃肿暖和,脚下急匆匆地在街道上走动。

戴着兔毛耳套的售货员正在沿街叫卖,还有卖栗子的小摊贩,蒸汽从锅炉里冒出来,同时向四周弥漫着勾引食欲的香气。

所有这些都没有办法吸引鲍勃的注意,只因他此时全身心地“回放”着影片内容。

自从《雌雄大盗》上映以来,他已经连续看了十几次。

每一次都能从中找到新的内容和含义,有时候他甚至做梦自己就在影片里面,成为男主角“克莱德”、小跟班“莫斯”、路人、警察、银行经理、商店老板等等。

甚至梦到自己成为了女主角“邦妮”!

“这可真是有趣的梦!”鲍勃迪伦心中暗想。

刚开始时,他还能拉着好友戴夫·范·朗克等人一起去看,等到大家都看了四五遍之后,其余的人早已将剧情背得滚瓜烂熟,根本就不愿意再去看了。

但是鲍勃还是想要多看一遍,最后一遍。

每次都是看了一遍之后,过几天他又会再次变得蠢蠢欲动,经过电影院时,就会不由自主的走到售票窗口。

“我肯定是中毒了!”鲍勃迪伦叹了一口气。

而且他已经查明这是一种名为“新浪潮主义”的思想毒素,只要是年轻人都很容易被它给吸引,然后就不知不觉中被改变了想法。

他尤其喜欢影片中所呈现出来的反叛精神。

心中闪耀着一连串的灵感,就好像夜空中盛开的烟花,美轮美奂得让人无法停止思考,而他也已经为此创作了好几首民谣歌曲。

其中就有一首是专门为“邦妮”而写。

据说苹果唱片公司的王牌制作人马丁对这首歌赞不决口,鲍勃迪伦也打算将它放到第三张专辑唱片中。

去年鲍勃发行的第一张专辑没能走红,差点就让人当成笑话,说是“传奇经纪人”乔尼终于看走眼了一回。

不过很快,他又发行了第二张专辑。

这次在乔尼的帮助下,这张专辑立即冲上公告牌前十名,最终硬抗着“披头士狂热”的影响,在榜首连续待了两周才缓缓落下来。

虽然只有两周时间的榜首,却像是吹响了反攻号角一样,让原本被披头士压制的乐队和歌手们看到了希望。

而从那时候开始,断断续续的有乐队和歌手杀到公告牌榜单前十。

甚至偶尔出现一两次榜首不是披头士的情况。

此时,美洲大陆上的“披头士狂热”也逐渐退烧,越来越多的阿美莉卡本土歌手冒头,重新夺回他们失去的唱片市场。

因此大家都将鲍勃迪伦视为民谣新星,觉得他的未来成就可以跟琼贝兹相提并论,从而成为了民谣歌手的领军人物之一。

但是鲍勃迪伦却马上销声匿迹,将近大半年不出新歌,也没有新的专辑唱片推出。

只因他想要在无人帮助之下,专心打磨第三张专辑,以期望它能够超过第二张专辑的成就。

这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毕竟乔尼给出的歌曲几乎每一首都是超时代经典,想要全方位超过确实不容易,于是他就只能使用水磨功夫来实现目标了。

原本鲍勃迪伦预计得要等到明年才能完成,没想到看过《雌雄大盗》之后灵感大爆发,从而大大缩短了时间。

“再过一个星期就能完成了!”

鲍勃迪伦一边想着事情,一边返回自己住的公寓楼。

原本跟苹果唱片公司签约之后,他可以搬到公司提供的豪华公寓居住。

但是鲍勃不太喜欢住在富人区。

那样会让他感觉脱离社会现实,不利于创作民谣歌曲。

于是他就自己花钱搬到新的住处,而这个公寓楼离麦克道格街的“民谣城俱乐部”很近,仅几个街区之遥。

鲍勃租住的公寓在这栋无电梯大楼的顶层。

房子很小,除了一张床、一把扶手椅、几个搁物架以外什么都没有了,然而女房东还是象征性地收了一点家具使用费。

厨房小得几乎只能站下一个人,一副竹帘从天花板直垂而下,能把它藏得严严实实。

房东留下了一些盘子、几个玻璃杯,也许还有一两个锅。

这些鲍勃也付了钱。

主房间后面有一个小小的卧室,卧室门的左侧有一个壁橱,正对着浴室。

地板是硬木的,上面涂了一层灰色的甲板漆——旧屋的房东和租客喜欢涂这种漆,因为它会使破旧的木地板看起来更美观一些。

房间里阳光充足,一年四季都有温暖的阳光洒进屋中,美中不足的是夏天很热,冬天很冷。

从公寓的窗户低头望去,映入眼底的是邻楼底层披萨店后面的荒芜花园。

拜这个披萨店所赐,鲍勃迪伦能常年闻到一股烧糊了的番茄酱味道。

卧室实在是太小了,单是一张床就占满了整个房间,根本就转不过身来,因此鲍勃把床搬到了主房间,而把别人送他的那个“沙发”放在了卧室。

那个所谓的“沙发”其实不过是一个铺着泡沫垫,放了几个抱枕的木框架而已。

搬进西四街后不久,他买了一个录音机,一个收音机,还买了一台二手黑白电视机,那台电视机是连电视机柜一起买回来的。

不幸的是,那台电视机就没能正常播放过。

于是鲍勃把它取了出来,然后自己动手把那电视机柜大卸八块,经过一番敲敲打打后,他地取材拨弄出了一个相当美观的茶几和几个搁板。

某次鲍勃外出巡演归来,带回了一个只比烟盒略大些的便携式时钟收音机。

在当下它可是个新鲜货,有次他到五金店里为收音机找合适的电池,店里的人们看到后争相传递,无不啧啧称奇。

回到住所后,鲍勃迪伦开始将灵感写在稿纸上。

很快房间里只有“莎莎莎”的写字声,等到他写得手腕酸痛后,马上想到要买一部打字机才行,否则效率低不说,还感觉非常累。

此外,他略微感到有些孤单了。

并非那方面的问题,作为全国知名的民谣歌手,鲍勃迪伦的身边并不缺少女人,只要他愿意现在就可以到“民谣城中心”寻欢作乐,一醉不归。

这种孤独感是心理上的事情,乃至跟灵魂共鸣有关。

“也许我得找个女朋友了。”他心中暗想。

可是不知为何,鲍勃迪伦脑海里却闪过“苏西”的身影,曾经有过数面之缘的女人,基本上谈不上什么话,却已经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重重的痕迹。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