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宣王挽周

53路上见闻一

  • 作者:怀庆有山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5-03 09:04:14
  • 完书字数:8186

秋雨过后,关中大地仍是一片绿意盎然,周道两旁,仍是杨柳依依,加上明媚的阳光,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春天。

只有清冷的秋风,让衣衫单薄的行人,有些忍不住打了个哆嗦。

一行打着玄底赤凤旗的戎车甲土,威风凛凛占据了周道的主位,一路顺着渭水向东而去。渭水之上还有二三十条大小不一的船只,也是凤旗高展,与周道上的队伍遥遥相望。

队伍分为三部,以行军之法,分前中后三军,前锋探路,后军护路,中军则紧紧簇拥着要紧的人员。前方开道的戎车之上,身着大兕之甲,配剑执盾的南仲,赫然立于其上,略带警觉地环视四周,为大军开路。在他的身后则是两列而行的战车甲士,此次所带来的队伍都极为精锐,分别为三百东宫卫士,再加三百天子虎贲卫,合计六百甲士,战车.七十,未带徒卒。

在中央靠后的马车上,太傅和太史二人相视而坐。马车略微有些狭小,除了供着两位长者席地而坐外,也就只能放下一张小小的案几了。

马车内的气氛有些尴尬,因为老太师完全就没有看太傅,而太傅的脸上颇有些发红。“太傅不在太子处好生照看,后来我这马车上做什么?”老太史若无其事的望着窗外的风景,一边也不顾对方的脸色,淡漠的问道

。倒也不怪老太史摆谱,本来他这个太史,除非天子离京,才可随王出城。这一次周厉王到底是有些放心不下,担心姬静会出差子,所以才破例命,老太史也随之前往。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一路之上,老太史都极为低调,除非太子召见,否则几乎不与任何人交往,自己把自己关在马车上。可没成想,在出京后不久这位太傅就缠了上来,再三要求见太史,被太史断然拒绝后,但这位死活不肯离去,最终实在拗不过的老太史,不得以将这位大傅请上了马车,(毕竟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总不能太拂了对方的面子)。

但心中难免有些抵触。(身为诸侯,你难道不知道太史是干了什么的吗?这么殷勤,想干啥?)

而一旁的共和,对于这位大史的冷落,心中说不气那是假的,不过形式比人强,该忍还得忍。毕竟之前的他虽然是个国君,但一个伯爵而已,在诸侯中也就只能算是二三流货色,平日也没少被周围邻近的侯爵欺负。(鄙视链这个东西那是自古有之,哪怕宣扬人人平等的新中国,让一个清华大学生平等对待一个二本普通师范生,说真的,社会都觉得不靠谱。)

这也是为什么,周厉王认为共和会认真帮扶太子的原因。

因为除了入驻中央,担任天子卿士,以提升地位外,共和这个伯爵在碰上侯爵的时候就只能一直被欺负。(弱者需要天子的扶持,所以才会紧随天子的步伐。)

尤其是在碰上土地问题的时候。

伴随着西周后期人口增加以及铁器开始被运用于农业,不少之前国与国之间的荒地开始被开发出来。

开荒带来了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数的纷争。这些位于两国之间,以往并无明确归属的土地,你说算谁的吧?

答案:弱肉强食。小国和弱小贵族,毫无疑问都是受欺负的对象。

公元前528年的时候,羊舌鲋这位晋国司冦就因为在处理贵族土地归有的问题时,因为拿了人家好处,结果被干掉。

(晋国两位贵族刑侯,雍子,因为如何划分田产的边界发生了冲突。

雍子知道是羊舌鲋处这件案件时,本着财色不分家的原则,主动把自己美貌如花的女儿嫁给了羊舌鲋。

于是,接下来就不用说了,不帮自己老丈人,不怕回家跪搓衣板吗?

羊舌鲋大笔一挥,不反宣判雍子无罪,还倒打一耙,判刑侯有罪,把刑侯的田产也划到了雍子的田产范围内。

好家伙,本来只不过是田界纠纷,现在直接就公然夺地了。

这要放到后世,除非碰上包青天或者6月飞雪,否则也就只能坟前哭丧或者上吊了。

不过,春秋的贵族,我说过,大都比较有血性,刑侯一怒之下,就拔砍了羊舌鲋和雍子。)

所以,对于共伯这种弱小诸侯而言,天子的大义真的很重要。共和厚着脸皮讪笑道:“在下常居关外,对这关中局势终究有些不甚了解,此次太子前去骊山,参观这女娲大祭,到时渭南三大戎族以及数十戎部都会前往。实在心中无底,还望太史赐教。“

为了圆满的完成这次任务,太傅也是把脸豁出去了。倒不是共和无能,实在是骊戎的情况,水有点深的过分了。如果说陕西是一棵老白菜,那么关中平原无疑就是白菜心。(别看陕西地市挺大,但真正有地位的也就这关中一块了。)

而关中南部,靠近秦岭山脉一带的山区丘陵,毫无疑问就是白菜帮子,周人不稀罕。(地盘看着挺大,但问题是种不了地。)所以,在渭南靠山不宜农耕之处,在周人的默许下,生活着大大小小的诸多戎族,这些戎族基本都类似于周人的附庸。

除了定期向周人缴纳一定的牛羊马匹外,还需要接受当地城邑大夫的召唤,为周人提供军队。(当然周人也得给钱)。

其中,在渭水南部,以丰城之南的丰戎、位于骊山北部的骊戎以及位于两部中间的荡戎为首,围绕着这三大部落,又生活着众多小部落,群星环绕。又以骊戎的地位最为尊荣,除了骊戎与王族申国这些大佬关系紧密外,更重要的是骊戎一族掌握着祭祀女娲的权力!

在骊山上,那位负责祭祀女娲的巫咸,他的命令对于戎人而言,那就是神谕!和已经完成了初步世俗化的周人不同,还处于蒙昧时代的戎狄,他们对于鬼神的敬畏,几乎可以参考中世纪的欧洲基督徒了。

一旦巫咸,以神谕发出召唤命令,哪怕是各戎人的族长,(包括骊戎族族长)也不敢轻易违背。否则便是与神明对抗!(类比,可以理解为一个敢骂上帝的基督教徒在中世纪。)这便代表着骊戎,实际上掌握了渭水南部诸戎的思想领导权!

周人对这些自然是心知肚明,可这干爷啥关系?

只要巫咸不要脑子一时抽,鼓动神谕,号召戎人和周人开战。周人才不愿意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呢?(想想看,哪怕在21世纪,你去中东***教国家宣扬无神论,猜猜看,那些愚昧而疯狂的教徒是把你当成救世主呢,还是把你送上火刑架呢?)

再者,对于周人而言,他们愚昧不好吗?他们愚昧才好吧?

一个文明理智的邻居,对周人而言,那绝非幸事,孔老夫子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什么意思?

一盘散沙的戎狄,那才是好戎狄!

骊戎迷信鬼神,这很好。

但同样也给共和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因为周人和戎人这个思维明显都不在一个时代里,到时候,这个该怎么处理.,实在很麻烦呀。(类似于一个左倾的马克思主义考,冲入了中世纪罗马教皇的会所。)

为此,共和不得不想办法来询问一下,堪称当代百晓生的太史,看看这位掌握着大周核心机密的老学霸,有没有什么靠谱的主意?

毕竟,要是光自己,共和倒是没那么害怕,怎么的?你们还想动手不成造反呢?但问题是这不身边还跟个5岁的学生嘛,无论是为了维护自己在学生心中的高大伟岸的侍者形象,还是为了免得一不留神闹出火花来,把这位小太子也给烫着,都只能小心着点了。

而老太史,轻叹了一口气后,从自己一旁的小木箱里取出了几份,看似颇有年头的竹简,在共和满怀期待的目光中,放到了案几上。

随后,太史也不顾对面还有人,闭上双眼,垫着三层被麻布包裹着的羊毛皮,靠着车指,开始轻哼,小憩了起来。

而一旁的太傅见后大喜过往,有些手忙脚乱的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先拱手行了一礼,险些撞到了案底上,而后,轻轻的拿起了竹简,如饥似渴的浏览了起来。

……“真是憋屈。”马车伴随着路上的坑洼,颠簸不已,即使有专门负责整理周道的奴隶,但也不要对夯土道路的舒适性有多大的指望。

伴随着马车吱吱呀呀的声音,在马车上的姬静觉得自己,小小的身子都快要被折腾散架了,哪怕北宫一直在车厢里尽心的服务,使自己在马车4周都用厚厚的毛毯盖着,但也没有让姬静感觉有多么舒服。

最终,实在受不了的姬静决定起身出去透透气。当被憋的脸色有些发青的姬静起身前往车门时,一旁的北宫,当时就被吓住了,脸色惊惶,赶忙上前请罪道:

〝“太子爷,可是奴婢伺候的不舒服。”

姬静小脑瓜有些发胀,但还是勉强摇着头轻笑着安慰北宫:“跟你没关系,只是这该死的马车太憋屈了,我要出去透透气。”

“这,太子不可啊!外面天凉,再说这路上少有人烟的,万一碰上个什么意外,该如何是好啊?“被姬静吓得半死的北宫,改赶忙跪到车门处,张开双臂,拦下姬静苦劝。

这下子就真让姬静有些发火子,当场就有些怒气,小手指着北宫,斥道:“怎么你要挡我的路?“

见姬静有些发火,北宫赶忙一转话头,伏地道:〝太子,要不您先披皮裘再出去,如何?否则您受了风寒,小人承受不起呀。”“姬静想想也有道理,在这年头,要是得了病,那可就真难受了,光是那些不知道到底能不能有效的药汤,就足够让姬静想要撞墙了。

于是在北宫的伺候下,姬静披上了一件皮裘后,出了车篷。

然后,在偏后的戎车上,随待姬白,便赶忙驱车上前,略带不满的劝道:〝太子还请安坐车中,否则若是遇上贼人,只怕会伤了太子”。“将军太过多虑了,这周道之上,两旁又有如此众多的护卫,哪会有什么危险?”

姬静不以为意地笑道,然后挥手打断了,还想再劝自己的**,贪婪的呼吸着外面的新鲜空气,看着车外广阔的天地。

见这位小太子爷非要出来,姬白也不想多劝,而是又吩咐着几个手持盾牌的护卫,靠近马车,以防意外。周道两旁井然有序的井田上,已经收割过庄稼的田地里,仍然有不少忙活着的身影。

手持着长戟的国人拿着皮鞭,神气的斥喝在田中那些正在忙着种菜和收豆的奴隶。而数量众多的野人们,终年衣衫褴褛,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机械的重复着日复一日的工作,默默忍受着皮鞭的鞭打。

看到这一幕,之前心情刚刚颇为放松的姬静心情又有一颤,脸色顿时有些难看。

对于姬静心情的起伏,在身后小心伺候着的北宫,颇为敏锐的感觉到了,于是悄悄上前劝道:“太子爷,要不您先回车里。”不过被姬静摇头拒绝了。

在周道的两旁,除了依稀可见的几座城邑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乡村。

这些乡村没有后世的田园牧歌,反而颇有几分兵农合一的堡垒色彩,如果非要给他们下个定义,那应该就是坞堡。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