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我的宋末行

第45章 办个小报

  • 作者:流汗的泥人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1-03 22:27:33
  • 完书字数:9314

“我哪里行。出些馊主意还行。孙夫子若有暇,不妨写上一写。”

面对孙夫子灼灼的眼光,刘远连忙摇手。

“恐怕大郎心中早有更合适的人选了吧。”孙夫子笑了笑。

“哦,夫子说的何人?”刘远一怔道。

“呵呵,大郎何须瞒我。”孙夫子笑道,“听闻,一度名噪京城各大酒楼、茶馆,善说鬼娘子的说书人柳中亭,近日屈居于河口,大郎不会说不认识吧。”

“哦,你说柳相公啊。”刘远故作恍然道,“他恶了京中贵人,我就将他带到河口来了。只是他早不喜讲那些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故事了,近来正忙着宣讲蒙元暴行及襄阳血战的段子,也不知道他肯不肯编写这些东西。”

“草草编写又费得了多少时间。编成话本后,另找人宣说就是了。”二娘撇撇嘴道。

“其实,也并不是非得请人宣说不可。”刘远笑了笑,“我一直想办份报纸。只是一直抽不出空来。若办出来,登在上面,任人自看就行了。”

“办报纸?”二娘甚是疑惑。

“可是邸报之报?”孙夫子略略一证,随即郑重地问道。

“自然不能邸报相提并论。”刘远摇摇头,“就如同商家常印的招贴一般,不过改为按期发行。上面可以刊载一些买卖消息,如某地某种东西奇缺,某处某种物品较多,价格下行;某某极需购进某种东西,某某有某种物品欲脱手等等。甚而,还可登载一些别的消息,如某店开业酬宾,店中物品拆价惠购,某人家中喜庆,诚邀亲朋好友一聚。自然,香洗也可以在上面进行推广。”

“哦,若能如此,确也便利。”沉吟了一会,孙夫子点点头。

“为吸引人看,报纸不妨登载一些有趣的内容。比如,登载一些诗词文章,以吸引文人墨客;登载一些较为粗俗的话本、乡野杂谈,妖狐鬼怪的故事,以吸引市井百姓;登载一些买卖消息,以吸引商贾;这样看了人多了,报纸就传的越广,其效果可不是茶楼酒肆说说书可比的。”刘远道。

“可是,好些人不识字,哪能看得懂?”二娘道。

“这好办,可以找些识字的人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去读。一来二去,或许有些人还得以认得不少字呢。”刘远道。

“这个花费恐怕也得不少吧。”二娘仍有些担忧。现在家里景况不是太好,还要办报,这不是雪上添霜吗。

“花费自然需要花费些的,但应该不多,搞得好,还能挣不少钱呢。”想想后世的传媒大享,哪个不是富甲一方,刘远笑道。

“哦,还能挣钱。莫非,大郎这报纸也是拿来卖的?”二娘奇道。

“当然,报纸自然也是要收费的。”刘远道,“不过,为了推广开,让更多人习惯翻看,开始一段时间咱们不收费,以后看的人多了,就适当收些订阅费。但大头还是收取商家的广而告之费。”

“广而告之费?”

“是啊。比如,某商家有物品不为人识,在咱们报纸上广而告之,引得人来购买,咱们帮他宣扬,怎么不能收些费用?”

“哦。”二娘点点头。

“那大郎准备如何办这个报?”孙夫子好似想得更多,颇有兴趣地问道。

“首先,咱们得盘个活书印书铺子来。报纸期期内容不同,印过即废,得用活字法印出来。”

“那个倒容易。我们家在铅山有纸坊,也有印书铺子。懂活字的工匠也有。”二娘道。

“那就容易了。”刘远心中一喜,想不到家中还有如此方便。接着扳着手指盘算道,“那再得成立一个编辑部,招集一些文人来编辑、校对。我看,报纸可分几块,第一块是诗词文章,自可找读书人去写。为人鼓励那些文人学士踊跃投稿,还可以酌情给写稿人一些费用,作为写稿酬劳。”

“大郎此举可谓一石二鸟,一者可激励投稿,二来不怕那些人不关注报纸。”孙夫子点头道。

这世间学子大多好名,只要能将他们学作登出来,别说稿费,好些人都被趋之若鹜了。

“第二块是新闻,也就是新近

(本章未完,请翻页)

发生的消息,大者朝廷消息,政令,小者街头巷角奇事,家长里短,俱可包囊。比如,近期襄阳方面的消息,某某官员升降;朝廷的政令;甚而某某学子苦学成才,某人拾金不昧;某翁持家有术,某人家忠犬护主,鸡生双黄之琐事也可登载其上。”

“此事关系却大。大者可以宣扬教化,小则引一地舆情,恐官府方面或有不喜。”孙夫子沉吟了一会道。

“没有如此夸张吧。如此不过引入阅报而己。”刘远笑笑,轻描淡写道,“要不就慎重一些,少登载一些令官老爷们不喜的事情就是。要不,咱们干脆莫谈国事,只登些家长里短就是。”

有什么实力做什么事的觉悟刘远还是有的。

“有些倒也无碍,只需登前祥加审核就是。”王夫子点头道。

“第三块就是商事广而告之了(以后就称为广告)。这块是收费的。有些商事,如某地紧缺某物,某地丰产某物自可归类为新闻。广告是应商家申请、交费才登载上去的。当然,对登载上去的东西,咱们要派人核实,勿求做到货真价实,不能收几个广告钱就帮着不良商人蒙骗众多的百姓。”

“大郎说得是。咱们刘家信誉可不能就此毁了。”二娘点点头。

“广而告之(以后就叫广告吧)这东西,要求确确实实也不大可能,店铺伙计吆喝还往大叫着。不过可以与商家说好了,若有广告中不尽不实的,商家可得负主要责任。再者报纸独立核算,与家里分开些,也可免得连累了家里。刘家自家产业要登广告,也如外面商人一般收取广告费。”

“这倒也方便。”二娘点了点头。

“开始时,我们每旬一期,以后,可以五日一期,甚至做到一日一期。开始时,咱们不收钱,多印些送出去。视情况咱们再确定是否收取订阅费。运营以收取广告费为主,尽量少收订阅费。”刘远继续道。

“订阅费?”

“就是买报钱。这与买书买卷一个道理。”刘远解释道。

“呵呵,大郎不愧出身商贾人家,尽然有如此奇思妙想。若专心于商道,他日当不下于陶朱、白圭那般,富可敌国。”孙夫子赞道。

“呵呵。夫子过奖了。”刘远轻轻一笑。若真在太平年间,凭自己的见识,或其能混个富贵荣华,锦衣玉食出来。但在乱世,财富可不是好东西。猪可是挑肥了宰的。

“不知大郎准备何时筹办?”孙夫子也知道面前人意不在于商贾之道,笑了笑。问道。

“越快越好吧。正好用来推介香洗。”刘远道。

“哦,大郎可想好此报名称?”孙夫子兴越似乎越来越大了。

“此报乃为推介香洗而起,今后更多载商贾之事,不如就叫“商报”如何?”刘远思忖了一会,道。

“商报?此名恐为诸多文人学者所不喜。”王夫子摇了摇头,道。

刘远想了想后世的诸多报名,某某日报显然不太合适,也不知哪天才做到一日一期呢,某某周报呢,现在连“周”的概念都没有,要不某新闻报?为免引起当局的干涉,今后新闻显然只能是占一小部分,也不太合适,叫不,就直接以地域称之。

“要不,就叫河口报好了。”刘远道。

“河口乃一小镇,州内还有好些人知道,州外之人谁知河口是什么。难道大郎仅想将此报流行于信州一隅之地?”孙夫子摇头道。

“那就以中国称之好了,以后一日一期,就称之为中国日报。”刘远有些戏谑道。

河口小了,中国大了吧。至于天下之称,刘远还是有些数的,提都不敢提。

“中国是哪里?”二娘瞪着眼睛,奇道。

哦,刘远几乎想抽自已两耳光,现在有称天下为华夏,诸夏,神州、九州的,哪有人知道什么叫“中国”?

孙夫子沉吟了一会,却道,“《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居天下之中者,谓之中,居天下之僻者,谓之夷;故有“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之说。汉时有“五星出,利中国”之说。故华夏又可称之为中国。不过,此称过大,不可随意用之。”

“那就叫兴华小报

(本章未完,请翻页)

好了。”刘远有些不耐烦道。都自称小报了,该过关了吧。

果然,孙夫子略一沉吟,即拍案赞道,“此名甚好。兴华者,兴我华夏也。虽然报中多为商贾之事,但以兴华称之,谓商贾犹知兴国之任也;小报之称,亦自谦也。诗中有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岸犹唱后廷花。诗人岂知商女之心?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商人又有何能免之。此报名“兴华小报”,足可显我等赤子之心。”

见孙夫子咬文嚼字,兴致高涨,刘远心中有些不爽。在另一时空,名之为小报的,可都是与不靠谱、小道消息相关联的。也罢,现在称下小报,等以后条件成熟了再改为兴华日报或中华日报吧。

“不知‘兴华小报‘编辑大郎心中是否已有人选?”孙夫子突而话锋一转,突而问道。

刘远思忖了一会,无奈地摇了摇头。现在手下可以托付的也就兄弟几人。刘山、刘林、刘雄等几位兄弟,不说个个大字不识,但学识什么根本谈不上,本来那个说书的柳相公倒比较合适,但相处不久,也不知人家怎么想的,又怎么敢将此如重任托付给他。

“不知大郎看老夫如何?”孙夫子笑吟吟地道。

“不可,家中帐房可离不开孙叔。”二娘立马反对道。

“家中帐房自有黄、吴诸位会计料理,二娘只消把总即可。近年来,二娘你日渐熟络,做得甚好,孙某亦可有可无也。何况,孙某就在左近,呼之即到,二娘还担心什么。”孙夫子摇摇头,自嘲道,“孙某早年曾经历一场不堪回首之事,对好些事都看得极淡了。数日来见大郎行的一些事,心中竟怦然而动。老都老了,倒又起了童子之心。”

“孙叔正当壮年,说什么老了。大郎素喜胡闹,孙叔过去看着也好。”

孙老头叹息几声,二娘立马将哥哥卖了。

唉,都说到这份上了,自己还能不答应吗?于是刘远顺着妹妹话,笑道:“还真有点怕夫子怪我胡闹,不敢请夫子过来帮忙呢。夫子过来,小侄求之不得。夫子就来《兴华小报》任个总编辑好了。”

“呵呵,使得。”孙夫子立即笑容满面起来,振奋道,“昔年伍子胥入楚,掘楚平王之墓,鞭平王之尸。有人劝他,他说:日暮途穷,故倒行而逆施之。今日老夫也要学学那个伍子胥,和大郎一起胡闹一把。”

“呵呵,得孙叔看重,是小侄的荣兴。”刘远嘴上笑呵呵的,心里却狠狠将老头鄙视了一番。大郎我做的可是开创我华夏一族千年未来的大事,谁和你胡闹呃?

“小报有何要求,大郎尽管说,老夫一概尊照执行。”孙夫子笑脸一收,颇有些郑重地道。

“夫子大才,小报交到你手上小侄有什么不放心的。”刘远笑了笑,道,“不过,小侄还有些想法,正好向夫子请教,看看能行否。”

“大郎但说无妨。”

“报纸自古所无,可谓新生事物,故而咱们要不拘旧制,放胆去做。当然,这个也无旧制可依。为吸引更多人关注,真真做到雅俗共享,我觉得咱们小报,除供文雅士欣赏诗词、文章外,其它的宜使用文辞浅显的白话文,能让广大普通市井百姓看得懂,听得懂。”

“这个自然。咱们小报又不是文人墨客的书卷,哪用得着看着生厌,听着晦涩的之乎者也。白话最好。”孙夫子笑着点头答应。

“市井之中多有识字之人,但多不辨句读,我偶然从一人处得一种“标点符号”之法,想于小报上施行。夫子看看。”刘远说着,从衣袋中取出一张字纸递给孙夫子。正是他昨日刚编写好揣在衣袋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里面祥列了后世标点符号使用说明,还举了例子。

孙夫子展开看了起来,神情渐渐凝重起来。

呯!

“好!绝妙之至!非大才不可有此妙思。”堪堪看完,孙夫子猛地一拍案桌,赞道。

“呵呵,夫子觉得能用就行。”刘远也很是欣慰。看来,这个孙夫子确实不是那种食古不化的人,报社交到他手上,自己也可安心地做撒手掌柜了。

至于出处,随便编些故事就好了。反正也没人肯相信自己能搞出这种绝妙的东西出耒。

(本章完)

.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