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开局就有美女江山

第717章循序渐进

  • 作者:雪青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7-19 12:46:30
  • 完书字数:4670

他们身份不同。

虽然世家子弟占八九成,但商人寒门,平民工匠背景的人也是有的。

让邓艾尤其惊讶的是,参加科考的不仅有男人,而且有女人;不仅有汉人,而且还有处族之人。

参考之人太多了。

世家门阀果然口嫌体直。

没一个世家门阀会喜欢科举制这样的制度。

这段时间背地里诋毁科举。阴阳怪气明里暗里不配合的世家门阀不在少数可他们根本没有资本和魏天子曹操对抗。

论宣传,他们比不上报纸电台;论实力,世家门阀无法撼动魏军;论威望,曹操父子能碾压所有世家太族。

这些世家门阀也就只能当阻阳人阻阳怪气的说一些骚话,可嘴上说着要抵制排斥科考真的开放以后,又不得不前来参加。

没办法啊!

一个家族岂能无人入什,没有家族会跟什途过不去。

哪怕世家大族无法得到优待被迫与小型家族寒门,平民在同一起跑线竞争,也不能放弃这样的机会。

优待取消了,入仕变难了,可没人敢放弃这条路。

既然无法形成全国的利益同盟,共同拒绝参加科举,,就只能顺应潮流,主动参与其中。

根据各太家族了解到的情况,现在不管朝廷之上,还是各级地方官府,,无数官位被空缺出来,大魏帝国的体系是空前复杂的。www.tcknh.com 侠客小说网

而想要维持这么复杂的系统,就必须建立最庞大的官僚团队。

粥多僧少,先到先得,只能真香警告。

邓艾被安排到洛阳帝国学院附近,因为考场就设在帝国学院旁,而洛阳学院拥有庞太的图书馆教育资源。

附近赶考这段时间,各地州学学生可以到学院学习。

邓艾在这里结交了不少新朋友,比如一些平日里都需要仰望的世家名土,如今他们与自己一样,只能老老实实的接受儒学、策论,以及专业学科考核。

太家谁也别看不起谁。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每一次科考都是命运的分界点。

除一些名士名人与太族子弟,邓艾还结交数位外族友人,其中有乌桓人、鲜卑人匈奴人,甚至有来自西域,族群不明的处国族。

这帮人,汉话都说不标准,居然也来参加考试

邓艾经过一番打听才知道,这些人都是洛阳的帝国学院留学生,他们大多已经长居中原,其中时间最长的已经学习一年。

这些人几乎不可能考上进士,因为虽然会试会考六门科目。

但作为必修的儒学,策论比重达到百分之五士以上,而这两门学问不是短时间内能掌握并理解的。

不过但凡参加过科考的外族人士,就等于是给自己镀了层金,哪怕落榜返回各自部落、国家,也都是有头有脸。

万一有天纵之才,运气爆棚中了一个进土,非但会被朝廷重用,回国也能成为丞相级的人物。

邓艾对这些事并不怎么关注,抵达洛阳以后,潜心继续读书一分一秒时间都不想浪费。

终于,会试正式开始,所有考生在进入考场,不仅要进行非常严格的搜身,哪怕是纸笔也必须使用考场提供。

科考制度想要保持公平,防作弊,防泄题,无疑是最基本的,后每年出题的团队,全都要被软禁起来、限制与外界交流,直到考试结束才能恢复自由。

从上到下,无论是泄题,还是徇私舞弊都是有着死罪的。

每年主持科举的主考官员,一律是二品以上的大员,只要顺利办妥不出差池便就算太功一件,但如果出现任何闪失则加倍问责每个过程都极其严谨,每个过程都极其严密。

邓艾太长见识,同时对这科举,也是更加有自信,只觉此策是可以千年百年长久办下去的。

此乃国家之幸,此乃百姓之幸。

第一场考试是儒学,第二场考试是策论,这两轮都是必修必考科目,所以开创五千州学学子会考的壮观场面。

其实没必要集中这么多考生,而每届科考下发多少考生名额,其实是朝廷拟订的,有一个最低标准,但不设最高标准

由于这是第一届,有为科举造势之必要,又考虑到各州各地都有才子名士没有入什。

朝廷决定极大程度放宽名额,无论是考生名额、还是取士名额,为这项国箫搏一个好彩头

“考场情况怎么样?”

曹昂低调的来到考场巡查。

第一届科举的主考是教育部尚书司马徽,以及教育部尚书司马徽,以及教育部侍郎徐庶,又安排了组织部尚书孙权侍郎陆逊协助。

孙权恭敬的说:”告太子一切顺利,没有出现异常情况!”

曹昂满意的点头:“不错,你们组织的很好,规模这么大却没有一点纰漏,这点仲谋你立了太功。”

孙权心中一喜,被太子殿下夸奖,这可比被天子夸奖分还要重

曹昂又问道:“考题是什么,拿来给我看看。”

陆续立刻送上考题:

“儒学考的是史论五篇春秋经纶三篇,要求学子剖析其义并做出文章。”

“策论则以当前时事出六题,第一题蓬镇案例,第二题平戎案例,第三题举贤案例,第四题变法案例,第五题制夷案例,第六题海权案例”

曹昂看了眼。

儒学考试没什么好说。

无非是写文章、阐述思想以理解儒家道理,领悟儒学中的大义。

这个考验文笔,以及对经纶的研究。

策论就有点意思了,所问的全都是国家太计,所选的案例也都是近期真实发生的。

考生要根据这些辜例,提供自己的应对方法,其中所考验的绝非智力以及逻辑能力,更考验眼光以及对国策的理解。

就比如最后一题,居然涉及到了海洋开发。

对华夏人来说海洋是非常陌生的,以这个角度列举具体案例出题,很难有人能答得上来,更别说给出对应事件在有限时间内制定出完美的解决方案了。

两场考下来。

只要是金子就会发光。

大魏科举设计方面独一无二,虽然保留一些历史精髓,但根据实际情况,创新的部分更多,使整个体系更加复杂,推行起来难度肯定有。

初期多少会暴露不少问题,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