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紫色

第一卷_眼光3

  • 作者:situhan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12-18 09:12:35
  • 完书字数:5080

盗墓,是有着千年传承的一个黑暗行当,不能不说,在这个行当里,还真有不少熟识寻脉点穴的人,许多古代古墓,都是被盗墓行当里的人发现的,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说,在一些专业的大学教授们还不如这些土附子吗?

实际上,寻脉点穴的能力并不是当今一些搞盗墓人发明的,他们不过是把古代的一些丧葬规制而学会了,用那个时代人的眼光去寻找适合埋葬的墓地,这自然就可以与古代人的眼光差不多对上了,正像后世人总结的,春秋战国埋山顶秦汉大墓埋山岭东汉南朝选山腰隋唐宋师山下停,元代蒙人无定穴,明清选址随术行。掌握了这样的规律,远远望去,大体上就可以确定啥地方有古墓,啥地方是荒山野岭了。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例子,在古代,丧葬也是随行就市的。

李凡在读中学的时候就对风水堪虞感兴趣,要不然,他也不会帮姑父搞出那么多匪夷所思的设计,也不会在后来帮助王家、魏家搞出地盘上的新颖东西。

有人说,风水堪虞和看相等等都是封建迷信,其实,这样的论断是不准确的。在风水堪虞里,就包含着各种地势和季风规律,选择合理规避,比如说,北半球的建筑,各种房屋的大门都是朝南开的,这一点尤其是在四季分明的华中东北和西北地区,只有在南方的一些特殊的地方,把建筑修成围屋,那也是因为要抵御强人前来打劫的无奈,即便是如此,修建围屋的地方肯定也是坐**南的。

而面相和手相,则是运用归纳和统计的原理,将诸多前人遗留下来的数据,经过分门别类,经过对那些已经被历史证明的事件进行研究和归类,这样就可以大体的测算出一个人的走向,在这种观测中,最主要的还是把一些人的智商和情商等对命运影响较大的因素抽象出来,当然,只有对这个行当有着深刻研究的学者,才能深谙其道,一般在集市上,在庙宇附近算命打卦的,十有八九是骗子,这些骗子,自己都不知道所用的相术打卦的来源和科学内涵,如何能给别人测算?

李凡与周局长在塑料棚子里聊了一个多小时,对周局长的真的很敬佩,尤其是与周局长聊到一些历史上的典故,周局长那是张口就来,一点也不比他这个科班出身的差,这让李凡很是服气,不过他还是想问问,凭什么说这里是春秋墓穴。

“我一般是吃不准的,毕竟我看的是历史书,不是考古书,可是,那些盗墓的从这个洞穴里掏出来的这个东西让我觉得应该是东周时期的,我查过书。”

周局长从塑料棚里拿出了一个物件,李凡拿眼一看就觉得靠谱,那是一个不算大的陶釜,而这个陶釜使用的材料让李凡也让李凡进一步确定了这个物件是东周时期的,因为,在东周的时候,人们烧陶使用的砂土和烧制的工艺与后世是不一样的,差别还很大,内行的一眼就能看出来,尤其是在一些土壤特殊的地区。

东周时期,限于科技的发展和认识,许多民间的陶器制作是很粗糙的,不是说工匠不想制作的更精细一点,而是当时的材料和工艺达不到,比如,将烧陶的黏土过滤,把里面的杂质挑选出来,没有后来精细的筛网是做不到的。有人说了,那个时候的丝绸都可以做的很精细了,怎么就不可能有精细的筛网呢?还真是没有,丝绸的强度不够,无法使用,而且价格昂贵,用麻不行吗?麻纤维不光滑,很容易堵塞,铜丝行不行?也是强度不够,纯铜的延展性太大,无法承受泥沙的重量,用不了多久,就会变形和破损,青铜呢?脆性太大,而且很难加工。何况,铜在那时更是昂贵,那是可以制作钱币的,相对于百姓日常使用的陶器,不值得。

那在东周的时候有没有精细的陶器呢?有,那就是一些诸侯和周天子等贵族使用的,不仅使用很精细的黏土,而且,早在商代的时候就懂得给陶器上釉了。

“这种纹饰肯定是前秦的,到了汉代以后,这种纹饰就没有了。”李凡指点着那个陶釜,“看这个形制,应该是在本地的一个富豪家里的。”

周耀光一看自己的鉴定被认可,顿时也高兴起来,不过他还是求教的问道,“这个东西是该叫陶釜还是叫陶鼎呢?我觉得,这个样子很像一个鼎啊。”

“不不,这不是鼎。”李凡笑了,“釜和鼎在那个朝代是有严格区别的,首先,釜最早是齐国弄出来的一个量器,就是像后世的斗一样,用来称量粮食啥的一种量器,所以,它天生就有双耳,后来传到各国,有人又给其加上了底足,使这东西可以直接在下面烧火就煮食,后来也引申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成语。”

听到李凡如数家珍的介绍,周耀光本来还有些许怀疑和看不上的心思全没了。

“除了我刚才说的,在礼法上,两者的待遇可是不一样的,鼎,虽然也是用来煮东西的,可是,从远古开始,那就是一种神圣的礼器,而不是个人家里使用的常用物,这是其一,其二,鼎是分有盖和无盖的,这要看当时制造的能力和尺寸大小了,像在河南出土的后母戊鼎那么大个的青铜鼎,就是想做个盖子,在那个年代能用什么材料做呢?我们不能说当时那大鼎没有盖子,但肯定不是青铜做的,想想看,那个大鼎的方口面积差不多有一个平方米了,做那么大的一个青铜盖子,搬得动吗?还有边上两个吊耳,很是麻烦,所以,作为礼器,象征性更大。”

“这种青铜器作为礼器,我也在书上看到过,可是我不理解,用煮东西的大鼎怎么去进行祭祀呢?反正我是想象不出来。”周耀光眨巴着眼睛又问道。

“哦,这个很好解释啊,你应该是客家人吧?嗯,那你们这里的客家人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会不会都去族里的祠堂拜祭祖先呢?”李凡笑吟吟的问道。

“那是当然,我们这里很讲究这些的,尤其是最近这些年大家的生活好了以后,族里将家族祠堂修缮了,逢年过节都是有祭祀活动的,在家的都会去。”

“嗯,去祭祀完了以后呢?就没啥活动了?”李凡像个外行似得问稀奇。

“那怎么可能?祭祀完毕后,大家都要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的,各种盆菜和土特产,在祠堂里是有一间厨房的,每年都会请外面的师父过来帮忙的。”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adsbygoogle =|| ).push({});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