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紫色

第一卷_奇葩组合6

  • 作者:situhan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12-18 09:11:45
  • 完书字数:5126

初三,石大庆和谢伟长终于把这一群“祸害”送走了,尽管从这一天起铁路上就一票难求,可赵嘉耀还是提前预定到了去江南的高铁车票。

江南小镇的美景,是方丹无意间从赵嘉耀的手机上看到的。说起来,赵嘉耀看的正是他们去年结婚的视频,坦言,想老婆了。而方丹作为一个搞艺术品拍卖的商人,对名山大川的旅游,自然是情有独钟,他看了那里的美景,尤其是其中那幅巨大的《富春山居图》后,受不了啦,要求一定要去看看。

方丹已经看明白了,华人过年的时候,你啥都别想办成,整个国家都在节日里,你想办,想签合同,可谁陪着你玩啊?你自己要办,可别人要休假啊。其实,在欧洲,在全世界,只要是国家假日,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想明白了这点,方丹心里就憋着坏了,他要那个被他灌倒的薛万锦陪着他去江南“观光”,甚至恬不知耻的承诺,“我可以支付所有的费用,包括你们的,你可以理解为我邀请你们全家出游,理解为我要为今后的合作进行感情投资,可以理解为我要巴结你。”

薛万锦本身就是富豪,缺你那三瓜俩枣吗?这不是寒碜人吗?于是,豪气的让女婿去订票。可是这次女婿没有那么顺当了,“我不去,第一,我去过了。第二,我媳妇身子大了,我不宜远行,第三,我是不是也要陪陪的我家人?第四……”

“行了行了,你不去就不去呗,有舟子在,我不缺翻译。”薛万锦不高兴的摆摆手,“可是那高铁的车票你得给我弄好,还有啊,回来的机票啥的,你要安排好,别到时候我走不了,你也是知道的,公司初八上班,无论如何开年饭必须到场,包括你,还有啊,去找y大学的那些事情,开年上班后立即抓紧落实……”

“您,您太不讲究了,这还在过年呢,瞧您压给我这些事!”赵嘉耀抱怨道。

“小子,老板的女儿是那么好娶的吗?你是大女婿,要给后面的小女婿做榜样!要不然,家里就没规矩了!”薛万锦洋洋得意的说道,“生女儿就是好啊!要不人们都说生女儿是开了招商银行呢?你看,自打有了你,我可是赚了不少!”

赵嘉耀被老丈人给调侃的没着没落的,只能巴巴的看着小姨子薛舟子在那边偷笑,猛然问道,“是不是小妹也有对象了?那赶紧把人家弄进来,也好让我轻松点,你看看现在这一天天的,唉!我先替我那个‘担挑’默哀三秒钟!”

“你这是找打!我哪里有什么对象?老爸想要得意得意,你就让着他呗!”

薛舟子红着脸,向赵嘉耀挥舞着小拳头,看得薛万锦是老怀大慰,看得他妻子在边上抿嘴一个劲的笑,看得石大庆目瞪口呆,看得方丹在旁边莫名其妙。

“他们在说什么呢?你能给我翻译翻译吗?”方丹小声的跟石大庆说。

“人家家里在进行互动呢,还不是因为要陪你去江南?其实,华人家庭都这样,到一块喜欢开玩笑,用你们的话说是幽默吧。”石大庆没油没盐的说着。

方丹不知道的是,这都是赵嘉耀按照李凡写的剧本在那里演戏,就是要把方丹那老小子带着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转一圈,至于后面出场的演员,早就预定好了。赵嘉耀负责这一段,晚事后,他还真的要赶回总公司去办理在a国的考古项目,这后面整个是一连串的组合套路,要不然,薛万锦这次的援建项目还真是很难赚钱了,只有捭阖纵横,多方位的动脑筋,也许,可以,大概,玩一把堤内损失堤外补。而李凡就可以利用前往考古的理由,从某个侧面来策应薛万锦的猫腻。

说,李凡如此就不怕闹出点啥事吗?怕,当然怕了。所以李凡一切都要想好踩线可以,越线是绝对不行的。实话说,在a国,那些宝贝就是放在当地人的眼皮底下他们也没感觉,对于他们来说,基本上没有发觉宝贝点石成金的概念。

世界上最早发现的钻石并不是在南非,产地更不是在南非,而是在古代印度,直到今天,排名世界著名钻石靠前的十块里,仍然保留着印度钻石的地位。可是在印度,现在谁还找到过钻石?人们不去找吗?去找,可产生钻石的地方并不是在当今的印度境内,而是在喀喇昆仑山的腹地,如何去找?实话说很难。

李凡最早给薛万锦估计的并不是钻石,而是红蓝宝石和金丝玉、和田玉等软玉,如果运气好,在挖掘的隧道里,发现古代的河流的沉积层,那出现这些东西的几率就非常大了,尤其是容易出现高等级的宝石。可是,刚刚一开始就发现了钻石,还有其他的,这让李凡的想法就更多了。你光指点薛万锦去建仓库,去囤积货物保持价格,这不行的,一定要把产供销这一条线都整明白才行。

偏偏那个方丹,倒霉催的跟着刘道源来到了华夏,这就激活了李凡的一个庞大的构想,把古玩、艺术品、工艺品等等串起来,不仅可以解决薛万锦那边的事情,还可能带动起一个新的行业贸易,这才是李凡思前想后决定要干的事情。

要想构思和设计这个计划并不难,难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在上世纪60年代前后,欧洲的古玩市场和地摊市场上经常出现诸多的华夏古代瓷器,可以说,那个时候的欧洲人对华夏古瓷根本不了解,许多精美的明代瓷器被他们在家里不是用来插雨伞,就是用来装猫粮狗粮,还有一些流传出去的田黄石印章,那都是近代一些著名篆刻家的作品,也都扔在地摊上,论堆卖,有的干脆就是一些孩子拿去玩耍。你说欧洲人不懂这个,难道说华人也不懂啊?就没有人捡漏吗?别说,当时还真是对了,一来,当年在海外的华人不多,懂收藏的更少,二来,兜里没钱,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心思去逛街捡漏?所以,当年是有天时无地利人和。

不是有许多旧中国达官贵人逃到湾湾去了吗?可他们喜欢的是黄白之物,看看当年那些跑过去的将领,有几个家里有点收藏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他们有豪宅,有珠宝翡翠,有黄金美元,可他们有几个古董?说起来,他们当时是有条件捡漏的,可惜,这群人太过信奉西学,太过否定祖先的文明,太没文化。直到今天,你能在香港听说拍卖瓷器创纪录,能在大陆看到各个朝代的文物古董,甚至在日本都能见到一二,可有谁听说湾湾那边整个轰动的收藏故事出来?

<ins ss="adsbygoogle" style="disy:block" data-ad-cl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lot="1016693305" data-ad-format="auto"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ins>

(adsbygoogle =|| ).push({});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