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校园 > 最后的帝王

第231章 第 231 章

  • 作者:青色兔子
  • 类型:青春校园
  • 更新时间:07-16 17:32:53
  • 完书字数:6540

《最后的帝王》/青色兔子

第二百三十一章

吴郡城北三十里,周瑜快马追上了皇帝圣驾。

刘协对于周瑜的出现,并不感到惊讶,他下了乘舆,与周瑜一同缓步行走在路边,平和道:“朕将回长安。冯玉会领荆州兵马在此,与你善后旬月再离开。”

周瑜轻声道:“陛下何不告诉臣实情?臣险些……”他把后面的话吞了回去。

刘协一笑道:“公瑾不要怪朕。”他停下脚步,食指抵在周瑜心口的位置,“朕此计能奏效,正因公瑾未曾完全信任朕。”

是周瑜对皇帝的那一点疑心与戒心,盘活了这一场大戏。

若周瑜完全信任皇帝,信任皇帝“凤求凰”的诺言,那么当皇帝坚持要离开时,周瑜反而会疑惑皇帝的真正用意——如果他完全相信,皇帝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吴地更壮阔丰饶的未来。

但周瑜没有这样信任皇帝。

所以当皇帝不顾吴地必然到来的动乱,坚持要立刻撤兵离开时,周瑜出离愤怒了。与相信皇帝的善意与用心相反,周瑜认定了皇帝的懦弱与毁诺。

周瑜彼时的愤怒是真实的,所以皇帝借由周瑜真实的情绪,骗过了吴地豪强大族。

此刻,皇帝的指尖抵着周瑜的心口,又以这一场大戏,击碎了周瑜最后的戒备与怀疑。

周瑜低下头去,轻声道:“是公瑾之过……”自今而后,他再不会怀疑皇帝的用心。

刘协慢慢笑了,收回手来,没有纠缠前事,而是道:“朕这次是当真要离开吴地了。朕走以后,由陆绩领人在郡县宣讲分田新政。‘耕者有其田’的观念要深入人心,要成为最正确的事情。”

周瑜听皇帝提到陆绩,又想起一事,道:“陆家这次立功不小。陛下打算将陆逊放在什么位置上?”

陆逊这半年来,通过剿灭山匪的行动崭露锋芒,与步骘等人一同成为了吴地的后起之秀。在这场吴地动乱之前,陆逊原本领校尉之职,守着吴郡城北门。而皇帝这次能瞒天过海,藏了三万兵马在吴郡,只每日以三千兵马奔袭来迷惑豪强大族,与陆逊的配合很有关系。若不是陆逊夜间悄悄打开城门,给士卒溜进来的机会,此事是不能成的。这也就意味着,在周瑜还被蒙在鼓里的时候,陆逊已经接到了皇帝秘密的命令,成为了皇帝的人。似陆逊这等人,就是皇帝在吴地的亲信。对于陆逊的官职升迁,周瑜虽然是持节都督,却也不好擅专,还是要先问过皇帝。

刘协对此早有想法,道:“陆家叔侄的确不错,既有能力,又有少年初心。吴地下一步肃清官场,正需要似他们叔侄二人这样的年轻人。朕同你交个底,子布(张昭字)此人,求稳有余,机变不足。吴地革新,子布可以为辅,但主事儿的要另外选人。朕看陆逊就不错。陆绩呢,到底年纪还小,先培养着再看。”

周瑜仔细听着。

刘协眺望秋日高远的蓝天,叹道:“吴地分田改革,动的最早,也最彻底。这是吴地的机遇,一定要抓住了。”

若不是吴地,而是荆州或是兖州等别的地方,首先朝廷从另一州调大量兵马过来,就会引起当地势力的极度警觉与戒备。

但因为吴地山匪多,而朝廷也是打着剿灭山匪的旗号,所以一开始豪强大族甚至是欢迎朝廷调了荆州的三万精锐步兵过来。随后就是长达半年的剿灭山匪拉锯战。在剿灭吴地山匪,把山越之民化为大汉子民这一点上,吴地豪强大族、朝廷与天下的利益都是一致的,所以进程中没有遇到阻拦。与此同时,朝廷的官员在曹昂带领下,掌握了吴地人口田地的真实数据。

而等到万事俱备,皇帝骤然发难,大军威压之下,吴地众豪强不得不俯首称臣,或遵从新制,或奋起反击而死,或蛰伏等待。再到圣驾假作离开,引蛇出洞后,杀了一个漂亮的回马枪。

中间跌宕起伏,众人惊心动魄,但在时间上,吴地分田的完成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在这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第一旬,吴地众人都还没反应过来,豪强大族往吴地之外送的信,也大半被朝廷早在驿馆路口布下的人马拦截,这个时候吴地之外,天下还在懵着。而等到第二旬,吴地周边的荆州、徐州、豫州等地势力得知了大概信息,长安也明白了皇帝在吴地做什么事情,立时便都坐不住了,纷纷写信呈送御前。等到第三旬,吴地分田彻底完成,而此地之外,整个天下的豪强大族都已经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

像在吴地一样,在豪强大族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迅速清爽得完成分田改制,是再也不可能复制的奇迹。

如今在吴地发生的事情,已经传遍了天下,而朝廷二次粉碎豪强,不日也将为天下人所知。届时十三州震动,皇帝是真的需要回到阔别的长安,镇住扰动的天下了。

周瑜明白皇帝的期许,也不禁为皇帝踏上的这条荆棘之路感到担忧。即便是他,也难以想象皇帝离开吴地后,会遇到的风暴。

“陛下此去,万望保重。”周瑜沉声道。

刘协看他一样,似乎觉得有趣,道:“今日都督来送朕,难道没有佳曲相赠吗?”

周瑜微微一愣,道:“臣来得匆忙,不曾携带乐器……”他动乱的半夜得到消息,至次日天明理清事实,只怕赶不及,立时便快马追来见皇帝。

刘协低叹一声,有些惋惜,道:“是朕没有耳福。”

周瑜道:“若陛下不弃,臣便作诗一首,以送陛下。”

“公瑾请。”

年轻俊美的皇帝与雄姿英发的都督,两人一前一后,缓步走在秋云高远的傍晚时分。

周瑜启唇曰:“同行直道边,君王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他说到这里,想到即将与皇帝分别,而皇帝前路凶险,不禁语意低沉,口中的诗句也就断开了。

刘协垂眸一笑,道:“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吾辈行明德,皓首以为期。”他接上的这两句,一来说再见有时,抚慰离别的感伤;二来点出了要穷毕生精力,行大道明德的理想;登时就将原本依依不舍的氛围,转为振奋向上。

周瑜望着皇帝,竟觉眼前这年轻的皇帝,犹如指引他前路的长者。

暮色四合,曹昂远远走过来。

刘协一望,便知道该紧着赶路,在天黑前至于驿馆了,于是与周瑜紧紧一握手,道:“吴地就托付给公瑾你了。”

“陛下放心。”周瑜铿锵有力道。

周瑜立在原地目送,而曹昂陪着皇帝上了乘舆。

“玉奴没能与陛下道别,大约是要气闷许久。”曹昂轻声道。

冯玉领兵前往会稽郡,赶不及回来送别了。

刘协道:“此时也顾不及了。”

曹昂望着皇帝神色,道:“陛下急着回长安,可是为了在长安也行分田改制?”

刘协摇头,出神一瞬,因对着曹昂没有外人,径直道:“朕回长安,是为了迁都。”

“迁都?”曹昂倒是没有很诧异,道:“陛下要车驾东归,还都洛阳吗?”

“不。”刘协没有忘记气候周期变化下,国家最宜居的地带已经南移,而战乱导致的人口迁徙,也使得南方人口大大增加,他可以以帝王权谋驾驭世人,却无法与自然搏斗,只能顺应自然之势。对于此时的汉朝来说,长安偏于西北,而且也已经不适合做经济文化中心了。

“那是……”曹昂这才愣住。

“往更南边的地方来。”刘协顿了顿,像是随口说出来一个念头,“建都于江东吴地如何?”

不等曹昂回答,刘协又自己否决了这个想法,道:“朕昨夜不曾安睡,这会儿困了。”他昨夜一直听着吴地清洗豪强大族势力反扑的战斗过程,已是熬了两日一夜。

曹昂道:“那臣下去,陛下歇一歇。”

刘协道:“不必。”他躺下来,“案上有一卷《淮南子》,你念给朕听吧……”

曹昂应了,伸手打开,见是《人间训》,便从起首处念道:“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发一端,散无竟,周八极,总一管,谓之心。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居知所为,行智所之,事智所秉,动智所由,谓之道……”

刘协在他低缓的读书声中,意识渐渐朦胧,恍惚间似入梦似非梦,忽然身子好似凌空摔落,失重感中又回到现实中来,只听子脩的念书声仍不疾不徐,“……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他熟读淮南子,知道自己朦胧一瞬,子脩才只读过两段而已。

刘协交握双手在腹前,仰望着车顶繁复的纹样,想着天下诸事,忽然轻声道:“子脩,朕总觉得长安埋了个惊雷给朕。”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