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和珅狂想曲

第153章 对答如流

  • 作者:剩咸多喝水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11-08 12:16:25
  • 完书字数:4336

听和琳这么说魏青点了点头:“我这里的题目其实也算不上难,依照你这一番表现和能力,想来答的也不会过于吃力。”再次和蔼的看了看和琳的连,魏青温和开口。

“此番你们历尽千辛万苦,也只是为了考入咸安宫官学。但过上几十年你再回头看,此间的种种也不过是为日后的入朝为官做一个铺垫和积累罢了。可能只有到了真正入朝兼济天下之时,你才会发现,之前引以为傲的那些铺垫和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言归正传,我这的考题也只是一个问题:‘人都说前明亡于我大清之手,依你看却又如何?’你且随意答,随意想,此间言者无罪,绝不会传于六耳。只要不人云亦云且合乎道理,我就给算你通过。”没想到这个题目竟然还是个需要主观自由发挥的论述。如此的话,和琳通过这场考试可就更是没有丝毫的悬念可言了。

在听了此番的描述之后,和琳心中最先有的就是不诽。你说法不传六耳,这“法”就法就不会传六耳了吗?这毕竟是在考试之中,我就不信英廉信任你到了不说原因就放人通过的地步。待到考试结束,英廉那老家伙肯定会知道我回答的大概内容,然后以此来判定评价我的能力、心性与脾气性格而后决定日后的教导方向。

呵呵,小爷我才不会上你的这种鬼当呢!

但细细想来,这也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对于王朝的交替兴衰而言,前朝得失本就是最为贴合的大事儿。而且日后如果真要入朝为官亦或想要伸张胸怀抱负的话,这些东西也是不可不分析,也不能不明白的。

其实在平日中,和珅早就有意无意地给弟弟讲述和灌输了与此相关的东西和道理。所以,此刻真要让和琳细细品评分析起来,怕他也能讲茫茫多的大道理,描述出很多很多具体的情节故事,推算出千丝万缕的其中牵连要素。

但现在最现实的问题却不是这个,哥哥和珅可还在门外等着,现在也不是如往日般喝茶闲聊。如果真的探讨太多,说的过于深入,必然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别的尚且都不去管,单是耽误挤占大量哥哥用来后面考试的时间就让人觉得不划算。

但与此同时,如果说的太简单或者说的太肤浅的话,和琳又会被这个魏青大人看轻,从而很难通过这一项属于自己的考试。和琳从来都不是迟疑扭捏的性子,稍加思索之后便有了计划,开始了回答。

“大人,我年纪还比较小,虽很多地方想的还不是很周到和全面,但对于前朝的历史,多多少少也有一些自己的研究和看法心得。此番说出来权当求教了,请您指点指点,好让我进一步的提高与成长。”和琳正经的内容还没说,但奉承之语就已经扑面而来。换做是和珅在场,怕不是羞愧的想要揍上他一顿,但这卫青大人却没有表现出什么异样,依旧温和的看着他,面不改色的点了点头。

“学生以为,这明朝实则亡于自身,其根源尚不是咱们大清的铁蹄。当然,咱们大清武力强悍,坐拥天下那是理所当然众望所归的事情,但明朝亡的这么快这么迅速,除了咱们强悍之外,更重要的反而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和琳看了看魏青大人,见他没有打断和评说的意思,便接着说了下去。

“这亡于自身,其实是可以展开来说的。大体来看,其无外乎就有两点,其一天灾,其二人祸。对于天灾而言,当时可能真的是大明失了上天的气运亦或受了诅咒惩罚,总之那些年的确是灾难频发,各地的百姓连饭也吃不上。我曾翻查过史书,说当时有些地方是饿殍遍地饥民相食的人间地狱,也丝毫不为过。”

“但更重要的却并不是天灾,天灾其实在哪一个朝代都会遇到,明末虽夸张了一些,但远远不至于使天下倾覆。只要王朝强盛而有积存,只需良好的治理疏通降低灾害,如果万民一心众志成城,即使再大的困难,也无法亡国。因明朝毕竟有很多个阶级,是很多个群体共同组成,所以人祸这一方面尤为致命。”和琳看了看魏青的眼神,而后接着说了下去。

“其实人祸也可以再分,这首当其冲的就是朱家皇室一系了,他们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虽文韬武略心系百姓不假,但却毕竟是泥腿子出身,不懂得长久持续的道理,哪怕他做的再优秀将明朝维持的再好,但人终将会有一死。他误被那些读书人诓骗误导,以致没有订立良好的继承教育体系。在他死后,他的子孙后代真可谓是各种各样千奇百怪。也不知怎么的,糊糊涂涂就走到崇祯这一步。”和琳似乎说的有些口渴,见魏青大人听的认真,便自顾自在旁边给自己倒了杯白水,轻轻的抿了口,然后接着说了下去。

“至于这崇祯皇帝,可怎么说呢……算是典型的有心无力吧。身为一个天子,能把自己压榨到那个境地也算是少有的异类。但努力向来仅仅是成事的基础,前进的方向才最终决定离终点的距离。即使是神马骐骥,一旦跑错的方向也不免有南辕北辙越走越远之苦。更何况他崇祯在现在看来也仅仅是中人之资罢了。因为年幼之时没有受到良好的传承和真心的教导,以致当政之后被那些老朽腐儒教唆的一生都糊里糊涂浑浑噩噩。连时事、缘由、人心都看不清,哪里还能有一丝一毫管人、用人、信人、权衡利弊、统御国家、治理天下的手段……。”

“其次第二个人祸在于群臣,其实说是群臣也不是那么的确切,但好歹大多数的臣子是逃脱不了干系的。那么多人尖子中怎可能没几个聪明明白事理的?皇帝走错了道路,身为臣子本就应该通过合理的手段劝谏、教导与辅佐,最终将天子,将国家引入正途。但无奈啊……他们大多数或利欲熏心、或急功近利、或不得其法更有甚者为了自家的利益,竟然还在不断的挖空那风雨飘摇明朝的根基。如此下去,明朝何能不亡?”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