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韶光易逝莫负芳华

第417章 顺兴

  • 作者:闪闪的洪兴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7-11 04:16:05
  • 完书字数:2582

初一凌晨,抢头香敬神的家庭传来的鞭炮声把多数人从睡梦中唤醒,各家按照上一代传下来的程序陆续开始敬神。屋门一打开,先放三个“开门炮”。接着做一小锅“头脑”(姜片在油里爆香,加入切成细条的豆腐、粉条,加水和盐,炖大约十分钟),家里每人喝一小碗或者喝几口。放开门炮大概是为了驱赶黑暗中的邪祟,喝“头脑”可能是增强人们的阳气,也起避邪的作用。用具和供品准备好后,人们按照各位神仙在传说中的地位,在神位前摆供品。主要的供品是腊月二十几蒸的花馍,有面猪、面羊、面鸡、枣山(“8字形”的面块排成金字塔形,在每个凹陷的地方嵌一个枣)、面猪头、面桃子、蒸饼(表层一点都不开裂的小馒头,每个里边包一个枣)等。这些花馍不是纯白的,根据不同的造型在固定的地方涂了可食用的红色和绿色条纹、点、块。除了固定的神位,院子里还要摆一张供桌。供桌边上放着那只糊好的斗,斗里插一根点燃的红蜡烛;供桌上摆着年饭、面猪头、祭肉、茶食、蒸饼等满满当当的供品。

烧香人在红烛上点燃一大把香,大神前烧三炷香,小神前烧一炷香,剩下的香全部插在斗里。焚化过黄表纸,放一挂几千响的大鞭。年火点起来了,火苗越来越高,映红了整个院子,在凌晨的黑暗和寒冷中显得异常明亮和温暖。第一炉香烧尽,家里的老人常会根据烧过的香茬,来判断神是否满意。四周不断传来鞭炮声,烧过三炉香,天明了,年火渐渐熄灭了,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放过鞭炮后的味道。人们把年火中大块的木炭捡出来备用,细小的灰末留在院子里扫成一堆,直到初三才会送出去。

初一的早饭多是扁食。早饭后,孩子们穿着新衣服在外边快乐地玩耍,朋友间互相拜访。新年的第一天在忙碌中开始,在欢乐中结束。

村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正月初一至初十分别对应着新一年里鸡、狗、猪、羊、牛、马、人、谷、果、菜的繁衍或收成情况。老人们根据这十天每一天天气的好坏,来预测对应对象的繁衍或收成的好坏。正月初七是人日,自然受到格外的重视。如果这天天气晴朗,他们就会笑逐颜开地说:“今年生的小孩儿好养活。”如果天气不好,他们也会说:“现今不比早些年,‘人生人,吓死人’,如今的医院有办法,新生儿就是有啥事,也有办法保住。”

初七晚上,家家都要“顺兴”,祈求家人一年里兴旺、平安。村里有两三家保存着祖上传下来的关于顺兴的印版。下午,人们准备好16开的黄纸,去这几家刷印版画。用的时间长了,版面磨损,画面有些模糊。有一张印着好几个人像和“满家兴”字样,这是为全家准备的;其他的是人像少的,家里有几口人,就印几张。几张版画叠在一起,用一根前边劈开的“棒儿”(高粱长穗的那节割去穗后剩下的部分)夹住。另一项准备工作是做供品。铁锅里放小米,在火上炒,不停地用铲子翻动,直到炒米的香味散发出来,就算炒好了。炒好的小米和水熬成炒米粥。最后用小酒盅盛满稠粥,一个个倒扣在盘子里,看上去就像小型的“米粥馒头”,有扣五个的,有扣三个的。在家里焚香敬神后,主妇(或主夫)一边焚烧夹子里的版画,一边念念有词,大意是祈求一家人在一年里平安顺利,并把烧后的纸灰拌在主神的供品里。点燃一挂小鞭,在短促的噼啪声中,“顺兴”结束了。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