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校园 > 乡村教师马大丽

第 149 章 七十五章(下)

  • 作者:梦里闲人
  • 类型:青春校园
  • 更新时间:09-04 23:17:19
  • 完书字数:7100

普通老百姓家里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农村很多支出都是可以节省的,柴是自己上山打的,米是自己家种的,盐酱醋是小卖店卖的便宜货,茶叶除了过年或来客人没人喝。

学校也是一样,节省有节省的过法,花钱有花钱的活法,偏偏靠山屯小学架子支起来了,想要“低价运转”很难。

别的不说,包括范红英在内的住在宿舍的老师需要食堂供一日三餐,别人可以拿着饭盒到处“蹭”饭,马老师家吃一顿,朱老师家吃一顿,赵老师家吃一顿,小马老师家再吃一顿。

一天蹭一家,谁也不觉得有负担。

范红英没办法蹭,她一是拉不下去脸,二是不想低头。

她都半年没发工资了,存款是不能动的,能动她也不想自己花钱吃饭。

但总吃方便面不行,买挂面也不是那么回事儿。

吃的方便可以忍,教具方面不行,老师们隔三差五要粉笔、要三角尺,要各种各样的东西。

她总是说要让大家互相借用,时间久了矛盾就多了。

到了晚上因为没交电费的原因,电也被掐断了,她看着打不开的电灯,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她在哪儿?她来干什么?

她打着手电筒去了马占山家,马占山的回答是:“村里也没钱,欠人家供电局的电钱太多了,人家不肯赊了,要不然你去县里要点经费来。”

她要是去县里能要来经费,她在这儿晃当什么。

“三叔,我知道你的意思了,不就是想卡我的脖子吗?”

“没人卡你的脖子,过去村里给你多少钱,现在也给你多少钱,只不过,尚老师在的时候,这些都是她往里头贴钱,现在人家退休了,总不好意思再让人家贴。”

确实没人为难她,当年尚老师在的时候也是这样,只不过尚老师从来不提这些事,自己把工资、存款、亲朋好友寄给她的钱,全都默默贴到了学校。

范红英可能往学校里贴钱吗?

范红英什么也没说第二天天没亮就走了。

回到家里老范头给她上了一课,“现在你是校长了,级别升上去了,该晋的级也晋了,学校大可以放手,反正将来学校发展好了,你这个校长该得的功劳一样都不会少。”

“我就是不甘心。”

“你不甘心的话,也像尚老师一样往里面贴钱啊。”

“凭啥啊!校长干好了又不给我多发一分钱工资。”

“对啊,你在家休病假,也没人扣你工资,实在闲着无聊了,就在家里办个班教两个学生。”

老范头一语点醒梦中人。

“我明白了,等会儿我就往村里打个电话请长假。”

“对嘛。”老范头点了点头,“你跟马宏广的事儿怎么样了?”

“断了。”范红英恨恨地说道,她跟靠山屯那地方八字犯冲,只要沾上靠山屯就到处都是坑坑坎坎,一不小心就陷里面去。

马大丽顶多是恶心她,马宏广简直是她命里的劫数,她现在天天都在寻思咋不来个雷把马宏广给劈死,来辆车把马宏广给撞死!天上掉下来块砖把他砸死!手机\端 一秒記住《www.》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断了就好好培养孩子,说到底孩子才是根本。”

“我知道了。”范红英站了起来,“爸,你想吃啥?”

“我买了点儿牛肉,咱包牛肉蒸饺。”

“我去和面。”

1992年8月23日

离开学还有几天,来报名的家长已经将办公室堵得水泄不通。

现在家家都只一两个孩子,谁都不希望孩子的学校条件太差,更何况经过一年多的验证,靠山屯的软件也厉害,教学水平很高。

送到公社初中的六年级学生,常年霸占年级前二十名,底子打得好,学得扎实不说,连字写得都比别的学校的好看。

有了这一批学生做广告,连临城乡的家长,都过来报名。

“非本村的学生学费每人每学期六十,书费十五,非本公社的学生每人每学期学费一百,书费十五。”

没办法,来报名的太多了,只能用“学费”来控制。

谁能想到这个他们挖空心思想出来的方法,根本阻止不了这些家长。

东北的农村,富肯定是不如南方的富,穷肯定也不如南方的穷。

无它,地多。

靠山屯属于地少的,人均也有三亩多地,地多的人均能达到四亩。

每家至少七八分的菜园子不计入在内。

地多收入就多。

孩子少,一年一百块的学费,稍微省一省还是能省出来的。

“每班六十人,再多就实在保证不了教学质量了。”大丽揪着头发想。

“怎么?有人排队给你送钱你还不开心?”

“开心什么啊?六个年级六个班,每班六十人也就是三百六十个学生,报名的有五百多人。”

“五百多人里有多少是本村的?”

虽然没怎么认真执行计划生育,但生育成本摆在那里,除了个别奇葩家庭,一家最多也就是三个孩子,以两个孩子为主流。

本村的孩子实际是逐年减少的,“四十一个。”

“本公社的呢?”

“两百三十个。”大丽挠了挠头,附近行政村小学基本空了,也就是公社小学有一百多学生。

“问题解决了,先紧着本村和本公社的,别的公社的除了个别推不掉的,一个不收。”

“也只能这样了。”大丽打了个呵欠,拿了张大白纸写公告。

写了几个字把笔交给朱逸群,“我写硬笔书法还行,写毛笔字难看,你来写。”

“你硬笔书法也一般。”朱逸群吐槽了她一句,接过毛笔字按照大丽说的写。

吐槽就吐槽,只要有人帮她干活,她不介意被吐槽,把闺女抱过来,不对劲儿,她闻了闻姑娘的头发,“媛媛,你头发上啥味儿?”

“淘米水味儿,妈说咱姑娘头发稀,不知道在哪儿找来的配方,用发酵的淘米水给她洗头。”

“头发哪儿稀了?”大丽扯着媛媛的小辫子看。

“咱姑娘梳一个马尾,还没人家一半粗呢。”头发稀不稀这件儿,不是父母滤镜能解决的,朱逸群也得承认宝贝闺女头的比别人少。

“那也不能用淘米水啊。”大丽把媛媛的头发解开了,倒水用洗发香波给她洗头。“你说咱啥时候能跟城里人似的,在自己家洗澡啊。”

“盖个洗澡间呗。”朱逸群也琢磨这事儿挺长时间了。

“咱家是光缺个洗澡间吗?”

“盖房?”朱逸群挑了挑眉,盖房这事儿,也是村里最时兴的事儿。

现在中药种植已经形成了规模,一些价值不高的中草药村民直接种在菜园子里,自家的自留地里,山坡地上,价值高的种在自己家承包的山地里。

比种粮食赚钱多了。

人的思路一旦打开,赚钱的路子到处都有。

种不好中药的,可以养猪,嫌猪爱生病可以养牛、养羊,思路更开阔些的,比如马宏亮开始养狍子,当了几辈子的猎户,搞起养殖来也有声有色。

赵小玲种木耳也种成了,今年开始种蘑菇,她不光自己种,还经常雇人,现在村里除了有些手艺的人出去干活之外,大部分都留在村里。

家家户户都在搞钱,连隔壁朱五婶儿也动了起来,跟着赵小玲种蘑菇木耳。

现在外村人也知道,靠山屯人有钱!能搞钱!

村里人有了钱,除了娶媳妇之外,最有积极性的就是盖房子!

现在村里同时进行的盖房工程,就有四家!

朱逸群家从原来的“地标”建筑,变成了不起眼的土草房。

“盖呗,又不是没地方。”朱家除了三间草房的位置,本来就有一块空位置,当年大丽的公公,就计划在那里盖两间砖房,连地基都打上了。

“两间房太小,现在家家都是四间房。”

“那就盖四间房。”大丽想了想,“咱可不能像他们那样设计,要盖就得盖得像城里人似的。”

“这得问宏生,他认识的人多。”宏生在城里开了一间建材店,生意做得相当红火,说起来也是混得很成功的人了。

“说起宏生……咱爸正生他气呢。”

“他又干啥了?”

“他抬钱的事儿让爸知道了。”说起来这事儿大丽也有份,马占山不知道,马宏生也从她手里抬钱了。

做生意抬钱,借贷都是常态,但在马占山这个老农民眼里就接受不了。

尤其是马宏生欠了别人很多钱,年年要给别人利息,居然没有勒紧裤腰带还钱,反而吃香的喝辣的,没事儿就上饭店,在马占山看来就是败家子!

马宏生见跟他没办法沟通,干脆躲得远远的。

“这事儿怎么漏的?”

“媛媛。”朱逸群指着自己家姑娘,“上回你跟宏生在家聊啥了?你姑娘见着小弟头一句话就是你爸欠了可老多钱了。”

大丽无语了,忍不住打了女儿一下,“你这孩子怎么什么都往外说?”

“我啥也没说啊!我就告诉我姥爷说,你跟我爸还给我舅舅老多钱了,那可是我的钱啊!全给我得买多少糖?他就给咱一分钱的利息,他给别人三分钱呢!”

“你还想咋说啊?”大丽回忆了一下,她借给宏生钱的时候,确实没有避着媛媛,看来真是啥都不能当着她的面说了。

“妈,利息是啥啊?败家子是啥啊?我姥爷说马宏生是败家子。”媛媛咬了咬手指头,“我姥爷说的!我姥爷说下回看见他揍死他!”

“你再往外瞎传话,我得先揍死你了。”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