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巨变岁月之布衣天子

第231章 失长安哀叹已晚? 赴洛阳兴复大汉

  • 作者:星河灿烂876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7-08 01:29:01
  • 完书字数:10674

更始帝元年(公元23年)九月中下旬,玄汉王朝的军队在各个战场节节胜利。

东都洛阳战场,玄汉王朝定国上公王匡统领的汉军主力,经过一系列艰苦征战,终于攻陷了东都洛阳城池。

新王朝洛阳守军将领,王莽的儿子太师王匡和国将哀章等,在东都洛阳,向汉军投降。

定国上公王匡,愤怒太师王匡和国将哀章等新王朝将领的顽强抵抗,下令将太师王匡,国将哀章等人,传送到行宫宛城。

更始帝下旨,杀掉了归降的太师王匡、国将哀章等新王朝大将,悬首示众。

新王朝的其他有名的将领,有的归降,有的战死,有的逃亡,有的隐匿,结局不一。

当初,新王朝的扬州牧李圣和司命大将军孔仁,奉王莽之命,率军讨伐北方琅琊郡人樊崇统领的赤眉军。

官军在山东地区接连打了很多次败仗,扬州牧李圣,最终与赤眉军格斗而死。

司命大将军孔仁,贪生怕死,自料不敌赤眉军,就率领他的主力部队,归降了樊崇的赤眉军。

投降赤眉樊崇以后,司命大将军孔仁,又感到十分后悔,就叹息着,对自己的部属说道:

“诸君:

我听说,享受了人家的俸禄,就要为人家的事业,而效死命,不能够拒绝推辞。

可是我孔仁,饱受新室的恩惠,却贪生怕死,投靠贼人,实属忘恩负义,无信无义之辈。

我孔仁苟且偷生,苟延残喘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岂不是让后人笑话吗?”

司命大将军孔仁,归降樊崇的赤眉军后,十分后悔自己没有誓死效忠新室,于是便抽出自己的宝剑,自杀身亡了。

而新王朝的其他大臣官吏,曹部监杜普、陈定郡大尹沈意和九江郡连率贾萌等人,都誓死效忠王莽新王朝,坚定守卫自己的郡城,不肯投降。

结果,这些效忠新莽的大臣官吏,先后被赤眉军和汉军将士所杀。

而赏都郡大尹王钦和郭钦等,在三位虎将军战死以后,又开始奉命守卫京师仓。

听到王莽已经在西京战死的消息以后,赏都郡大尹王钦和郭钦,才放弃抵抗,归降了汉朝廷。

更始帝认为他们坚守气节,很是赞赏,称赞他们说道:

“赏都郡大尹王钦和郭钦等,虽然是新室的大臣,但能够尽忠职守,恪守自己的责任,尽忠君王,可谓谨守节义,值得奖励。

特赐封王钦和郭钦为侯爵,以表彰他们为自己的君王尽忠的美德。”

听到更始帝厚待新室降臣的消息,新室郡县官吏,纷纷放弃坚守,开始投诚。

当初,新莽纳言大将军严尤和秩宗大将军陈茂等将领,在昆阳城下,被汉军打败以后,就逃到沛郡谯县一带躲避,不敢返回西京长安。

后来,纳言大将军严尤和秩宗大将军陈茂,顺应人心思汉的形势,也自称是汉军将领,并召集沛郡谯县当地官吏和平民,举行集会,商讨归属。

纳言大将军严尤,声情并茂地向沛郡谯县当地官吏和平民,宣讲了王莽窃取皇位、天意让他灭亡和英明的汉王朝已经复兴的消息。

秩宗大将军陈茂积极配合,听了纳言大将军严尤宣讲以后,伏地哭泣,沛郡谯县当地官吏和平民,也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一心一意地跟随纳言大将军严尤和秩宗大将军陈茂,听从指使。

纳言大将军严尤和秩宗大将军陈茂大喜,占据沛郡谯县,等待新的主人。

不久,原汉朝钟武侯刘望(又叫刘圣),聚集将士,在汝南郡起兵,一时间兵威大振,并自称皇帝。

纳言大将军严尤和秩宗大将军陈茂,就前去归降了他。

汉帝刘望下旨,任命纳言大将军严尤为大司马,任命秩宗大将军陈茂为丞相。

一时之间,刘望与刘玄,两个汉帝并立,更始帝非常愤怒。

更始帝元年(公元23年)十月,更始帝下旨,命令堂侄玄汉王朝奋威大将军刘信,率军攻击在汝南郡称帝的刘望,刘信取得大胜利。

奋威大将军刘信,是更始帝的堂兄刘显的儿子。

汉帝刘望,兵微将寡,无法抵御如日中天的玄汉大军的攻击。

汉帝刘望以及属下的大司马严尤,宰相陈茂等,全被奋威大将军刘信统领的玄汉军队诛杀。

汉帝刘望所掌管的汝南郡所属郡县,也全部归附玄汉王朝。

到了此时,全国大多数地区,都重新回到了玄汉王朝的统治之下。

除了北方、南方的部分郡县地域,被赤眉、公孙述、隗嚣等人占据以外,玄汉王朝已经可以向全国发号施令了。

早先,西屏大将军申屠建,在西京之时,曾经追随新莽说符侯崔发,研读《诗经》等典籍。

西屏大将军申屠建,率军来到西京长安以后,说符侯崔发,也投降了申屠建。

得到弟子申屠建的庇护以后,说符侯崔发,并没有被汉王朝杀害。

但说符侯崔发,摇身一变成为汉王朝臣子以后,依然恶习不改,又不识时务地竭力宣扬,王莽取代汉王朝的往事。

西屏大将军申屠建,大为不满,就让大司徒刘赐下令,杀掉了说符侯崔发,枭首示众。

这时,还活着的新王朝的著名大臣,王莽的岳丈史谌、新王朝宗室王延、王林、王吴和大将赵闳等大臣,也先后投降了玄汉王朝,但后来又都被玄汉王朝借故杀掉了。

那时,西京长安三辅各处郡县,自立名号,响应玄汉王朝,举义反抗王莽新王朝的英雄豪杰,很多很多。

当时,这些长安三辅的英雄豪杰,人人都希望建功立业,能够得以在复兴的汉朝廷,封侯拜相,青史留名。

西屏大将军申屠建,迂腐可笑,不识时务,却给这些拥护玄汉,渴望建功立业的西京豪杰,泼了一大瓢冷水。

西屏大将军申屠建、将军赵萌、司徒司直李松等汉将,占领长安以后,既已杀掉了立下擒杀王莽大功的校尉王宪等豪杰,又不识时务地在西京长安四处扬言道:

“长安三辅地区的民众,实在是太狡猾了。

他们怎么能够聚集起来,背叛他们的君王,杀死他们自己的皇帝呢?

这样的以下犯上,诛杀君王的行为,与叛逆之辈,忘恩负义之徒,实际上根本就没有什么两样,应该得到汉王朝的严厉惩罚啊!”

听了西屏大将军申屠建等人的宣讲,三辅地区的英雄豪杰,官吏和平民百姓,都惊恐不安起来,相互传话道:

“我们帮助汉室,诛灭暴虐的新室,本是大功一件。

想不到如今,却被这些汉家将军误解,称为忘恩背义之辈,令人难以置信啊!

要是汉将追究杀害君王和郡县官吏的罪行,我们岂不是会被全族屠灭吗?”

三辅地区的英雄豪杰奔走相告,各路英雄豪杰都纷纷占据营垒、城池,带领郡府所属各县地方武装,放弃拥戴玄汉王朝的立场,拥兵割据,与玄汉军队对立,以图自保。

西屏大将军申屠建、将军赵萌、司徒司直李松等汉将,十分后悔恐惧,立即率军,去攻打拥兵割据的地方武装。

数次进攻,汉军都无功而返,没能攻下。

西屏大将军申屠建,更加担忧,急忙与玄汉宰相司直(副宰相)李松,玄汉将军赵萌等汉将商议。

西屏大将军申屠建,对赵萌、司徒司直李松等汉将说道:

“诸君:

这可怎么是好呢?这可怎么是好呢?

万一陛下怪罪下来,说我们无能,没有安抚好长安三辅,我们岂不是会大祸临头吗?”

宰相司直(副宰相)李松,玄汉将军赵萌,于是只得建议西屏大将军申屠建道:

“西屏大将军不要着急!

我们还是立即派人,前往宛城行宫,飞马报告陛下,请求陛下的援军才是。”

西屏大将军申屠建答应道:

“好吧,就按照两位大人的意见去办。

都怪本将一时考虑不周,举止失措,才落下如此四面楚歌的结局。”

长安三辅,刚刚被汉军攻克,汉军又开始面临新的对手。

此时,汉军攻占西京长安的捷报,已经频频地传入了玄汉陪都宛城。

更始帝刘玄,在行宫得到王莽败亡、汉军大捷的喜讯,大喜若狂,对身边亲近的臣子大司徒刘赐等人说道:

“诸君:

如今西京攻克,僭臣授首,天下已经大定,一切都已经不足为惧了。

我们当收拾兵马,迅速入居西京,号令天下,完成复兴汉室的大业。”

大司徒刘赐,急忙带领大臣们纷纷祝贺道:

“这是陛下的万千之喜!

汉室复兴,都是仰赖陛下的英明领导和齐天洪福所致。”

更始帝雄心勃勃,意气风发,一改往日优柔寡断、懦弱谨慎的性格,挺直了自己的腰板,果断地发出旨令道:

“诸君:

帝国复兴,虽然托赖祖先神灵的庇护保佑,也离不开大臣将帅的不懈努力。

传朕旨意,重奖有功之臣。

三公九卿,各个部门,立即做好准备,选择黄道吉日,大驾西行,向西京挺进。”

这些日子以来,捷报频传,更始帝刘玄,常常是喜笑颜开,万分惬意,踌躇满志。

一日,定国上公王匡,从东都洛阳,上报更始帝道:

“陛下:

大捷,大捷!东都洛阳,已经被臣的军队攻占。

请陛下圣驾西行,尽快进入东京。

臣将率领众将,恭迎陛下大驾。”

更始帝阅罢大喜,立即下旨,召集留守宛城的大司徒刘赐等群臣朝会,兴高采烈地对文武大臣们说道:

“诸君:

定国上公大人统领众将,已经攻克东京洛阳,上书请求圣驾,驾临洛阳。

朕决定,把大汉行宫,从宛城迁到洛阳,以便号令天下,降恩万民。”

“陛下英明。东都洛阳乃王气所在,陛下驾幸东都,正当其时。”

大司徒刘赐赞同道。群臣也纷纷表态同意。

更始帝刘玄听后,越发兴奋,对文武大臣道:

“诸位爱卿:

司徒大人言之极当。

复兴汉室,意味着我们的治国大业,已经更上高楼,今非昔比。

我们更需励精图治,将高祖皇帝创建的宏图伟业,发扬光大。

而要兴利除弊,振兴汉室,必须有合符天意民心的典章制度、礼仪规矩与之相应,这才合符大汉朝廷的声威名声,彰显汉室复兴的伟大伟业。

请问诸君,你们可有人知晓,当初汉朝廷的典章制度、礼仪规矩,通晓皇帝进京的典礼仪式呢?”

当更始帝刘玄,兴致勃勃地问及汉朝廷的典章制度、礼仪规矩时,群臣们却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大司徒刘赐,仗着宗室身份,与更始帝一向亲近的关系,大着胆子,回答更始帝道:

“请陛下赎罪。

从篡臣王莽僭位,到了如今汉室重新复兴以来,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

由于新莽君臣的恶意毁坏,汉朝廷的典章制度、礼仪制度等,早就已经荒废缺失。

臣等,皆从下层崛起,从未接触过汉朝廷当年的礼仪典章制度,哪里能够知道,详细的礼仪典章规矩呢?”

见朝中居然没有一个大臣,知道汉朝廷的礼仪制度,更始帝大失所望,烦恼已极。

更始帝勃然大怒,忍不住发作说道:

“真是一群没有用的东西!

我们这一群英雄豪杰,雄赳赳气昂昂地进京,如果没有礼仪典章的指引,岂不是依然像一群草寇,盗贼一样。

没有章法规矩,让京师那些宿老勋旧、小老百姓、前朝余孽、江湖豪杰,看我们绿林豪杰,汉室大臣将领的笑话吗?

这岂不坏了祖宗的规矩,贻笑大方,令祖宗神灵蒙羞吗?”

见更始帝发怒,往日骄横的大臣们,自知对礼仪制度,一窍不通,一个个都是噤若寒蝉,不敢说话。

宛城行宫里,顿时一片寂静。

过了一会,廷尉大将军王常,突然走出自己的队列,缓缓地上前一步,镇定自若地对更始帝侃侃而谈道:

“陛下:

请不要生气发怒!

这并不是大臣们孤陋寡闻,见识鄙陋,故意激怒陛下。

其实这件事情,也怪大臣将军们不得!

陛下你看,如今我们朝中的群臣将军,大多是绿林草莽出生。

我们大都是来自民间底层,哪里见识过,哪里懂得朝廷上面实施的什么礼仪规矩呢?

更不用说什么典章制度之类的治国要领了。

还是大司徒大人见识卓绝,言之有理。

自王莽专权僭位以来,一向复古改制,大汉朝廷的典章制度、礼仪规矩,早已经被王莽破坏殆尽,或者篡改得面目全非、甚至遗失遗忘了。

王莽篡贼,一心复古改制,一会儿是改地名,一会儿又是改官名,改货币,政事一片混乱,大汉朝廷的典章制度、礼仪规矩遭到严重破坏,至今已经有三十年左右的光景,差不多过了一两代人了。

即使民间和朝廷人士,偶尔还有人知道,那些汉家礼仪、典章制度,大约都已经忘记殆尽,记忆不全了。

何况,有的汉家礼仪、典章制度,下层官吏百姓,根本就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呢?

微臣以为,我辈之中,大约只有破虏大将军、武信侯刘秀、司徒府护军朱祐、扶威大将军、兴德侯刘嘉等,寥寥数臣,曾经进过太学,读过典籍,演过典礼,或许能够稍稍知道一些汉家礼仪礼法、典章制度等等。

如今,破虏大将军、武信侯刘秀,正在家中修养,等待陛下的召唤。

陛下何不紧急召见破虏大将军、武信侯刘秀,仔细询问询问汉朝廷的礼仪规矩、典章制度究竟如何呢!”

廷尉王常一语,点醒了更始帝。

更始帝刘玄一听,如梦初醒,平息了心中的愤怒,大为赞赏,笑盈盈地赞扬王常,命令侍臣道:

“廷尉爱卿言之有理!

寡人错怪诸位大人了!

快,快,快,传旨下去,立即召见武信侯刘秀,进贡觐见!”

使者急到破虏大将军府里传旨,令刘秀立即进宫,去觐见皇帝,商议国事。

闻听更始帝紧急召见自己,刘秀大吃一惊,一阵不祥的预感,又涌上了心里。

刘秀不敢有丝毫的犹豫和怠慢,给夫人丽华简单地交代了两句,他就跟随着使者,匆匆上路,忐忑不安地赶进了临时行宫,去拜见皇帝。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