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解“毒”于丹

第7节:告诉你未被糟蹋的孔子6

  • 作者:徐晋如、杨昊鸥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4 17:01:41
  • 完书字数:4140

《礼记-礼运》还记载有与此相似的孔子的言论:”夫礼必本于大一”;”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类似的说法还见之于《左传-文公十五年》:”礼以顺天,天之道也。”

孔子所处的春秋末期就文明的发展程度来说,类似于人的孩童时代。对于小孩来说外面的世界总有太多的未知,因此小孩总是喜欢问一些在大人们看来天真可笑的问题。小孩问了,大人已知的当然会给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对于孔子时代的先民来说,很多的未知可能一时无法找到正确的答案,于是人们对未知由好奇变成了恐惧和敬畏,认为在冥冥之中有天意在决定着一切。不管是锦衣玉食的贵族,还是贫病交加的底层民众,都逃不过生老病死的轮回,在这一点上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对未知的敬畏感,对死亡的恐惧感,对个体命运的无力感,促使当时的人们相信有万能的天神主宰着人世的一切。

孔子以当时人们最为敬畏的”天”为载体,提出了自己的治世理论,他认为”天”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礼是”本于天”的,先王要顺应天意加以运用,用来管理”人情”,克制人的不合理欲望。离开了礼,圣人也无法治理社会,天下百姓更是不知所从。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所说的”礼”,其实就是孔子主张的一套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推而广之,在社会生活中,”礼”可以表现为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礼节”。

既然”礼”是一套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那么其具体内容包括些什么呢?正如孔子所说的:”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首先,”礼”是一套等级制度,社会上不同的人,按照礼的要求都能明确自己的定位。这段话说的是,没有礼就没有办法辨别君主与臣民、上级与下级、年长的人和年幼的人之间的地位差别;没有礼就没有办法区别男人和女人、父亲和儿子、哥哥和弟弟之间的亲属关系,没有办法区别婚姻关系和朋友关系。可能有人马上会想到,正是这套封建礼教,曾经造成了许多人间悲剧。汉代乐府诗《孔雀东南飞》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刘兰芝,出嫁前是一个知书达礼的闺秀:十三学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出嫁以后,谨守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要求,每日辛勤劳动:夜夜勤作息,三日断五匹……但在封建礼教上升的东汉末年,这样一个聪明能干、温顺贤良、知书达礼、千年难得的五星级”媳妇”,却被婆婆认为不守”妇道”。她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呢?原来只不过因为聪慧而多了一些主见,因为爱而漠视”夫贵妻荣”的观念,拒绝兄长逼她嫁给”足以荣汝身”的”第五郎”。放到现在,她这些不能宽恕的”缺点”,还能说是缺点吗?类似的悲剧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可谓数不胜数。但是这是孔子的错吗?我们知道,任何真理离开它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就可能变成谬误。

孔子所主张的”礼”,根本目的就是要调和当时的社会矛盾,起到中和作用,也就是要达到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段话指出了”礼”与”和”之间的辩证关系。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一方面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礼”目的;另一方面又认为,不讲原则,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也是不行的。用这一主张来处理人际关系,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孔子的”礼”并不是后世被封建王朝御用文人异化的”礼教”。那些礼教悲剧,不应该要孔子来”埋单”。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人孟子已经开始宣扬”男女授受不亲”的教条,但孟子还是知道变通的,《孟子-离娄上》有:”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意思是:嫂子落水了而不去拉,这就如同豺狼了。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法的规定;嫂子落水而用手去拉,这是对礼法的变通。在孔子所在的时代,孔子提出”礼”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当时奴隶制度开始没落,封建制度开始兴起,诸侯国为争夺土地和财富,连年混战,民众备受压迫。不同阶层的贤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寻找救治社会混乱的良药。正如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借他的戏剧《间隔》里的男主人公的口所说的:”他人即地狱。”萨特认为,我们在现实中常常身不由己,这个阻碍就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无忌惮的干预我的选择,使我在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选择。也就是说个人处在人群中,总要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这就必然受到他人的限制。个人的欲望越强烈,人与人之间的限制就越多,尤其是在孔子那样一个时代,国王和贵族的欲望越膨胀,民众的生存空间就被挤压得越厉害,当挤压达到一定的极限、民众的生存都有困难的时候,国家的变乱就会发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提出了”以礼治国”,《礼记-经解》也载:”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