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战国策

第91章 燕策三1

  • 作者:(西汉)刘向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4 11:42:59
  • 完书字数:11444

齐、韩、魏共攻燕

[原文]

齐、韩、魏共攻燕,燕使太子请救于楚。楚王使景阳将而救之1。暮舍,使左右司马各营壁地,已,稹表2。景阳怒曰:“女所营者,水皆至灭表,此焉可以舍?”乃令徙。明日大雨,山水大出,所营者,水皆灭表,军吏乃服。于是遂不救燕而攻魏雍丘3,取之以与宋。三国惧,乃罢兵。魏军其西,齐军其东,楚军欲还,不可得也。景阳乃开西和门,昼以车骑,暮以烛见,通使于魏。齐师怪之,以为燕、楚与魏谋之,乃引兵而去。齐兵已去,魏失其与国,无与共击楚,乃夜遁。楚师乃还。

[注释]

1楚王:指楚怀王。景阳:楚国名将。2稹表:树立标记。稹,同“植”,树立。表,用来区别军队不同部分的标记。3雍丘:地名,在今河南杞县。

[译文]

齐、韩、魏三国联合攻打燕国,燕国派太子到楚国去请求救援。楚王派景阳率军来救助燕国。晚上宿营时,景阳派左右二司马各自选地扎寨,不一会儿,又立木表作为边界。景阳视察之后生气地说:“你们所选择的营地的位置,洪水很快就要冲过来,木表也会被淹没。这里怎么能住宿呢!”于是命令军队迁移到别处。第二天下起大雨,山洪汹涌奔来,原先安营的地方,木表果真都被洪水淹没。将士们十分敬佩景阳的神机妙算。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楚军始终没有去救援燕国,而是调转兵力攻打魏国的雍丘,接着把夺取的雍丘转送给宋国。这三个国家的军队都很惊恐,于是取消了围攻燕国的计划。这时魏军驻扎在西边,齐军驻扎在东边,楚军要想回国也受到阻隔。然而景阳却打开西和门,白天车马来来往往,晚上烛火照得通亮,景阳还常派使者到魏军驻地去。齐军感到很纳闷,认为燕、楚两军要联合魏军攻打自己,就退兵了。自从齐军离开驻地之后,魏军就失去了盟军,又不能联合其他军队去攻打楚军,夜里只好仓皇逃窜了。楚军这才收兵回国。

张丑为质于燕

[原文]

张丑为质于燕1,燕王欲杀之,走且出境,境吏得丑。丑曰:“燕王所为将杀我者,人有言我有宝珠也,王欲得之。今我已亡之矣,而燕王不我信2。今子且致我,我且言子之夺我珠而吞之,燕王必杀子,刳子腹及子之肠矣3。夫欲得之君,不可说以利。吾要且死,子肠亦且寸绝。”境吏恐而赦之。

[注释]

1张丑:齐臣。2不我信:即不信我,宾语前置。3刳(ku):剖开。

[译文]

齐臣张丑到燕国去做人质,燕王想杀死他,张丑逃跑了,快要逃出边境时,被边境上的官吏抓住了。张丑说:“燕王要杀我的原因,是有人说我有宝珠,燕王想得到它,但是现在我已经丢了宝珠,可燕王不信任我。今天您打算把我送到燕王那里,我就说您夺去了我的宝珠,并珠宝吞进了肚子,燕王一定会杀了您,剖开您的肚子。如果想得到国君的赏识,也不该用财物取悦于他。我一旦被腰斩而死,您的肠子也会一寸寸地被切断。”边境上的这个官吏很害怕,就放了张丑。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原文]

燕王喜1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2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兵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3,燕人大败,乐间入赵。

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4,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不虞5君之明罪之也;望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天下莫不闻,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谚曰:‘厚者不毁人以自益也,仁者不危人以要名。’以故掩人之邪6者,厚任之行也;救人之过者,仁者之道也。世有掩寡人之邪,救寡人之过,非君心所望之?今君厚受位于先王以成尊,轻弃寡人以快心,则掩邪救过难得于君矣。

[注释]

1燕王喜:燕孝王之子,名喜。栗腹:燕国相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之子,名丹。2乐间:乐毅之子。乐毅投奔赵国后,燕王又封他为昌国君。3乐乘:人名,与乐毅同族。4不佞:不才。5不虞:不料,没想到。6邪:错误,过失。

[译文]

燕王喜派栗腹拿出百金向赵孝成王献礼祝福,饮酒三天,栗腹返回,回报燕王说:“赵国百姓中壮年的都死在长平,他们的遗孤还没有长成,可以攻打赵国。”燕王于是召见昌国君乐间,向他询问说:“攻打赵国的事怎么样?”乐间回答说:“赵国,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国家,其百姓都善于作战,不可以与赵国开战。”燕王问:“我用一倍于赵队的兵力攻打它,可以吗?”乐间说:“不可以。”燕王问:“我用三倍于赵队的兵力攻打它,可以吗?”乐间说:“不可以。”燕王为此很是生气。身边的大臣都觉得可以攻打赵国,燕国很快发兵六十万前去攻打赵国,派栗腹用四十万军队攻打部邑,派庆秦用二十万军队攻打代地。赵国派廉颇用八万军队在鄗邑抵抗栗腹,派乐乘用五万军队在代地迎击庆秦,燕国人被打得大败,乐间也投奔了赵国。

燕王写信责备乐间并且表示了歉意,他在信里说:“我没有才能,没有接受您的意见,结果让您离开国家去了他乡,这充分表明了我多么无能啊。我想改正我的缺点,恐怕您不愿意听,所以就先派去使者陈述我的心思,请您判断一下是否。俗话说:‘仁义之士不轻易和他人断绝关系、智慧的人不轻易发出抱怨。’您是怎么对待先王的,所有的人的心里都很清楚,我如果有什么过失或者不足之处,希望您能够包涵,可没想到您却把我的过失四处散布,还弃国而去。而且我的过失,国内外的人都知道,即使您不公开,我的罪过也是不能回避的。但即便这样,您也显得太不厚道了。俗话说:‘实在人不通过诋毁他人来抬高自己,仁义的人不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让凸显自己。’所以说掩盖别人的过失是厚道的行为,帮助别人纠正错误的人是仁义之士。这世上能有人帮我遮丑并且挽救过错,难道不是您想看到的么?您曾经被先王厚待并获得了显赫的地位,现在却为了一时痛快而抛弃本王,看来本王想遮丑改错是不能靠你了啊!

[原文]

“且世有薄于故厚施,行有失而故惠用。今使寡人任不肖之罪,而君有失厚之累,于为君择之也,无所取之。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怨恶未见而明弃之,未尽厚也。寡人虽不肖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苟可以明君之义,成君之高,虽任恶名,不难受也。本欲以为明寡人之薄,而君不得厚;扬寡人之辱,而君不得荣,此一举而两失也。义者不亏人以自益,况伤人以自损乎!愿君无以寡人不肖累往事之美。

“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今寡人之罪,国人未知,而议寡人者遍天下。语曰:‘论不修心,议不累物,仁不轻绝,智不简功。’

“弃大功者,辍也;轻绝厚利者,怨也。辍而弃之,怨而累之,宜在远者,不望之乎君也。今以寡人无罪,君岂怨之乎?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意君曰,余且慝心以成而过,不顾先王以明而恶,使寡人进不得修功,退不得改过,君之所揣也,唯君图之!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

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译文]

“再说世上有人待我不好,我反而多向他施恩;别人的行为有了过失,我反而给以恩惠,加以任用。现在即使我蒙受了无能的罪名,而您也缺乏仁厚之风的批评,因此我认为您的做法,没有可取之处。国家有疆界,就好比家庭有院墙一样,是为了聚拢好事掩饰丑事。家里不能彼此和睦,出去告诉邻居,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的怨恨、憎恶还没有表现出来,您就公开弃国而去,不能算尽了忠厚人的本分。我虽然无能,但还不像殷纣王那样昏愦无能;您虽然不得志,也没有像商容、箕子那样的忧患。然而您竟不在国内掩饰我的过失,却跑到国外表明您的怨恨,恐怕您那样做足以有损于您的高尚的品格,别人也会瞧不起您的行为,不是这样吗?如果可以彰显您的仁义,成就您高尚的品格,我即使承担某须有的恶名,也很容易接受。本来想表明我不薄义,而您自己也得不到忠厚之名;本来想张扬我的耻辱,而您也得不到荣耀,这样做一举两失。仁义的人不靠损害别人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更何况伤害别人也损害了自己呢!希望您不要因为我无能,而伤害了您的美名。

“从前有个柳下惠,在鲁国做官的时候多次被撤职,可还是不肯离开鲁国。有人对他说:‘你完全可以离开这里啊。’柳下惠说:‘如果做人与凡人一样,在哪里能够不被撤职呢?更何况反正都是撤职,我倒更愿意呆在本国。’柳下惠没有因为多次被撤职而就放弃原则,所以人们一直都牢记他过往的功绩;他从来没有考虑过要离开自己的国家,所以从古到今没有人非议他。现在我的过错本国的老百姓还没知情,就已经被天下人议论纷纷了。俗话说:‘良言不违背本心,高论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仁义之士不轻易和他人断绝关系,智者不轻视他人的功劳。’

“抛弃别人的大的功业,就会使别人绝情;轻率绝情地贪求私利,是因为他产生了怨恨。因为绝情而抛弃前功,心怀怨恨而自暴自弃,这种事应该发生在被疏远的大臣身上,不希望出现在您的身上。现在我并没有什么罪过,您难道还怨恨我吗?希望您摈弃前怨,追念先王,重新来教导我。或许您会说:‘您的过失我感到很高兴,不顾先王的恩德来张扬您的丑恶。’,这样就使我进不能建立功业,退不能改正过失,这是您心里所揣度的,希望您再考虑一下!这些是我的想法,恭敬地以书信的方式传达给您。”

乐间怨恨燕王没有采纳自己的计策,最终还是留在赵国,没有回报燕王。

秦并赵

[原文]

秦并赵,北向迎燕。燕王1闻之,使人贺秦王2。使者过赵,赵王3系之。使者曰:“秦赵为一,天下服矣。兹4之所以受命于赵者,为秦也。今臣使秦,而赵系之,是秦赵有郄5。秦赵有郄,天下必不服,而燕不受命矣。且臣之使秦,无妨于赵之伐燕也。”赵王以为然而遣之。

使者见秦王曰:“燕王窃闻秦并赵,燕王使使者贺千金。”秦王曰:“夫燕无道,吾使赵有之,子何贺?”使者曰:“臣闻全赵之时,南邻为秦,北下曲阳为燕,赵广三百里,而与秦相距五十余年矣,所以不能反胜秦者,国小而地无所取。今王使赵北并燕,燕赵同力,必不复受6于秦矣。臣切7为王患之!”秦王以为然,起兵而救燕。

[注释]

1燕王:燕王喜,孝王之子。2秦王:秦始皇。3赵王:赵悼襄王。4兹:应作燕。5郄:同隙。6受:下脱命字。7切:应作窃。

[译文]

秦国兼并赵国,又命令赵军向北攻打燕国。燕王听到这个消息,于是派人到秦国去祝贺。燕使者途径赵国时,赵王让燕国的使臣拘禁起来。使者说:“秦、赵成为一个整体了,天下诸侯自然俯首称臣。燕国之所以接受赵国的指令,因为你们背后有个秦国撑腰。现在我本来要出使到秦国去,然而你们却把我拘押起来,这就表明秦、赵两国的关系有了裂痕。如果秦、赵产生分歧,天下诸侯当然不会事奉赵国,并且燕国也不会再听赵国的调遣。再说我这次出使秦国,并没有妨碍赵国攻打燕国。”赵王认为说得有理,就放他走了。

燕使者见到秦王,说:“燕王私下听说秦国兼并了赵国,燕王就派我送来千金贺礼。”秦王说:“燕王是无道的昏君,我已经命令赵军前去攻打燕国,你还来贺什么?”使者说:“我听说赵国还是诸侯王的时候,南部的邻国就是秦国,北部的下曲阳靠近燕国,赵国土地有方圆三百里,却与秦国相持了五十余年,赵国之所以没能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战胜秦国,那是因为国家弱小,土地又没有什么出产。现在大王让赵国到北边去吞并燕国,一旦成功,燕、赵两国同心合力,一定不肯听从秦国的指挥了。我私下里为大王感到担忧啊!”秦王认为说得对,就发兵援救燕国。

燕太子丹质于秦

[原文]

燕太子1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2临易水,恐其祸至。大子丹患之,谓其太傅3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曰:“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4之怨,欲排其逆鳞5哉?”太子曰:“然则何由?”大傅曰:“请入,图之。”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6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子丹曰:“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遭太子曰:“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注释]

1燕太子:燕王喜之子,名丹。2以:同已。3太傅:辅导太子的官。4见陵:被欺凌。5逆鳞:据说龙喉部下边生有逆鳞,如果有人触动逆鳞,龙就会产生吞杀之意。6振:拯救,挽救。

[译文]

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得了机会逃了回来。看到秦国将要吞灭六国,现在秦兵已逼近易水,害怕亡国之祸就要降临燕国。太子丹很忧虑,就对自己的太傅鞫武说:“燕、秦两势不两立,希望有幸得到太傅出谋划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占领的土地遍布天下,如果它们再以武力胁迫韩、赵、魏三国,那么易水以北,就永无宁日了。您何不为了曾经受辱的怨恨而与残暴的秦国作对呢?”太子丹说:“那该如何是好?”太傅说:“请太子暂且休息一下,容我自己思量一下这件事。”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