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战国策

第65章 魏策一3

  • 作者:(西汉)刘向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4 11:42:48
  • 完书字数:12294

张仪想祸害陈轸,就怂恿魏王召他来做相国,准备在陈轸来到之后,就囚禁他。陈轸正打算启程的时候,他的儿子陈应阻止自己的父亲,说:“这件事有阴谋啊,不可以不详察。郑强离开秦国说的话,我是知道的。魏国想断绝楚、齐两国的联盟,一定会隆重地迎接您。郢都中与您素来有仇的人,他们很想让您离开,一定会劝说楚王多给您出使的车辆。您到了宋国,途中称病就不走了,派人对齐王说:‘魏国邀请我,是为了断绝齐、楚两国的联盟。’”齐王说:“先生果然没有去魏国而来看望我,请让我封赏您。”于是用鲁侯之车迎接陈轸。

张仪走之魏

[原文]

张仪走之魏1,魏将迎之。张丑谏于王,欲勿内,不得于王2。张丑退,复谏于王曰:“王亦闻老妾事其主妇者乎?子长色衰,重家3而已。今臣之事王,若老妾之事其主妇者。”魏王因不纳张仪。

[注释]

1走之魏:从秦国逃亡到魏国。2不得于王:不得采纳于王。意谓魏王不听从。3重家:再嫁。

[译文]

张仪逃到了魏国,魏国准备迎接他。张丑向魏王献计,他不想让魏王接纳他,魏王没答应。张丑从魏王那出来不久,再一次向魏王进谏说:“大王也听过老妾侍候她主妇的事吧?孩子大了,自己的容貌也也衰减了,只有改嫁算了。现在我事奉大王的事,也像老妾侍候她的主妇一样。”魏王这才拒绝了张仪。

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

[原文]

张仪欲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惠施欲以魏合于齐、楚以案兵1。人多为张子于王所2。惠子谓王曰:“小事也,谓可者谓不可者正半,况大事乎?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大事也,而王之群臣皆以为可。不知是其可也,如是其明耶?亡群臣之知术也3,如是其同耶?是其可也,未如是其明也;而群臣之知术也,又非皆同也,是有其半塞也。所谓劫主者,失其半者也。”

[注释]

1惠施:宋国人,任魏惠王的相国。案兵:按兵不动。2人多为张子于王所:人们大多都到魏王那里替张仪说话。3亡:同“无”,即得无,莫非。

[译文]

张仪打算联合魏、秦、韩国,一起去攻打齐、楚两国。惠施也想把魏国同齐国、楚国联合起来,可是他却按兵不动。人们大多都到魏王那里替张仪说话。惠施对魏王说:“小的事情,支持与不支持的都各占一半,何况这是大事呢?让魏国与秦、韩两国联合起来,一齐去攻打齐、楚两国,是件大事,而大王的群臣都同意这件事。不知这件事是否可行,这件事难道很清楚了吗?莫非群臣都懂得的治国之术,如此相同吗?这件事是否可行,没达到如此清楚的程度;而群臣懂得的治国之术,又并非完全相同,这其中有一半人是稀里糊涂的。所说的能够威胁大王的,就是大王将失策于这一半糊涂人的说教上。”

张仪以秦相魏

[原文]

张子仪1以秦相魏,齐楚怒而欲攻魏。雍沮2谓张子曰:“魏之所以相公者,以公相则国家安,而百姓无患。今公相而魏受兵,是魏计过也。齐楚攻魏,公必危矣。”张子曰:“然则奈何?”雍沮曰:“请令齐楚解攻3。”雍沮谓齐楚之君4曰:“王亦闻张仪之约秦王5乎?曰:‘王若相仪于魏,齐楚恨仪,必攻魏。魏战而胜,是齐楚之兵折,而仪固得魏矣;若不胜魏6,魏必事秦,以持其国,必割地以赂王。若欲复攻,其敝7不足以应秦。’此仪之所以与秦王阴相结也。今仪相魏而攻之,是使仪之计当于秦也,非所以穷仪之道也。”齐楚之王曰:“善。”乃遽解攻于魏。

[注释]

1张子仪:子字衍入。2雍沮:魏人。3请令齐、楚解攻:请让我去解除齐楚的进攻。4齐、楚之君:指齐闵王、楚怀王。5秦王:秦惠王。6若不胜魏:衍魏字。7其敝:齐楚疲敝。

[译文]

张仪凭借秦国的势力到魏国做了相国,齐、楚发怒了打算攻打魏国。雍沮对张仪说:“魏国之所以让您做相国,是他们觉得您做相国,国家就可以安宁了,百姓也不会有忧患。现在您做了相国,魏国却反而遭了秧,这反倒成了魏国的计谋不对。倘若齐楚攻打魏国,您的处境必然危险了。”张仪说:“既然这样,那怎么办呢?”雍沮说:“请允许我去让齐、楚解除围攻。雍沮去对齐、楚的君主说:“大王也听说张仪和秦惠王订立盟约了吗?张仪曾说:‘大王如果让我做魏的相国,因为齐、楚恨我,就必定攻打魏国。如果魏国胜了,这样齐、楚的兵力就会受到重创,我当然就掌握魏国了;如果魏国败了,魏国必然前来事奉秦国,以维持它国家的政权,必然要割让土地贿赂大王。如果齐楚打算再来攻打魏国,他们以破败的国家局势本不配与秦国周旋。’这就是张仪和秦王私下里密谋的所在。现在张仪在魏做相国,您们就攻打魏国,这就是促使张仪的计谋成功,不是让张仪受挫的办法。”齐楚的大王都说:“对。”于是立即解除围攻魏国的命令。

张仪欲并相秦、魏

[原文]

张仪欲并相秦、魏,故谓魏王曰:“仪请以秦攻三川1,王以其间约南阳2,韩氏亡。”史厌谓赵献曰3:“公何不以楚佐仪求相之于魏,韩恐亡,必南走楚。仪兼相秦、魏,则公亦并相楚、韩也。”

[注释]

1三川:见《西周策·犀武败于伊阙》注。2约南阳:约定要南阳。3史厌:即“史”。

[译文]

张仪打算兼做秦、魏两国的相国,所以对魏王说;“我请求用秦兵攻打三川郡,大王趁这个时候就向韩国索要南阳,韩国肯定就亡国了。”史厌对赵献说:“您何不借助楚国来帮助张仪从魏国取得相位,韩国惧怕灭亡,一定向南投奔到楚国。张仪兼做秦、魏两国的相国,那么您也会兼做楚、韩两国的相国了。”

魏王将相张仪

[原文]

魏王将相张仪1,犀首弗利2,故令人谓韩公叔曰3:“张仪以合秦魏矣4。其言曰:‘魏攻南阳,秦攻三川,韩氏必亡。’且魏王所以贵张子者,欲得地,则韩之南阳举矣。子盍少委焉,以为衍功则秦魏之交可废矣5。如此则魏必图秦而弃仪,收韩而相衍。”公叔以为信6,因而委之,犀首以为功,果相魏。

[注释]

1魏王:惠王。此章之事系于周显王四十七年。2犀首:即公孙衍。3韩公叔:疑即公叔伯婴。4以:通“已”。5以为衍功:以此作为犀首之功。6信:应作“便”字。

[译文]

魏惠王打算让张仪做国相,犀首觉得张仪做了相国肯定对自己不利,因此派人对韩公侯说:“张仪已经促使秦、魏两国联合起来了。他扬言说:‘魏国攻打南阳,秦国攻打三川,韩国必定灭亡。’而且魏王推重张仪的目的,就是想得到韩国的土地,那韩国的南阳肯定就保不住了。您为什么不少给魏国一点土地,把它当作犀首的功劳,那么秦、魏的交往就可以中断了。如果真能实现,魏国就会算计秦国抛弃张仪,联合韩国,而且让犀首做国相。”韩公叔认为这样有利,于是把土地割让出去,魏王认为这是犀首的功劳,果然让他做魏国的相国。

楚许魏六城

[原文]

楚许魏六城,与之伐齐而存燕。张仪欲败之,谓魏王曰:“齐畏三国之合也1,必反燕地以下楚,楚必听之,而不与魏六城。是王失谋于楚,而树怨于齐、秦也。齐遂伐赵,取乘丘2,收侵地,虚、顿丘3危。楚破南阳九夷4,内沛5,许、鄢陵危。王之所得者,新观也6。而道涂宋、卫为制7,事败为赵驱8,事成功悬宋、卫9。”魏王弗听。

[注释]

1三国:指楚国、魏国、赵国。2乘丘:疑即斥丘,地名,在今河北丘县北;一说,在今山东兖州市西北。3顿丘:地名,在今河南浚县西。4南阳:齐国地名,相当于今山东泰山以南,汶河以北一带。九夷:地名,在淮河和泗水之间。5沛:齐国地名,在今江苏沛县。6新观:地名,在今河南清丰县南。7道涂宋、卫为制:道路上要受到宋国、卫国的挟制。涂,通“途”。8事败为赵驱:伐齐的事失败了。就要被赵国所驱遣。此言伐齐的事失败了,齐国就会攻打赵国,魏国也将面临灭亡的危险。所以要奔走援赵,被赵国所驱使。9悬:挂,系于。

[译文]

楚国允诺给魏国六座城邑,与魏国一起攻打齐国,去拯救燕国。张仪要破坏这件事,对魏王说:“齐国惧怕三国的联合,一定会退还燕国土地,来表示对楚国屈服,楚国一定会听从齐国,所以不会给魏国六座城邑。这是大王对楚国的失策之处,而又同齐、秦两国结仇。齐国会进攻赵国,攻陷乘丘,收复被侵占的土地,虚、顿丘两地就危险了。楚国攻取南阳九夷,进入沛地,许、鄢陵就陷入绝境了。大王所能获得的,只有新观了。如果进攻新观,那么去往新观的道路上,肯定要受到宋、卫两国的挟制,伐齐的事情失败了,就要被赵国所操控,伐齐的事成功了,能否得到新观还有赖于宋、卫两国。”魏王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张仪告公仲

[原文]

张仪告公仲1,令以饥故,赏韩王以移河外2。魏王惧,问张子。张子曰:“秦欲救齐,韩欲攻南阳3,秦、韩合而欲攻南阳,无异也。且以遇卜王4,王不遇秦,韩之卜也决矣。”魏王遂尚遇秦5,信韩、广魏、救赵,斥楚人遽于萆下6。伐齐之事遂败。

[注释]

1公仲:即韩国相国公仲倗(péng彭),又称公仲朋。2移河外:即移粟于河外,运粮到河外。3南阳:地名,在今河南修武一带。4卜:估计,判断。5尚:犹言很想……,特别想……。6遽:驿车。萆下:地名,今地不详;一说,在今山东南部。

[译文]

张仪告诉公仲朋,让他凭借韩国闹饥荒的由头,劝说韩王把粮食到河外。魏王很害怕,去向张仪咨询这件事。张仪说:“秦国打算拯救齐国,韩国要攻取南阳,秦、韩两国合起来要攻取南阳,这其中没有什么差别。况且韩国要用魏国是否与秦国交好来判断大王的态度,大王不与秦国交好,韩国的判断就会明了了。”于是魏王很想与秦国交好,以便取信于韩国、扩大魏国、挽救赵国,在萆下斥责了乘驿车赶来告诉许地消息的楚国人。攻打齐国的事也没有下文了。

徐州之役

[原文]

徐州之役,犀首谓梁王曰1:“何不阳与齐而阴结于楚2?二国恃王,齐、楚必战。齐战胜楚,而与乘之,必取方城之外;楚战胜齐3,而与乘之,是太子之仇报矣4。”

[注释]

1梁王:指魏惠王。2与:犹言帮助。3楚战胜齐:姚本“齐”字下有“败”字,一本无“败”字,从后者,删掉“败”字。4太子之仇:指公元前341年,齐、魏战于马陵,魏太子申被杀的事。

[译文]

徐州之战就要交手了,公孙衍对魏王说:“为什么不表面上帮助齐国而私下里与楚国结盟呢?两个国家都要依靠大王,齐、楚两国一定会为此闹上战场。齐国能打败楚国,魏国一定会前来分一杯羹,一定会取得方城以外的土地;楚国战胜了齐国,魏国也一定前来分一杯羹,这就会报了太子被杀的仇恨。”

秦败东周

[原文]

秦败东周,与魏战于伊阙,杀犀武,乘胜而留于境,魏令公孙衍请卑辞割地1,以讲于秦。为窦屡谓魏王曰2:“臣不知衍之所以听于秦之多少,然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讲于王。”王曰:“奈何?”对曰:“王不若与窦屡关内侯3,而令之赵。王重其行而厚奉之。因扬言:闻周、魏令窦屡以割魏于奉阳君4,而听秦矣。’夫周君、窦屡、奉阳君之与穰侯,贸首之仇也5。今行和者窦屡也;制割者,奉阳君也。太后恐其不因穰侯也6,而欲败之,必以少割请合于王,而和于东周与魏也。”

[注释]

1乘胜而留于境,魏令公孙衍请卑辞割地:金正炜本:“‘乘胜而留于境’六字当在‘杀犀武’向下”,从金说。2窦屡:魏国人。3关内侯:在关内做侯,鲍本:“侯于关内耳。”4奉阳君:即赵国司寇李兑。5贸首之仇:指以死相争的仇敌。6太后:穰侯的姐姐,即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鲍本:“后,穰侯之姊。”

[译文]

秦国打败了东周,在伊阙这个地方同魏国大的不可开交,杀死了魏将犀武,乘胜驻扎在魏国境内,魏国派公孙衍用卑下的言辞请求割让土地,与秦国讲和。有人替窦屡对魏王说:“我不清楚公孙衍所说的话,秦国能采纳多少,然而我能够借助公孙衍获得一半的土地,让秦国同大王讲和。”秦王说:“怎么办呢?”回答说:“大王不妨让他做关内侯,命他出使到赵国,大王重视他的这次出行,而且给他丰厚的俸禄。并扬言说:‘听说东周、魏国已叫窦屡割让魏国土地给奉阳君,任凭秦国处置了。”东周君主、窦屡、奉阳君同穰侯,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如今进行讲和的,是窦屡;制止向秦国割地的,是奉阳君。秦国太后害怕他们不肯依附穰侯,就会千方百计前来破坏这件事,一定会让魏国割让少一点的土地同大王讲和,因而秦国就会同东周和魏国讲和了。”

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

[原文]

齐王将见燕、赵、楚之相于卫,约外魏1。魏王惧,恐其谋伐魏也,告公孙衍。公孙衍曰:“王与臣百金,臣请败之。”王为约车,载百金。犀首期齐王至之曰2,先以车五十乘至卫间齐,行以百金3,以请先见齐王,乃得见。因久坐,安从容谈4,三国之相怨。谓齐王曰:“王与三国约外魏,魏使公孙衍来,今久与之谈,是王谋三国也已。”齐王曰:“魏王闻寡人来,使公孙子劳寡人,寡人无与之语也。”三国之相不信齐王之遇,遇事遂败。

[注释]

1齐王:指齐闵王。2齐王至之日:指齐王到达卫国的那天。3间齐:私下会见齐国使者。4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译文]

齐王打算在卫国会见燕、赵、楚三国的相国,准备联合起来排斥魏国。魏王很害怕,担心他们谋划攻打魏国,把这件事告诉了公孙衍。公孙衍说:“大王给我百金,我请求破坏他们的合约。”魏王给他准备车辆,装载百金。公孙衍约定好齐王到达卫国的时间,先率五十辆车到达卫国私下会见齐国人,给齐国的使者百金,来请求先拜见齐王,于是见到了齐王。由于坐了很长时间,不紧不慢地闲谈,那三个国家的相国就产生了怨恨。对齐王说:“大王同我们三国相约共同排挤魏国,魏国派公孙衍来出使,今天您长时间同他交谈,这是大王谋划我们三国呀。”齐王说:“魏王听说我来到卫目,派公孙先生慰劳我,我没有同他密谈。”三个国家的相国不相信齐王的联合,联合的事就被破坏了。

魏令公孙衍请和于秦

[原文]

魏令公孙衍请和于秦,綦母恢教之语曰1:“无多割。曰,和成。固有秦重2,以与王遇;和不成,则后必莫能以魏合于秦者矣。”

[注释]

1綦(qi齐)母恢:东周大臣。

[译文]

魏国派公孙衍向秦国求和,綦母恢嘱咐他讲和的事情,说:“千万不要多割让土地。到了那里就这样跟他说,讲和如果成功,魏国必然会受到秦国的重视,因此我代表魏国前来见大王;讲和不成,那么以后一定没有谁能够让魏国归顺于秦国了。”

公孙衍为魏将

[原文]

公孙衍为魏将,与其相田繻1不善。季子为衍谓梁王曰:“王独不见夫服牛骖骥2乎?不可以行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故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也。牛马俱死,而不能成其功,王之国必伤矣!愿王察之。”

[注释]

1田繻:应作田需,魏相国。2服牛骖骥:古时一车

[译文]

公孙衍做魏国大将时,和魏相国田繻关系不好。季子替公孙衍对魏王说:“大王难道不知道用牛驾辕、用千里马拉套连一百步也不可能走到的事吗?现在大王觉得公孙衍是可以领兵的将领,所以任用他;然而您又听信相国的建议,这明显是用牛驾辕、用千里马拉套的做法。即使牛马都累死,也不能把国事做好,国家的利益势必要受到伤害!希望大王明察。”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