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一本书读懂德国史

第25章 铁血的统一之路(三):普法战争

  • 作者:王艳,崔毅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4 10:43:23
  • 完书字数:7306

——

普法战争前法国国内的状况

由于拿破仑三世的军事独裁和反动的内外政策,反对拿破仑三世的力量空前加强。特别是法国无产阶级显得十分活跃,随着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巴黎及其他城市先后成立了国际支部,领导工人群众频繁举行政治罢工。拿破仑三世面对国内动荡紧张的局势,为了转移人民的注意力,摆脱国内的政治危机和满足资产阶级掠夺贪欲,促使其急于发动一场对外战争。

奥地利的维也纳在俾斯麦的坚持下躲过了一劫,但法国的巴黎就没有这么幸运了。要实现德意志的真正统一,对控制南德四邦的法国开战势在必行。于是德意志统一路上的最后一场大战就此开始。

(一)外交孤立

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后,德意志的统一就只剩下美因河南岸巴登、巴伐利亚、黑森—达姆施塔特和符腾堡四邦了,但拿破仑三世绝不希望出现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他宣称:德意志应划分为三块,永远不得统一。如有必要的话,我们的大炮就会自动发射”同时,法国对毗连的德国莱茵河地区丰富的天然资源早已垂涎三尺,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下手。普奥战争结束后,普法之间的关系很快进入空前紧张时期。普法两国都在有意识地为赢得这场预期中的大规模厮杀而积极创造条件。与当时工业和海外殖民都位居世界前列的法国相比,在俾斯麦领导下脱颖而出的普鲁士显然并未占据明显优势,所以俾斯麦强调“要选择正确的时机”不可操之过急。俾斯麦深知在对法战争中,任何一个举动都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一步错,满盘皆输”因此他再次发挥自己的外交优势,为对法战争备战。此时法国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拿破仑三世急切希望通过对普鲁士的战争,以转移国内民众的视线,继续维护自己的统治。俾斯麦看清了拿破仑三世想要恶化普法关系的意图,于是当法国提出吞并比利时和卢森堡时,俾斯麦要求其出具书面材料,以暂时稳住拿破仑三世。接下来,俾斯麦首先要处理的就是与南德的关系。普奥战争结束后,有人提议武力统一南德。但俾斯麦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南德各邦强烈反普,如果武力兼并将后患无穷。要使南德各邦同情普鲁士的统一计划,最好通过民族防卫战争来联络人民的感情,在共御外侮中实现统一。俾斯麦小心翼翼地处理南北关系。首先,他不勉强南德加入北德意志联邦,而是顺其自然,等待时机;其次,当南德葡萄酒业因法国竞争不景气时,俾斯麦公开号召保卫德意志的葡萄酒贸易,并最终打动了南德“真正的德意志之心”最后,他把拿破仑三世对莱茵河左岸的吞并野心原原本本告知南德各邦政府,让他们看清法国的叵测之心,同时以此激发南德人民的民族情绪。俾斯麦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经济上密切了南德和北德的关税同盟;军事上订立了秘密的攻守同盟,双方商定,南德四邦在发生战争时有义务将自己的军队并入北德联邦的军队。与此同时,俾斯麦将法国扩张的野心告知了英国和俄国。基于大陆均势政策的指导,任何削弱法国的举动,包括德意志的统一,都不会遭到英国的反对,而且还有可能得到英国的支持,对于英国,俾斯麦是最放心的。相应地,俄国的态度变得至关重要。对于普鲁士的迅速崛起和德意志统一进程的发展,俄国极为忧虑,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公开表示反对普鲁士“侵犯”南德意志地区,实际上就是对德意志统一持反对态度。为了不使俄国与法国站在同一阵线,俾斯麦以“俄国自己家门的钥匙”——黑海(BlackSea)海峡的控制权为诱饵,成功地将俄国的注意力转移到了“东方问题”上。俄国与法国的结盟已无可能,相反地,德意志统一地图·俄普之间通过秘密协定,结成了同盟,俄国甚至答应战争爆发之后出兵援助普鲁士。外交上最大的障碍俄国解决掉之后,俾斯麦断定:刚刚从战争中逃出来的奥地利必定不会参战,一直以来不满法国的意大利也不会出兵相助。至此,法国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普鲁士与法国作战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只需一个火星便可点燃战火。二)普法开战1868年,西班牙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女王伊莎贝拉二世(IsabelII)出逃法国。1870年,在俾斯麦的怂恿下,西班牙政府打算推举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的堂兄利奥波德为国王。消息传开后,引起法国的强烈不满。法国外长格拉蒙特(Grammont)发表演说称:这种行为同法兰西的利益和荣誉是无法统一的。并以不惜与普鲁士交战作为威胁。面对法国的挑衅,威廉一世退让了,他劝堂兄放弃西班牙王位,并对法国驻柏林大使贝内德希表示:不赞成霍亨索伦家族的人继承西班牙王位。一直希望普法关系恶化的拿破仑三世并不想平息事端,相反还对普鲁士提出了更为过分的要求,他派贝内德希面见正在埃姆斯休假的威廉一世,要求普鲁士保证永久不让霍亨索伦家族继承西班牙王位。身为一国之君,威廉一世自然无法忍受这种屈辱,但为了避免战争,他还是在“坚决而有礼貌地予以拒绝”的前提下,对贝尔德希表示他的堂兄“不会再怀有恢复这一资格的意图”当天,威廉一世将与法国大使会谈的内容,通过电报告诉了在柏林的俾斯麦。俾斯麦接到电报后,饶有意味地仔细阅读着电文,突然他抬头问身旁的参谋总长毛奇和陆军总长房龙道:如果与法国开战,我们能否取胜?两人立即说:一定取胜。俾斯麦喜形于色,灵机一动,对电报作了一下删改,交给柏林报纸发表,并致电各驻外使馆,使之公诸于众:霍亨索伦世袭王爵已放弃西班牙王位,西班牙政府正式转告法兰西政府,法兰西大使获悉后,在埃姆斯要求君主,让君主发电至巴黎。说君主担保永不答应霍亨索伦做西班牙王。君主决定不再召见法兰西大使,传谕值日官说君主无话可通知大使了。俾斯麦将最后一句“再没话对大使说了”改成了“无话可通”知大使了”原本缓和的语意顿时变成了“挑战的号角”,电文一发,被激怒的法国举国上下一片“打到柏林去”普鲁士忘了耶拿”的叫嚣声。

法国国庆日的第二天,即7月15日,法国议会批准了战争拨款,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普法战争正式爆发,欧洲各国则宣布中立。俾斯麦等待四年的机会终于来了。三)色当大捷拿破仑三世对战争充满了信心,他把号称40万的大军调到前线,准备采用先发制人的策略一举攻入德意志境内,打败普鲁士。

他甚至吹嘘说,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军事散步”他自封司令,在7月28日到前线视察。可是,当他到达前线后却发现,前线只有20万军队,军事要塞麦茨的兵力不足10万,且装备不齐,物资不足,编制混乱。作战命令已经下达了,不少官兵还未找到自己所属的部队。

与法军相比,普军显然更有计划与秩序。战争爆发后,普军迅速在西部边境集结,而且很快就挫败了拿破仑三世原定的集中优势兵力、一举击败普鲁士的计划,并向法国作出反攻。

节节败退的法军,于8月31日被尾随而至的普军围困在法国东北部的色当(Sedan)要塞。色当是欧洲最大的古堡之一,为一座坚固的要塞,但法国元帅麦克马洪(MacMahon)却只是将此地作为色当战役后,拿破仑三世(左)向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右)投降一个临时休整的地方,准备一举击溃前来应战的六七万普军。然而,此时毛奇正命普军两个集团军火速赶来。到午夜,色当的法军已经是四面楚歌了,就像毛奇说的:现在我们已把他们关在一个老鼠笼子里了。9月1日凌晨,浓雾笼罩着色当,在俾斯麦和威廉一世的注视中,普军700门大炮开始向法军发动猛烈轰击。密集的炮弹像雨点般从各个方向落入法军阵地,色当全城一片火海,一位德国将军回忆道:敌军的惨叫声一直传到我们站立的地方,我们对敌军的优势如此具有压倒性,以至于几乎没有损失可言。炮兵在射击时好像在演习一样。仅半天工夫,法军死伤无数,法军元帅麦克马洪因中弹负伤,被临时换下。而临时委任的总司令温普芬(Wimpffen)指挥错误,将法军彻底推入失败的深渊。到中午时分,已经陷入绝境的法军指挥官命令一支骑兵队冲向敌营,希望能杀出一条血路。然而,法军最后的努力在枪弹齐发的普军面前,犹如以卵击石。整场会战最悲壮的一幕结束了,法国漫长的骑兵时代也在炮火声中被彻底埋葬。

眼见抵抗无望的拿破仑三世决定向普军投降,下午3时,一面白旗升起在色当古堡。傍晚时分,拿破仑三世派人呈降书给威廉一世:我的兄弟:我既然没有死在我的战士手中,那么我只有将我的宝剑交付到你的手中。我希望继续做陛下的好兄弟。拿破仑。色当战役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就以普鲁士的完胜而结束。

9月2日,拿破仑三世会见德国首相俾斯麦,正式签署了投降书。拿破仑三世、法军元帅及38名将军,10万士兵全部做了普军的俘虏,650门大炮也被普军缴获。

9月3日,拿破仑三世向巴黎发电:军队已被击败,全体官兵和我本人都已成为俘虏。

俾斯麦”号战列舰,以“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名字命名,是德国海军自1918年以后建造的第一艘真正的战列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海军作战最强大的战列舰之一。1935年动工,1940年建成服役,无论从性能或是战斗能力上都超越了当时英国同类军舰,被英国人称作“魔鬼俾斯麦”1941年5月27日8时47分,俾斯麦”号战列舰被英国的“罗德尼”和“英皇乔治五世”为首的舰队击沉。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