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林花谢了春红

第35章

  • 作者:赵玫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4 10:35:55
  • 完书字数:6758

是她自己揭露了自己。她那时一定已经决定破釜沉舟。她要一不做二不休,把她的伟绩张扬出去。那是她一生中最骄傲的壮举。她既然做了,何以还要默默无闻?

如行云流水一般,她吐出了胸中淤积多年的浊气。然后她发现写一部小说,其实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她拥有满脑子的污泥浊水,那形形色色的风流男女。她只须将他们如实地跃然纸上,便栩栩如生,风生水起。于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她可谓信手拈来,不费任何周折。当然在写作的样式上,她还是做了思考,诸如让不同的丑恶关系呈现出不同的嘴脸。而她的行文亦如流水,夹带着泥沙,以及她那深刻的怨毒与悲伤。尤其她使用的那些语出惊人的邪恶比喻,她觉得那简直不是她“写”出来的,而是从她的生命中流淌出来的。

通过写作,她觉得她最大的收获就是,重新认识了自己。她怎么也想象不到自己竟有如此巨大的潜能。以她的才华,她觉得还可以创作出无数这样的小说,甚至跻身于畅销书作家的行列也未可知。而这本《半缕轻烟》,当然是她的开山之作,处女之篇。只是她韶华已逝,所以不想和处女那样的字样有任何瓜葛。

总之她为此倾注了全部心血,她记得那些没日没夜笔耕不辍的劳作。她写作这本书完全是处于地下状态,她也不曾对自己的这本书抱任何期待。她只是想要清空血液中那所有的黏稠的污垢。她没有虚构,那都是她从自己毕生的痛苦和绝望中提炼出来的,她的恨,以及,她的爱。

但是,她有爱吗?连她自己都很迷惑。这或许就是身边的那些人,何以不喜欢她讨厌她看不起她进而远离她的缘故吧。是的她没有朋友,她觉得也很好。因为没有朋友没有所爱的人,她才能如此专心致志地经营心中的那一份恨。她深知那恨在她的心中保留得既完整又充满了力量,以至于足以支撑她完成这部洋洋数十万字的小说。所以,她知道她的《半缕轻烟》无论故事还是情感抑或叙述都是饱满的,沉甸甸的,有质地的,甚至发人深省的。

同时,她还通过作品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能量。写作伊始,冥冥之中她就曾坚信,她的小说一定会像一颗重磅炸弹在编辑部炸响,进而在时尚界炸响,在文学界炸响。哪怕,那些评论会将她的作品“誉”之为“恶之花”,接着将她,这个莫明其妙的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作者称之为“邪恶的”的“老处女”一般的“达人”(就如同英国那位相貌平平却唱着完美的意大利歌剧和百老汇歌舞剧的时尚大妈苏珊)。

总之,在如此酣畅淋漓的写作中,她可谓如鱼得水,无所不能。她可能天生就是作家的材料,只是没有被及时发掘出来。于是,她只能是灵光乍现,大器晚成。她知道自己在写作这个行当已游刃有余,甚至所向披靡。于是不单单《半缕轻烟》,她还要写出更多这样的内幕小说,包括她自己的,她亲姐妹之间的,以及,她毕生爱着并恨着的那个男人的。后来她知道这类小说被称为“私小说”,这也是大多数中青年女作家格外擅长的表达。是的,写作本身之于她已毫无问题,她期待的,就是退休后那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了。那时候她就会像上了发条的钟表,或是不需要任何动力的永动机,不停地旋转。而她的那些振聋发聩的私小说也会源源不断地写出来,占据各式文学类图书排行榜的首位……

这本心血之作终于杀青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怎样为《半缕轻烟》找到一个买家。而这对她来说可谓举手之劳,利用《霓裳》的人脉,她很快就为自己找到了一家很知名的出版公司。洽谈中她的条件极为苛刻,要么出版,要么一个字也不给看。但是,谁又敢保证这个刚刚出道的老太婆能赚回码洋呢?于是这样的谈判进行了很多次,而每一次她所坚守的原则都不曾丝毫松动。她初出茅庐,却已年逾半百。哪怕不谙行规,却也老谋深算。她只是说,非常好看,非常非常好看,一些很私密的东西,她保证出版社会获利。于是她继续坚持,要么出版,要么一个字也不能看。结束时又加上一句,我可以找别的出版社。

然后,她开始在同意接受她的条件的出版社中做选择。选择的前提是,书要出得精美大气,装帧典雅。尽管,这是一本下作的书,当然,这是她自嘲,有时候当着那些出版社的编辑,她就是喜欢揶揄一下自己,她知道其实这是自信的表现。她不怕被人辱骂,更不在乎被轻视。她知道自己到底是个了不起的人,哪怕她大半辈子都生活在他人的羞辱和不屑中。

是的,她不那么在乎钱。她无儿无女,了无牵挂,钱对她来说可谓意义甚小。她要的只是尊严,只是名声,只是扬眉吐气,只是,将那些伤害她的人们踩在脚下。

最后的一项谈判焦灼在书名上。出版社坚持认为《半缕轻烟》太文了,不足以将此书推向畅销书市场。而她在这一点上据理力争,毫不妥协,以至于扬言要收回她的小说。她知道等着这本书的确实还有很多出版社,只是,他们也确实还在举棋不定。最后,当然是以她的胜利为结束,终于签订了出版合同。她要求她的书问世后,必须在一周内铺满大街小巷的所有书店和书摊。而她将不接受任何采访,对她的真实姓名也要有切实的法律保护。她对这笔“生意”可谓滴水不漏。

紧接着,这个神秘而冒险的出版流程开始了它的运转。当出版社一审、二审、三审地读完这部小说,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倒吸一口冷气,甚至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处置。他们首先认定,这无疑是一本畅销书,尤其以《霓裳》为背景,暗讽了时尚界的丑陋和内幕。尤其男女之间的争风吃醋,情人之中的横流,就像是当年曾在美国热卖的那本《血橙》。但随之他们便犹豫了,不知道书中所写的那些人物是真实的,还是蓄意编造的?如果让他们招致权的起诉,那出版社就得不偿失了。

于是他们带着惶惑敲开了那幢老房子的门。昏暗房间里那个老女人的形象,让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梵高那幅叫做《阿尔勒人(基努太太)》的画作。那老女人,冷冷的,手托着腮,望着不知道什么地方的地方。而此刻,女作家就像基努太太那样坐着,坐在她的书桌后,手托着腮,等着她的客人们。她也像基努太太一样不苟言笑,甚至冷若冰霜。她显然已经做好了决不妥协的准备,于是当客人推门进来的时候,她也不曾站起来。

来人明说了他们的犹豫。老女人立刻反戈一击。要么履行合同,要么,我起诉你们。她进而威胁他们,我将不接受任何调解。你们当然应该知道,违约是要付出代价的。她义正词严,咄咄逼人,全然不可一世的气派。她不会让来人看出她内心的胆怯,她知道再多几个回合,她可能就要败下阵来。但是恍若有如天助,来人莫名其妙地突然兵败如山倒了。她又一次为自己赢得了胜利。她这时才发现了自己的另一种才能,她不仅可以当作家,还能做律师。

当双方终于缓和下来,便完好如初地维持了原先的合同。她突然站起来问出版人,到底什么是小说的要素?没等出版人回答,她便告诉他,就是假的。她说她当然知道什么是假的,她不会将真假混淆的。她的书里既没有真名真姓,亦不曾真情实录,你们能看出编辑部里的哪个人做了什么风流事吗?没有,是的,没有,你们还怕什么?

不久后依照合同,甚至比合同还早了一个星期,《半缕轻烟》便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店,并很快成为了热门货。出版社为这本书的出版可谓不遗余力,为此而做了极为煽情的广告,诸如把作者描绘成一位既深居简出又才华横溢的神秘女人。并且在宣传造势中暗示,只要你仔细阅读这本书,就能从蛛丝马迹中找到现实中的原形,从而大大调动了读者的窥私欲。于是这本被精心包装的小说刚一上市,就立刻显现出了强劲的销售势头。人们奔着那本书其实并不是奔着作者去的。谁在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到底是谁呢?他们只是对广告中宣称的**和猥亵的感兴趣罢了。

接下来的状态,出版社和作者都始料不及。他们估计到了这本书可能畅销,却没有想到会如此畅销。仅仅一周,《半缕轻烟》就开始再版,以至于街头巷尾,堂前屋后,多少人都在捧读他们企望窥视的那些。进而熟人相见,哪怕不是熟人,也会附庸风雅地谈及《半缕轻烟》。看过者便会引为同类,相互探讨,到底何为半缕轻烟?而不曾读过这本书的,则被视为孤陋寡闻。然后便会听到对方饶有深意的劝告,何不找来看看,很有意思,保证你会放不下的。

于是这本书拯救了这个几乎发不出奖金的著名出版社。而出版社的领导层也开始争抢头功,把这本书的进账写在自己的述职报告中。当然,第一位和作者联络的那位资深编辑如约获得了欧洲十国游的奖励,接下来所有编辑都不约而同地亢奋起来,四处搜寻,恨不能每个人都能捕获一本如《半缕轻烟》般和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畅销书。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