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第13章 在说话中修禅2

  • 作者:索达吉堪布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4 10:35:02
  • 完书字数:8474

可见,我们不仅不能嘲笑别人的生理缺陷,就算是取笑他人像猴子、牦牛、狗、猪等,也有相当大的过失。

十七世大宝法王讲《佛子行》时也说过:

第一世噶玛巴杜松虔巴,因过去在迦叶佛时,取笑一名长得像猴子的比丘,以此恶业,五百世投生为猴子。之后转生为杜松虔巴时,长得也像猴子,并不好看。他还未出家前有一女友,因他长得太丑,就抛弃了他。他因此而生起出离心,并发愿未来要长得好看一点,不然很难度化众生。

恶语虽然只是语言上的业,但却能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并损害我们的方方面面。因此,大家在生活中,无论对于什么人,最好用正知正念来摄持,千万不要说恶语。

萨迦班智达讲过:“凡能伤人的恶劣言语,纵然对怨敌也不要说。否则,就算你让他一时哑口无言、无地自容,但你所骂他的那些话,就如同空谷的回声一样,终会成熟在自己身上。”

此外,凡是指责对方过失,或口出不逊的语言,也都属于恶语。

还有,尽管表面不是恶口骂人,但若通过温和的方式,使对方心不愉快,这种语言也包括在恶语中。www.qixinyuan.com.cn 米妮小说网

藏地有一句俗话是:“欢喜之食无大小,粗恶之语无多少。”意思是,供养他人的食品不管是大是小,只要表达了你的心意,就是好的;粗恶的语言不管说多说少,只要伤了别人的心,就不合理。

所以,只要让别人不高兴的话,我们应该全部断除。《大宝积经》云:“不求他过失,亦不举人罪,离粗语悭吝,是人当解脱。”

若能不指责他人的过失,也不举发别人的罪过,远离恶语和悭吝,这种人就会得到解脱。

6.“说法第一”

发心若不是为了自己,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并不是一种取巧,而是一种游刃有余的智慧。掌握这种智慧,做起事定会事半功倍。

说话掌握一定的技巧,也是利益他人的一种方便。

比如,对医生一直讲天文学,他肯定不想听;或者,对一个不太聪明的人,拼命地讲难懂的逻辑推理,他也听不进去。

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故而,往昔释迦牟尼佛应机说法,广开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均是“应病予药”,治疗相应众生的心理疾病。

佛陀在世时,座下有十大弟子。其中,富楼那尊者是“说法第一”,对不同人说不同的话,是他的长项。

他见到医生的时候,就会说:“医生可以医治身体的病痛,但心里的贪嗔痴大病,你们有办法医治吗?”

医生回答:“我没有办法,您有吗?”

他说:“有!佛陀的教诲如同甘露法水,可洗清众生心垢。戒定慧三学如灵丹妙药,可以医好贪嗔痴的心病。”

见到官吏的时候,他会问:“你们可以惩治犯罪的人,但有办法让人不犯罪吗?”

官吏回答:“虽然有国法,但国法也不能使人不犯罪。”

他进一步引导:“除国法以外,你们和一切人民都应该奉行佛法,这样,这个世界的人就不会犯罪。”

遇到田里工作的农夫,他会说:“你们耕水田、种粮食,只能滋养色身,我教你们耕福田、养慧命的方法好吗?”

农夫问:“耕福田、养慧命是用什么方法?”

他道:“信仰佛教,奉事三宝,对沙门要恭敬,对病人要看护,对慈善要热心,对双亲要孝顺,对乡邻要隐恶扬善,不要乱杀生灵,这都是耕种福田最好的方法。”

诸如此类,他总是在不同众生面前,根据他们的情况,宣讲让人能接受的道理,众人也乐于接受。

所以,发心若不是为了自己,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并不是一种取巧,而是一种游刃有余的智慧。掌握这种智慧,做起事定会事半功倍。

www.youxs.org

“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之振动,人们早早就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论是什么样的人,说话都应该注意分寸。

有些人说话怕得罪人,整天三缄其口,什么都不敢说,这肯定不好。

与人交谈,要因人而异。对于正直、忠心的人,可以推心置腹,有话直说,不必隐讳;而那些试探自己的人,问长问短之后,就添油加醋、断章取义,臆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事,对其就没必要说太多,否则,言多必失,容易成为惹祸的根源。

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常常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其实,有些话,该说时一定要说;不该说时,最好不要说。

有些人整天嘴巴讲个不停,有用的一句也没有,只是爱说是非、挑拨离间。一讲人家的坏话,两眼都开始发光,口才也非常好;而一讲有意义的道理,他就偃旗息鼓,开始打瞌睡了。

麦彭仁波切曾说:“语言若不庄重者,如同乌鸦众人恨。”乌鸦成天哇哇乱叫,人们把这声音视为恶兆,所以都讨厌乌鸦。同样,语言不庄重的人,说起话来东拉西扯、喋喋不休,势必会招来众人厌恶。

《墨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子禽向老师墨子请教:“多说话有好处吗?”

墨子答道:“癞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个不停,叫得口干舌燥,也没有人去听它的。你看那雄鸡,在黎明按时啼叫,天下皆为之振动,人们早早就起来了。所以,多说话有什么好处呢?重要的是,话要说得切合时机。”

www.youxs.org

“经常胡言乱语者,容易被别人了知其心,其嬉戏之语有时被理解为真实,其真实语有时又会被误认为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难以成办,诸弟子应闭口寡言为妙。”

我们说一句话时,先应考虑这话该不该说。毕竟,话一旦出了口,就覆水难收了。

有些人说话不管三七二十一,一股脑把想说的说完,只图一时痛快,结果却是自找麻烦、自食恶果。

所以,莲花生大士离开藏地时,教诫弟子:“经常胡言乱语者,容易被别人了知其心,其嬉戏之语有时被理解为真实,其真实语有时又会被误认为玩笑,容易之事也因此而难以成办,诸弟子应闭口寡言为妙。”

著名的乐索巴格西也说:“我们的口实在是深堕地狱的因。世上若有人肯听我的话,就应当将嘴锁上,把钥匙交与他人,直到迫不得已必须吃饭时才打开,平时都一直紧锁着。如果能这样,那该多好啊!”

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也自称为“默翁”,他在诗里写道:“饱谙世事慵开口,会尽人间只点头。莫道老来无伎俩,更嫌何处不风流。”字里行间,不经意流露出禅师早已谙熟世事,既不在乎他人的赞毁,也懒于谈论他人的长短,真正进入了风流、自在、逍遥之境界。

世人常说“沉默是金”,确实也不无道理。所以,我们平时应当常观己过,时刻保持沉默。嘴巴用于有意义的事情上,不要动辄就给自他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www.youxs.org“闲事”必须管

在过失方面,与自己无关的闲事,就不要管;但在利他方面,即使与己无关,还是应该去关心。

有些人在吵架时,常会说别人:“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意思是,跟你无关的事,就不要多管,以免惹祸上身。

古人也讲过:“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你在什么位置上,做好本分的事即可,不要越俎代庖,去管你不该管的事情。

话虽如此,但“不要管闲事”也不能理解得太片面。

有些人觉得,不管是什么事,只要和自己无关,就不必瞎操心,应当视若无睹、充耳不闻。其实这是不对的。

1964年,美国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杀人案:当时38人目睹了一女子被陌生人刺杀,但在持续半小时、来回三次的刺杀过程中,竟无一人救助或报警。这种见死不救的行为,正是“不要管闲事”

的真实写照。既然人人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理念,又怎么会去见义勇为呢?

我还看过一则新闻:一个中年妇女同一个男子经过江边时,听见有人落水喊“救命”。男子准备去救人,那个妇女阻止道:“少管闲事,我们走路要紧,过一会儿他会自己浮起来。”结果,淹死的正是她的亲生女儿。

如今世态炎凉,很多人都只顾自己,不愿多管闲事,就怕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常看到有新闻报道:某某小孩不慎坠楼,刚开始没有死,但附近的路人从他身边经过时,一个个视而不见,谁都不把他送医院,最后一个小生命就这样断送了;某某老人在街上犯了心脏病,辗转痛苦了很长时间,若有好心人送他去医院,肯定有存活的机会,可是,在“不要管闲事”的想法下,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

所以,假如片面地理解“不要管闲事”,只会让人心变得越来越冷漠。孟子曾说:“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天下的兴衰、众生的痛苦,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并不是看似与己无关,就不必去管了。

总而言之,在过失方面,与自己无关的闲事,就不要管;但在利他方面,即使与己无关,还是应该去关心。

莲花生大士心咒咒轮

莲花生大士为藏密开山祖师,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化身。至诚持诵、供奉、佩带此咒轮,可清净疾疫、魔障,一切鬼魔、非人不能损害,获得一切殊胜功德。

真正的随缘,并非什么都不做,一味地等着老天安排,而是要全心全力地付出,对结果如何却不太在意。所以,随缘是一种洞彻万法的智慧,而不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心态。

10.“若说悦耳语

成善无罪业”

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语言是非常关键的,要想交流达到最好的效果,彼此之间应该多说让人欢喜的话。

佛经云:“故当说柔语,莫言不悦语。若说悦耳语,成善无罪业。”若说柔和的语言,不但不造罪,功德还会增上。反之,假如以刺耳的语言伤害他人,他人心灵上的伤痕,会很长时间都没办法愈合。

所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当我们与人沟通时,说话要柔和委婉,不能用粗暴的语言。

有些人认为,粗语比较有力量,能成办一些事情。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法国作家拉封丹讲过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武,看谁能把一个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风首先施展威力,猛厉地刮起来,那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紧了。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那人渐渐觉得浑身暖和,继而解开扣子,脱掉了大衣。

美语好比南风,粗语就像北风。愚者认为做事情时,必须用粗暴的语言才能成功;而智者以婉转的语言,就能把事情处理得非常圆满。

当然,与别人交谈时,除了说一些柔和的话语,还应该把意思表达清楚。《入行论》也说:“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不然的话,有些人滔滔不绝讲了半天,别人也不知道他在赞还是在毁,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误会。

总之,我们说话不但要顾及别人的感受,还要主题明确。掌握了这样的交谈技巧,与人打交道就会轻松多了。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