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霸明

第96章 平台召见

  • 作者:男人与海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7-03 21:59:47
  • 完书字数:8050

七月十四日,北京城中的气温骤升,炎热的阳光炙烤着灰蒙蒙的土地,就如同蒸笼一般让人喘不过气来。

早上,袁崇焕和王一凡就已换好了朝服,等在宫外候着崇祯帝接见。

虽然酷暑难耐,但袁崇焕还是按照规制换上了正一品官员的斗牛服,手里拿着只象牙笏,微微躬身站着。

这套服饰袖子宽松,衣襟很大,前襟的腰际处别着一条粗粗的玉带,穿上去很不透气。

一旁的王一凡也换上了三品武将的蟒袍,腰间缠着一条金花腰带,精神抖擞地站着。

旁边的官员喊了上朝的号令后,百官低着头,亦步亦趋地走进了左安门的平台,在殿前山呼万岁后,恭恭敬敬地拜倒在地。

正对面龙椅上的朱由检大方地摆了摆手,让百官平身说话,袁崇焕见到这个年纪轻轻的崇祯帝颇有帝王之相,心里的忧虑也稍稍平息了一些。

朱由检也对这个传说中的抗虏英雄多看了几眼,对他的一身儒帅风范颇为满意,便站起身说:“东虏和蒙鞑在关外跳梁作乱,算来已经有十年了。国土沦陷,万民涂炭,袁卿不远万里赴召来京,着实是忠勇可嘉。还望先生将所有的平辽方略如是奏来,以解朕心中所虑。”

袁崇焕双手将象牙笏捧在胸前,奏道:“所有的平辽方略,臣都已经写在奏疏之中,还请圣上御览。”

一旁的小太监忙将他之前呈上的奏章递到了案台上,朱由检认真地拿起奏疏,仔细看了起来。

“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人,此平辽第一方略。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此平辽方略之二。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平辽第三方略,以上三法相辅相成,必能克服故土,拯救关外万民于水火之中。”

朱由检微微皱了皱眉,心里对这个有些务虚的奏章并不满意,他随手将奏折放到一边,大声问道:“方略之事,袁卿自管放手去实施即可。朕关心的,是辽东多久可平,卿能否给个确切的时间?”

袁崇焕心里一阵踌躇,料想不到这个年轻的皇帝居然如此心急,竟要自己当场就给出平辽的期限,虽然自他和女真鞑子打交道起,袁崇焕就一直是战无不胜,但他知女真鞑子在辽东的实力已非同小可,仓促给出平辽的期限,无疑是在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一个无形的绳套。

朱由检也察觉出他神色中的犹豫来,他心中暗暗冷笑一声,觉得这个被众臣传得无所不能的袁崇焕,也不过如此。

想到这里,他微有不快地说:“既然袁卿心中并无定计,那平辽之事就慢慢从长计议吧。”

一旁的王一凡听到此话后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却不料袁崇焕却接过话来奏道:“微臣累守皇恩,岂敢不尽心尽力?臣估计,若皇上予臣专事专办之权,臣预计五年之内便可驱逐东虏,克复全辽。”

此言一出,不光是王一凡惊得目瞪口呆,就连一众朝臣也都吃惊不已。

但很快,不少人便低下了头,暗暗在心中腹诽着这个敢于“放炮”的广东人袁崇焕,都认为他刚才的话只不过是硬撑吹牛罢了。

龙椅上的朱由检却高兴地站了起来,颤声问道:“袁卿此言可是当真?”

“千真万确!皇上如此厚爱微臣,臣当以死报之!”袁崇焕慷慨激昂地答道。

这个“死”字,让一旁的王一凡心里很不舒服,他转过头,频频用眼神暗示袁崇焕,可他却平静地望着前方,目不斜视。

朱由检慢慢地走下来,缓步行到袁崇焕的面前,朗声道:“若是卿在五年之内复辽,朕将不吝封侯之赏。卿当努力以解天下倒悬之苦!子孙后代必享卿立下的不世之功。”

袁崇焕心中感激莫名,拜倒在地谢恩不止,朱由检亲手将他扶了起来,让他回到朝臣的队列中,满心欢喜地暂退到宫闱后稍事休息。

诸位朝臣恭送朱由检回去休息,纷纷舒展筋骨,互相叙话起来。

王一凡急匆匆走到袁崇焕面前,小声问道:“父亲,你刚才所说的五年平辽,可有确实的把握?”

袁崇焕微微摇了摇头:“为父并无十足的把握。但见皇上因为辽东之事忧心忡忡,咱们为人臣者当努力分担圣上心中之苦,所以我才说出五年平辽的话,想要宽慰皇上。”

王一凡气得直跺脚,努力忍着心头的火小声提醒道:“父亲,我知道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当今圣上和天启帝不同,他可是对朝臣说的每一个字都牢记在心,你怎么能轻易给他下承诺呢?到了五年之后,若是你没有平定辽东,那怎么办?这可是欺君之罪,要抄家灭族的!”

袁崇焕听了王一凡的话,也不禁为自己刚才的冲动奏报而懊悔不已,但他心中却存在侥幸,认为现在宁锦一带形势大好,若上下齐心、官民一气,五年平辽这个目标或许还是可以实现的。

正当他爽然若失之际,已经休息好了的朱由检又慢慢地走了回来,稳稳当当坐在龙椅之上。

诸臣赶紧回到了自己方才站立的位子上,袁崇焕忙举着象牙笏奏道:“微臣还想就方才的平辽之事启奏圣上。”

朱由检和颜悦色地答道:“袁卿但讲无妨。”

袁崇焕奏道:“东虏自敌酋努尔哈赤起,就已处心积虑地准备了四十年,期间更在萨尔浒之战击溃我辽东十余万精锐,气势正盛,虽则我之前在宁锦屡败东虏,但若要克复全辽,还得一步步缓步进行。”

朱由检听袁崇焕此时说的话,和之前的慷慨陈词截然相反,心中有些不快:“袁卿方才说五年平辽,朕满心欢喜,怎么一转眼的功夫,卿的话语就来了个大逆转?”

袁崇焕听得朱由检的语气中颇有不满,忙接着奏道:“皇上关注边疆事务,日夜忧心,臣怎敢推脱说难?只是臣为万全计,在这五年之中,平辽的诸项准备必须充分,首先就是钱粮问题。圣上明鉴,辽饷在近年来一直供应不力,之前还因此闹过兵变,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朱由检立刻对一旁站立的户部侍郎王家桢道:“关宁粮饷务必要供应充足,绝不可令关宁军缺吃少用,若经办人员有半分懈怠,朕当以通敌叛国之罪严惩不贷!”

王家桢心里暗暗叫苦,之前的旱灾已经闹得户部人人焦头烂额,现在的辽饷更是让他倍感压力,但在这个雷厉风行的狠辣少年天子面前,他也不敢当面回绝,只得唯唯诺诺地先自应了下来。

袁崇焕又道:“东虏自攻取沈阳、辽阳之后,听说敌酋四王子皇太极极力学习咱们大明,精心准备了各项攻城器械、火器兵刃、马匹甲胄。为让关宁军有充足的实力和东虏交锋,一应的器械辎重,臣以为也务须准备齐全。”

朱由检点了点头,对另一边的工部尚书张维枢下令道:“今后送往关宁的各项器械、辎重和甲胄兵器,必须铸明监造司官和工匠的姓名,如有脆薄不堪使用的,需要追究相关人等的罪责,一律严惩不贷!”

王一凡也忙插话道:“臣也补充一句,还望皇上能将之前被魏阉革职的礼部右侍郎徐光启,让他重回京中,为关宁军筹备各种火器。”

朱由检显然对徐光启这个名字很陌生,他沉声问道:“这个徐光启是什么人?”

王一凡立刻回奏道:“启禀圣上,这个徐光启本是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一向与海外颇多联系,对于各种火器的督造、农耕和军事有独到的见解。这本《徐氏庖言》是他的亲笔所著,臣一直苦心修习,受益匪浅!”

说着,他就将袖筒中的《徐氏庖言》取出放在胸前,一旁的小太监从他手中取了书,恭恭敬敬地递给了朱由检。

朱由检一脸疑惑地接过这本书,仔细地翻看起来,紧皱的双眉终于舒缓开来,阵阵喜色霎时间就涌上了他的脸庞。

“好书,好书!”他笑着喊道:“这个徐光启看起来真是个人才,之前朕怎么没听说过这个人呢?好,王一凡你举荐有功,朕要立刻召他入京。”

“谢皇上!”王一凡弓身拜了拜,就面色自若地走回到队列里。

袁崇焕清了清嗓子,继续奏报道:“五年平辽,还必须吏部和兵部与臣携手合作,授臣以任免之权。”

朱由检听他说了许多要求,心中已自不快,但为了“五年平辽”这个诱人的目标,他还是对一旁的吏部尚书王永光和兵部尚书王在晋吩咐了一下,一切按袁崇焕的要求行事。

见自己的要求都被朱由检接纳了,袁崇焕一颗悬着的心也慢慢放了下来,他铿锵有力地奏道:“以臣的努力和诸部官员的配合,臣想五年平辽的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但臣离开京城之后,远在关外,难免会出现先斩后奏的事情。到时候只怕臣不在圣上身边,那些嫉贤妒能

的人就会在朝堂中散步谣言,以混淆视听,扰乱臣的方略,更令圣上对臣起疑……”

一旁的王一凡听了这句话后,差点没当场气晕过去。

袁崇焕虽然顾虑详细,但却没想过朝堂之中的为官之道,在于给同僚和上司制造方便,像他这样公然将殿上的官僚当成自己假想敌的做法,实际上已是给自己在朝廷中四处树敌,只怕将来若一帆风顺的话,那些官员摄于崇祯帝的威严不敢多语,而要是袁崇焕稍有疏失,这些恨他入骨的官僚就会群起而攻之。

但此刻袁崇焕既然说了这些话,王一凡也不好当面出声辩驳提醒,只得忧心忡忡地站在一旁,暗自想着解决的对策。

龙椅上的朱由检却听得很认真,他慢慢站起来说:“朕见袁卿所提出来的平辽方略井井有条,所虑之事无不细致入微,朕心中有数,现特赐你专处辽事的大权,并授予尚方宝剑,同时将满桂、毛文龙手中的尚方剑撤回,以使卿在辽东可以便宜行事。”

袁崇焕见朱由检对自己的要求一一允诺,显然是对自己非常信任,感怀之下,他拜倒在地:“圣上如此良苦用心,臣自当尽心竭力,替皇上将辽东之事妥善处理,万死不辞!”

朱由检又勉励了几句,更赐予袁崇焕蟒袍、玉带和银币,袁崇焕只收下了银币,对于蟒袍玉带的赏赐,以寸功未立而推辞不受。

朱由检兴致勃勃地处理完一切事宜后,便吩咐在光禄寺赐赐酒馔以为袁崇焕辞行。

类似的赐宴,袁崇焕倒并不是第一次享用,但他还是被朱由检的这顿酒馔而吃惊不已。

原本在天启帝时,酒馔上的菜肴至少有数十种之多,上面的各种山珍海味和珍馐美食让人眼花缭乱,而朱由检此次的赐宴,菜肴才不过十来样,更让人惊叹的,是这些菜居然全是素菜。

一问之下,袁崇焕才得知因为之前各处的旱灾,朱由检已下令“撤乐减膳”,以身作则节俭出银子赈济灾区,虽然皇后和众妃子极力相劝,他却还是毅然吃起了素。

袁崇焕心里肃然起敬,更加深了他此去辽东整理时局的决心。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