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我盗墓被直播了

第203章 狸猫换太子

  • 作者:历史军事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12-07 21:27:29
  • 完书字数:5748

巩义,北宋皇陵按照自然环境和北宋皇帝的埋葬顺序,宋陵分为西村陵区、蔡庄陵区、孝交陵区、八陵陵区。

西村陵区在巩义西南部,在西村镇常封村以西,又称“龙洼”,有宣祖赵弘殷的永安陵,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宋太宗赵光义的永熙陵,祔葬九座后妃陵,陪葬子孙墓141人。

蔡庄陵区位于芝田镇蔡庄北岭上,紧邻310国道,宋时称“卧龙岗”,有宋真宗赵恒的永定陵,祔葬三个皇后,陪葬大臣墓有:高怀德、蔡齐、寇准、包拯。

孝义陵区即巩义市区内,有宋仁宗赵祯的永昭陵、宋英宗赵曙的永厚陵,祔葬两个皇后和五个公主陵,陪葬大臣墓有:赵普、杨延昭、狄青等。

八陵陵区在芝田镇八陵村南,建有宋神宗赵顼的永裕陵、宋哲宗赵煦的永泰陵,祔葬八个皇后陵和四个公主陵。前后经营达160余年之久。北宋的诸帝、后陵中,8座皇帝陵保存完好,皇后陵主要分布在西村、蔡庄、孝义、八陵4个陵区,占地30余平方千米。

宋陵的诸帝陵园建制统一,平面布局相同,皆坐北朝南,分别由上宫、宫城、地宫、下宫4部分组成,围绕陵园建筑有寺院、庙宇和行宫等。

北宋历朝历代的皇陵建制也是有所区别的。

赵匡胤之父赵弘殷之陵为永安陵。

今陵墓底长为南北23米,东西29米,高约8米,形如金字塔。陵之南约120米,有八件石刻:两个石人,一个石羊,一个石虎,两个石马,一个石麒麟和一个石望柱。

永昌陵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

东距永安陵约2公里,太平兴国二年(977)葬于此。今陵墓底南北长约62米,东西长约60米,高约21米,地面上有镇门石狮七个,石人七个,石羊四个,石虎四个,石马四个,石麒麟两个,石凤凰两个,石象两个,石望柱两个。

太宗赵光义之陵永熙陵。

南北长约60米,东西长约62米,高约29米。

陵墓周围存有十六个土丘,为当时的建筑遗址,陵前八个,陵后四个,左右各两个。永熙陵的石刻保存得最完整。陵墓四周各有镇门石狮一对,陵前有石刻五十件,东西向排列。西边依次是十个石人,两个石羊,两个石虎,一个石人,一个石马,两个石人,一个石马,一个石人,一个石麒麟,一个石凤凰,一个石人,一个石象,一个石望柱,共二十五件;东边对称于西边,但少一个石人,只二十四件,加上墓前一个石拜台,共五十件。

真宗赵恒之陵叫永定陵。

陵墓底边50米x57米,高约21米。周围有土丘十六个,亦为建筑遗址。陵墓围墙共四门,各设石狮一对。陵前石刻四十八件,也皆为石人、石羊、石虎、石麒麟之属,墓前也设拜台。

仁宗赵祯之陵为永昭陵。

现陵墓底边也是50x57米,高约22米,陵墓四门石狮及建筑物遗址土丘与永定陵相同,墓前石刻石人、石羊、石虎、石马、石象等,东西对称。

英宗赵曙之陵为永厚陵。

东距仁宗永昭陵约500米。今陵墓底边50米x58米,高约20米。石刻造像与前面几座相类似。

神宗赵顼之永裕陵。

今陵墓底边57米x60米,高约17米。石刻造像亦与上面诸陵的相近。

哲宗赵煦之陵为永泰陵。

今陵墓底边50米x55米,高约21米,其余情况与上面的也大致相近。

在这块陵墓区中还有其他陵墓,如北宋皇后、皇太子、公主及其他皇亲国戚(如民间传说中很有名的“八贤王”等)多葬在这里。皇陵群制,后来明清两代也承之,

其中,

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寝陵。

陵区以芝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

宋仁宗初名受益,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子,即民俗演义《狸猫换太子》中的太子。

宋仁宗生于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2年即帝位,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3岁。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期间,国泰民安,文臣武吏荟萃,科学文化发达,达到宋王朝鼎盛时期。据有关史料记载,嘉祐八年(1063年)10月,葬仁宗赵祯于永昭陵(今巩义市区),修陵调集士兵46700人,工期7个月,耗银50万两,钱150万贯,绸绢250万匹。规模庞大,建筑雄伟。

虽历经千年风雨,饱受战乱抢掠,但仍不失皇家陵园的恢宏气势。整个陵园遵从封建的风水地形堪舆学说,依地势而就,傍山依水,东南穹窿,西北低垂,由“皇帝陵“、“皇后陵“和“下宫“组成,神道两侧的石刻群形态逼真,雄浑高大,栩栩如生,其中“瑞禽“和“甪端“更是雕刻史上的杰作,堪称世界绝品。

“所以,狸猫换太子”是真的?”

有吃瓜群众已经闻到了瓜的气息。

“假的”

系统直接支配着曹七七说道:

“《狸猫换太子》最早出自元杂剧《金水桥陈琳抱妆盒》,后来被写进明代小说《包公案》卷七的《桑林镇》、清代小说《三侠五义》等。”

但是,

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

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刘后所生,而是宫人李氏所生。

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抚养并成为皇后,赵祯年幼继位刘德妃就成皇太后并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后来仁宗生母李氏憋屈病重时才被刘太后晋升妃位,李太后病故,刘太后怕仁宗将来知道真相对自己不利、以皇后之礼给予下葬。

第二年刘太后逝世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宋仁宗极为愤怒,多年来对刘太后的恐惧全部都变成了对刘太后的怨恨。原来正是因为刘娥并非自己生母,才会对自己那么冷淡,才会经常刁难自己。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围刘太后寝宫,包围刘娥娘家。然后派心腹前往李宸妃停灵的奉先寺,来到奉先寺之后,宋仁宗不顾大臣的反对,开棺验尸。

当时,刘太后虽然去世,可是朝中大臣多是刘太后故旧,杨淑妃虽然也是后宫长辈,可是在朝中却势单力薄。故此,开棺却意外发现,棺材中的李宸妃面貌如生没有中毒的迹象。宋仁宗撤去兵马下诏嘉奖刘太后的亲眷,燕王受到了惩罚,宋仁宗自己也亲自到刘太后灵前谢罪,焚香哭泣,说:“从今之后,在也没人会冤屈大娘娘了。”可是,对揭开此事的养母杨淑妃,宋仁宗却没有任何怪罪。

从此之后,宋仁宗尊奉杨淑妃为章惠太后,对这位养母事事依从,极为孝顺。李宸妃之死真相被永久掩埋。

民间对这位仁宗生母一生悲剧各种怜悯,根据这段往事编出各种故事演义。

至于,包拯。

历史上“仁宗认母”这一事件整个过程,也与包拯毫无关系。

这件事发生在仁宗亲政之前,也就是乾兴元年(公元1033年)以前,而此时包拯还是一个布衣百姓。直到天圣年,29岁的包拯才考中进士,本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由于包拯为孝敬年事已高的双亲,请求回到家乡附近任职,于是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由于还不在父母身边,包拯又辞职回家,孝养双亲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才在亲友劝告下,离家去天长县(今属安徽)任职,而这时他已经40岁,步入中年了。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没有去过京城,哪能帮助仁宗寻找生母呢!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