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我盗墓被直播了

第一百一十八章 大明丧葬

  • 作者:历史军事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9-29 13:35:19
  • 完书字数:7378

“乾隆盗木此事流传甚广,甚至可谓是乾隆一生的污点,但其真实性有待考证”

曹七七到:

“乾隆年间曾经对明十三陵进行大规模修葺,鉴于明十三陵大多使用金丝楠木等帝王木,而此类木材在清代已经十分稀缺,因而采取了‘拆小改大’,拆大改小主要针对朱棣的长陵。现如今修缮过后的痕迹还可以寻到”

“在修缮过程中物资有所剩余,据记载:大小楠木238件,木墩头584件,改砍糟楠木224件,小件楠木截头折方25700余尺,花斑石500余块,旧砖130万块等。至于这些物资的下落目前没有任何详细史料记载”

“但作为一代帝王,天下都是他的,大可不必如此,有损名声”

曹七七到:

“此事的真实性还需要大家今后去努力学习相关史料以求验证”

“大家今后看到类似的事情要全方位辩证的去看待,千万不要道听途说以偏概全,毕竟当下新闻天天都有各种翻转”

曹七七谆谆教诲。

众人:..........

为毛有一种老母亲的既视感?

“总的来说,清朝时,相对唐宋等历代帝王陵寝的管理,明十三陵是按照最优厚的古帝王陵寝进行管理的。”

第一、清朝时为加强明十三陵管理,设置司香内使、陵户及明裔一等侯

司香内使,即守陵太监。

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七月,长陵而下每陵设有四人。同年十一月始,命除定陵不设外,每陵改设为二人。

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根据清世祖谕旨,设定陵太监,员额同其他十二陵。

顺治十七年(1660年)因停定陵祭祀,故太监亦裁撤。

康熙年间,定陵以外十二陵计设太监22名。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全部裁汰。

“可以看出,爱新觉罗的子子孙孙都有自己的想法,或多或少是有点叛逆”

陵户,简称当地保安

负责看守陵园建筑及近陵树木。始设于顺治元年八月每陵设24名,给田22顷。

明裔一等候,

始设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但选明朝皇室后裔,封以官职,使之世奉明祀的主张,则创议于康熙年间。

第二、营建明思陵,礼葬崇祯帝后

崇祯皇帝·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朝首都北京被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崇祯帝在绝望中于紫禁城后景山自缢身亡。

明思陵约建于1642年,本是思宗宠妃田贵妃之妃园寝。

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命人将明思宗及皇后周氏合葬于田贵妃之墓,为拢络人心并改名思陵,使思陵成为明十三陵中唯一一座帝后与妃嫔合葬之陵,而相较于明朝诸陵,思陵的规模也较小。清军入关后,以礼改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并营建地面建筑。

“顺治帝:你看,隔壁老李管杀不管埋,一点也不厚道”

三、废陵禁,护陵园

进入清朝以后,明朝时所制定的有关陵寝龙脉的各项禁令以及陵寝兆域内不准随便出入的制度等一概被废除。以后,明朝时所制定的有关陵寝龙脉的各项禁域内不准随便出入等制度一概被废除。陵区内的果园、陵监因此而衍成为自然村落,陵区外的农户也不断迁居陵区之内,形成新的村落。

清朝时,十三陵的管理制度放宽了,但陵区内的陵坟建筑及近陵树木仍在保护之列。当时不仅有陵户、守陵太监、明裔一等侯具体负责保护。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朝,皇帝还亲降谕旨责令地方官员勤加稽查,申伤守陵人员敬谨防护。顺治十六年(1659年)十一月十七日颁发的保护明十三陵的谕旨又由朝廷镌刻在长陵宫内的龙蚨碑上。

对破坏明陵的案件,清王朝也依律严加惩处,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如,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本县农民王科等七人盗发郑贵妃墓,事发后,官府将他们斩首弃市。

光绪七年(1881年)陵区内的土地除历年准许耕种的部分外,私垦情况又渐严重,有的甚至垦至大红门正道及长陵碑亭石柱根处。延恩侯诚端自光绪二年〈1876年〉始私招陵户垦种妃坟墙内土地多处,东井一处竟已种至冢前,为此,户部于光绪八年(1882年)议定:“将妃冢围墙内私行招垦之地立即封禁。其各陵酌中定界,概以宝城宫墙外三丈为度,饬州明立界石。……凡墙外三丈以内垦种之地,无论系延恩侯诚端招垦或系民间旧有,一律封禁。……妃冢亦于围墙外三丈为限,庶禁令归于一律,腾地不至过多。间有侵占明堂正路及大红门正道,并总碑楼石柱根者,并即封禁。……至封禁界内原契照之民地,另觅他地拨补。其延恩侯诚端私租,及民间侵占明堂正路之地,应不准拨补。”

此议经大学士李鸿章及直隶总督张树声等核定,认为“……明代原设保护陵基之群墙,相距宝城、宫墙不过一丈五六尺,现改定三丈,较原数增至一倍,足资保护,自应照此定案,饬州明立界石,永远封禁”。他们还提议,“责成霸昌道督同该州,随时认真察查防护,不准稍有越垦,以副国家隆礼胜朝至意。其界外无碍之地,照旧听民承种,庶免失所”。

此奏呈上后,光绪皇帝谕令:“著直隶总督、顺天府尹责成霸昌道督饬昌平州知州,按照户部此次议定界限章程办理。界限以内垦种之地,一律腾出封禁,以资保护。如再有越垦情事,即将该知州严行参处。”

至清廷覆灭,清朝时十三陵没有受到太大的人为破坏。

“我有个疑问”

一个水友说到:

“为啥崇祯上吊那会,太监大喊大行皇帝呢?”

曹七七想了想说到:

“大行皇帝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大行皇帝是中国封建帝制时代,在皇帝去世直至谥号、庙号确立之前,对刚去世的皇帝的敬称。

“大行”就是永远离去的意思。

大行皇帝的谥号、庙号一旦确立,就改以谥号或庙号作为正式称号,不能再称“大行皇帝”。

“原来如此”

“懂了懂了”

“话说,小萝莉,大明的皇帝丧葬是怎样的呢?”

“和大清朝类似”

曹七七到:

“帝后死后归葬山陵,古称“大行帝后丧礼”。”

明朝皇帝丧礼的制定,首先要根据其遗诏,由礼部会同内阁或翰林院官集议,向嗣皇帝进“大行皇帝丧礼仪注”,嗣皇帝审定后依礼施行。皇后的丧礼略有简化,仅由礼部议定,皇帝或嗣皇帝同意后即可施行。

明代列朝的丧礼大同小异,一般分如下几个仪程:

小殓:为已故帝(或后)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停尸之所,皇帝在乾清宫(皇帝生前的住所),皇后在坤宁宫(皇后生前的住处),这叫“寿终正寝”。

“卧槽?寿终正寝原来是这意思?”

“之后便是大殓”

大殓:即将死者装入棺内。棺前设“几筵”(摆有酒馔等祭奠物的供案)、安神帛(一种丝织物)、立铭旌(状如旗幡,上书“大行皇帝梓宫”或“大行皇后某氏梓宫”字样)。明代皇宫西南部有仁智殿(俗名“白虎殿”,位于武英殿之后),曾氏停放皇后棺椁的地方。

大殓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小殓的第二天。这一天,嗣皇帝及已故帝王的妃、嫔等宫眷要身着素服前往致奠。在京的文武员及文武三品以上命妇,要连续几天(三天或三天以上),早晨或早晚两次,身着丧衣(成服之前,文武官员服素服,冠乌纱、腰系黑色犀角带,成服后服“斩缞服”,即一种粗布做成而不缉边的孝服),由西华门入宫到思善门(仁智殿院落的门)外哭临。

闻丧:时间一般在大殓或小殓之前,从这一天开始,京城内的寺观各要击钟三万杵,代死的帝后“造福冥中”。京城内禁屠宰13至19日不等。分封在外地的亲王、郡王、王妃、郡王妃、郡主及文武官均于本地面向宫阙哭临致丧。

上尊谥:大殓之后,如果死去的是皇帝,嗣皇帝就可以在群臣的劝进之下择日登极了。新皇帝即位后,除了颁布即位诏书,即应着手为已故帝、后上尊谥。由于故帝、后生前为一国之主,地位之高无上,故上谥时必须打出“天赐”的旗号,即由上天赐给,这叫“秋天而谥”。

上尊谥的礼仪也极为繁复,先要由文武群臣集议,草拟“上尊议文”,嗣皇帝亲御宣治门审定后,由翰林院官写出正式的谥册文。然后,由嗣皇帝亲行祭礼将册宝安放于几筵殿。

梓宫发引:民间俗称“出殡”即将帝、后的棺椁由皇宫安葬到陵园之内。

古代帝王葬期,有“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之说。而明代帝后葬期均未行此说,仅皇后有梓宫发引“例不出百日”的记载,皇帝只择吉而葬,或长或短没有定制。如太祖朱元璋死后七天即葬孝陵,而光宗死后竟停礼拜仪式,古称“虞礼”。

虞礼共有九次,一至七次在路途上举行,八虞在京城之外举行,都由护丧官员主持行礼。九虞礼在皇宫的“几筵殿”举行,嗣皇帝衰服躬亲行礼。九虞礼行过后,神主附享太庙。

至此,丧礼才告结束。

ps:感谢:粪花涂墙(Penta-Kill)、书友2020***1701(First-Blood)、fairy-of-swo(Quadra-Kill),投的票票,感谢大家的支持,马上十一假期了,出去玩一定要注意安全,切记戴口罩,安全第一。

裙:胖胖菌团(981320253),不打広告不卖货,纯属组团娱乐,不喜勿喷,喷也没关系,我不听不听,王扒念经。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