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我盗墓被直播了

第一百零六章 笏板本纪

  • 作者:历史军事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9-29 13:35:16
  • 完书字数:7038

绕着武将石像转了一圈后,曹七七抬手拍了拍石像生的铠甲,仰头说到:

“这种手持兵器的武将通常称为‘执金吾’”

“执金吾??”

直播间谁不明所以。

曹七七赶忙换了一种措辞:

“执金吾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看过狄仁杰的同学们应该对金吾卫并不陌生,狄大人或者武后动不动就喊金吾卫何在”

“金吾卫是唐十六卫的两卫,分为左右金吾卫”

龙朔二年,采用汉执金吾旧名,改称左右金吾卫,掌宫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实则为禁军。

龙朔是什么时候呢?

小伙伴又迷了。

曹七七捏了捏眉心:

“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近3年”

随之,曹七七继续说到:

“对于“金吾”,《汉书》有云:

应劭曰:吾者,御也,掌执金革以御非常。

如应劭的解释,执是持、拿、捧的意思,一般所拿的都是某种职权或使命的象征。

金不是金,是铜。古代都是以黄铜为贵的。

“吾”通假字,应为“御”或“圄”

吾,《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注、《广韵·模韵》都说:吾,御也。

孙诒让《墨子闲诂》解释说:吾当为圄之省。其实无所谓“省“,《说文》明确指出:圄,守之也。从口。此圄即守御、防御之御,也就是吾。

因而可以看出,执金吾,古代保卫京城,执掌禁军的菅员,通常代指武将。

执金吾是由公元前104年由中尉更名而来。

《www.youxs.org》:「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有两丞、侯、司马、千人。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其所属兵卒也称为北军。地位较高。

光武帝在民间时,曾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原因就在此。

西汉时执金吾(中尉)秩为中二千石,而且权力很大。

执金吾,位同九卿,为守卫京师尤其是皇城的北军的最高统帅。更为通俗的讲,基本上类似于近现代的钟秧卫戍部隊司苓。

“我屮艸芔茻?”

“官职这么高?”

众人大惊。

“不然你以为呢?普通小兵能雕刻在这里保卫皇陵?”

许久不见的老顽童忽然冒泡:

“但是老夫关注的重点不是这个,老夫在乎的是阴丽华”

“卧槽,草率了,大爷终究是你大爷,圈起来这是重点要考”

曹七七:.....

这个为老不尊的家伙,还有这群人也是够了。

“路过的萌新表示,阴丽华是谁呢?”

“这个老夫知道”

老顽童自告奋勇:

“阴丽华,今河南新野人。光武帝刘秀元配,东汉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后裔,汉明帝刘庄的生母。”

史称阴丽华以美貌著称,刘秀尚未发迹时,就十分仰慕她的美貌,曾感叹道:“娶妻当得阴丽华。”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亦于家乡起兵。昆阳之战后,刘秀于宛城迎娶阴丽华为妻。东汉建立后,阴丽华受封贵人。

建武十七年(41年),皇后郭圣通被废,刘秀封阴丽华为皇后。汉明帝即位后,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共在位二十四年。

永平七年(64年)正月,阴丽华崩逝,年六十。同年二月,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

据《后汉书》记载:阴丽华生性仁爱孝顺,怜悯慈爱。性格恭谨俭约,“少嗜玩,不喜笑谑”有贤后之名。

东汉这个朝代十分有意思。

老顽童戏谑地说到:

“东汉一朝,女主之盛,在中国封建王朝史上,极为罕见:“外立者四帝,临朝者六后”。

二十四史中,对后妃的记载都是“后妃列传”,唯有东汉一朝,是“皇后本纪”。

“有什么区别吗?”

萌新表示不懂

“区别大了”

老顽童深恶痛绝道:

“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

“表:用各个时间点的方式简单记录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的始末。”

“志:是纪传体史书的一种体裁,名始于《汉书》,《汉书》中的志主要记述汉代的典章、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

“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类似于专门学科;记述值度发展,涉及礼乐值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王侯的历史(包括某人宗族、亲宗、祖宗十八代等)。”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相貌、行为、重要事迹、配偶、子女等),少数列传则记载的国内外少数民族君主统治的历史。”

“原来是这样”

“学到了学到了,感谢大佬”

“来人,给大佬一张吐鲁番挂票带走”

老顽童:........老夫有一万句妈卖批不值当讲不当讲。

曹七七笑而不语,这群沙雕还真是欢乐多。

转身漫步来到文臣石雕近前。

这尊文臣头戴梁冠帽,目光平视,身披长袍大袖罗裳,袖口垂落脚边,腰束玉带,手持笏板举于胸前,脚踏深履,鞋子大半没于裙袍之下。即使有衣袖遮挡,但袍服上图案清晰可见。

“为什么这个人要拿一块木板呢?影视剧中好像上朝的时候大臣都有,每人举一块”

人们对文臣手中的笏板好奇不已。

“这是笏板”

曹七七说到: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朝笏在秦汉之前就已出现,当时要以玉作为制作材料,称之为“圭”。是中国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工具。”

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毕竟有的大臣六七十还在996也是蛮辛苦的,这个年纪记忆力减退容易健忘,万一见到皇帝做日报汇报的时候忘了,那多尴尬。”

曹七七打趣到:

笏板,读(hu bǎn),此物件虽然不大,但却很贵重,这是由它的质地决定的。笏分别用玉、像芽或竹制成。最早出现的年代应在春秋以前,史学家认为在商朝就可能开始使用了。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笏板的使用也是分等级的”

曹七七将镜头拉近石像:

“《礼记·玉藻》中记载:“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见于天子与射,无说笏,入大庙说笏,非古也。小功不说笏,当事免则说之。旣搢必盥,虽有执于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毕用也,因饰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执像芽笏,六品以下菅员执竹木做的笏。”

“明代规定五品以上的菅员执像芽笏,五品以下不执笏”

“从清朝开始,笏板就废弃不用了。”

而且唐朝对笏板的形状还有规格限制:

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为上圆下方。

笏板的作用主要是记录。

《释名》∶“笏,忽也,备忽忘也。”

《礼记·玉藻》:“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

据说,笏板还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挡住自己的脸,用以彰显龙威,上朝面见天子眼睛要望着笏板,表示对天子的敬意。

古人没有发明纸张之前,如果私用,则成为书籍的功能,也称“牍”。如果菅员将其随身带着上朝用,则称为“笏”。

及至后来纸张普及后,笏便成为礼节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像芽。

曹七七叹了口气:

“笏的废弃使用是从清朝开始的,原因是满族人是以骑马为主,手要拿鞭子牵马绳,空不出手来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她耸了耸肩,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

“有趣的是,古代菅员原则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务繁忙的菅员则允许用几个,几个拿不下,就备一个袋子,这个袋子后称为“笏囊”,因为多了,则需一个随从背着一同上朝”

唐代的张九龄为相时,因为年老体弱,就是从他开始使用随从背笏囊,没想到后来竟成时尚,菅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就有些像当代菅员的秘书了。

“当然,笏板在中国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

《北史·李穆传》记载∶“其一门执象笏者百余人。“

意思为: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

另明朝归有光《项脊轩志》∶“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归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励他勤奋读书,希望归有光将来也能执笏在朝为官。

“万一有人用铁制的,学高渐离行刺怎么办?”

有人脑洞大开

“呵呵,你当皇帝随身携带的四十米长大刀是吃素的?”

“大内侍卫:你这样尊重我吗?劳资本职工作就是干这个的,放到现在那就是行走的三等功”

“噗.....行走的三等功,哈哈哈哈,劳资头都要笑掉了”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