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校园 > 揽尽天下美人风

第403章

  • 作者:肉丸子爱吃肉
  • 类型:青春校园
  • 更新时间:07-03 03:44:20
  • 完书字数:4394

“凉州刺史成就辟卓为从事”,又载,“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

董卓曾在凉州刺史衙署和司徒府里面担任“从事”和“掾”,这两种职务都是高级军政长官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虽然董卓是因为能打仗才被推荐任职的,但他既然在办公室工作,平时就免不了要经常处理很多文书往来的事务,没读过书、没点文化是肯定胜任不了的。

而且按照当时的惯例,从事、掾等属官一般是从士大夫家族中选任,因为当时的基层社会基本上控制在世家大族手里,只有他们的家族成员才能确保政府的政策能贯彻落实到基层社会。

而这些士大夫家族的子弟通常是要读书接受教育的。可以参考大家比较熟悉的曹操的情况。在曹操的司空府和丞相府里,担任过从事或掾的有崔琰、王朗、陈群、王粲、刘晔、毛玠、贾逵等人,无一例外都是世家大族出身的读书人,那些行伍出身、没读过书的于禁、乐进等人只能当军司马、帐下吏,但绝对不可能进入曹操的幕府担任从事或掾。

董卓当过羽林郎、州从事、司徒掾,这些都是汉代士大夫常见的任职履历。特别是董卓能够当上司徒掾,那是很不简单的事。司徒是三公之一,是东汉时期的宰相,董卓进入司徒府当司徒掾,就好像现在在国务院办公厅或者总理办公室工作一样,足以吹牛一辈子了。

董卓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经历,原因就在于他是汉代士大夫队伍中的一员,是学过儒家经典的读书人。

董卓之所以会给人留下一介武夫的印象,那是因为他长期在凉州与羌人交往、作战,养成了粗犷、野性的生活作风,在士大夫中属于特立独行的另类。

二、董卓懂兵法,有一定的军事理论水平

董卓虽然读过书,但他并不打算按照一般士大夫举茂才、举孝廉的套路进入仕途,而是选择在边关打仗立军功。

他最先是跟随名将张奂到并州讨伐反叛的羌人,后来又到凉州与羌人、匈奴人作战,还打过黄巾军,汉灵帝时,董卓与皇甫嵩等六路兵马征讨边章、韩遂及先零羌,《三国志·董卓传》载,“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驻扶风。拜前将军,封斄乡侯”。

事实证明董卓的选择很合乎他的豪爽性格,董卓的确很能打仗,不但实现了大多数读书人可望不可及的“封侯拜将”的梦想,而且练出一支特别能打的部队,为他以后夺取朝廷大权打下了基础。

董卓打仗不光是靠经验,有迹象表明,他的兵法造诣也很高。《后汉书·皇甫嵩传》载,汉灵帝时,凉州有个叫王国的人起兵造反,叛军向长安进军,包围了陈仓县,董卓和皇甫嵩同时奉诏进兵讨伐王国。

董卓向皇甫嵩主张:“智者不后时,勇者不留决。速救则城全,不救则城灭,全、灭之势,在于此也。”在王国攻打陈仓失败后,皇甫嵩要追击,董卓表示反对说:“不可。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

董卓的话说得蛮有水平,动辄引用兵法书上的经典论断,显得颇有说服力。这表明董卓是熟读兵法书的,而且理论联系实际,能做到随口引用,有一定的兵法造诣。

虽然董卓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他是故意与皇甫嵩作对,这恰恰说明他的军事理论水平相当高,以至于能够随时结合战场实际情况,运用兵法理论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董卓熟悉历史,讲话时各种典故信手拈来

董卓不但读兵书,而且还读史书。《后汉书》《三国志》中记载了他和卢植、杨彪、黄琬等朝廷重臣的几段对话,无不引经据典,灵活运用多个历史典故,慷慨陈词,侃侃而谈,他面对的卢植、杨彪、黄琬等朝廷重臣都是饱读诗书的大儒,但董卓在对话之时丝毫不落下风,这其中既是因为董卓的官职、地位、权势形成了强大气场和震慑力,也是因为董卓熟悉历史,对历史典故有独到的理解,故能舌战群儒,持论不倒。

《后汉书·董卓传》载,董卓第一次提出废立皇帝的建议,是在一次百僚大会上,董卓开篇立论的格局就很大:“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庙,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陈留王,何如?”看到群臣不敢回答。董卓又说:“昔霍光定策,延年按剑。有敢沮大议,皆以军法从之。”

董卓的两段讲话中引用了三个典故。

第一是伊尹。伊尹是商朝大臣,据说他曾放逐不守成法的商王太甲,代为执政三年,在太甲改正错误后才迎回复位。

第二是霍光。霍光是汉武帝托孤的重臣,在汉昭帝崩后,迎立昌邑王刘贺,因刘贺荒淫无道,霍光在刘贺即位二十七天之后又将其废黜,改立汉宣帝刘洵。

第三是田延年。霍光在与群臣商议废黜刘贺时,群臣都不敢表态,这时,大司农田延年离席按剑,大喝:“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于是大家纷纷响应霍光之议。这就是董卓所说的“霍光定策,延年按剑”。

董卓所引用的三个典故,用得非常妥帖,非常应景,完全符合他当时的处境。后世在说到废立皇帝的时候,都说“行伊、霍之事”。

实际上,把伊尹和霍光并列,董卓是历史上的第一人,王莽在废黜汉哀帝的时候都没有提到霍光。所以,董卓可以说是“伊霍”这一典故的创造者。

董卓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典故,可见他对前朝霍光的故事非常熟悉,看来董卓平时没少读历史书,这点也是有迹可循的。

后来,董卓打算迁都长安,再次召集公卿会议。董卓一开口又是一番历史典故:“昔高祖都关中,十一世后中兴,更都洛阳。从光武至今复十一世,案《石苞室谶》,宜复还都长安。”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