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王大亮的草根爱情之那达童年

第81章 初见一朋自远方来

  • 作者:奔跑的祥子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7-03 02:46:03
  • 完书字数:6144

第81章 初见一 朋自远方来

那年冬天顽固的冰雪终于融化,花坛、屋檐、树根下薄薄的半透明的一层冰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色的光芒,像开在黑沙土上的雪莲,一圈圈的水渍证明这个冬天曾经来过。

天转暖后,小村的宁静被打破了,因为村长李大嘴接到了上级通知:接收xx水电站移民。

这可是一件大事!自那达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多少年没干过“国家大事”了、也多少年没接待过县里“大官”的村长李老汉高兴的跳了起来,此时,他那根松弛了好久的政治神经又拧上了弦,心里紧张兴奋的盘算着,必须响应国家号召!还要把这件事干的漂漂亮亮的!对了,重要的是还要做汇报!

那达村的大人们也因此紧锣密鼓的忙活了起来。

水库移民?据说他们是来自很远的地方,比北京还要远很多很多,这是消息灵通的大熊爹说的,又根据他的见多识广:那达村是坐落在中国的北方一隅的,而建水电站的那个地方则接近中国的最南端,那天有很宽的江、很多的山、很多的水,是很美很暖和的地方。

“那里有苞米不?有高粱不?”大熊和其他小伙伴们问道。

“不,那里只种稻米和茶叶,哦,就是大米。”

哦,产大米和茶叶的地方,小伙伴们记住了。

村里的男人们出义务工,包括大修村头用来迎宾的那条土路,翻修村里空出来的几间土房和院落,挖土、加水、和泥、套坯、夯坯、晾坯、最后,土坯就这样成了。之后,男人们再用成型的土坯砌院墙,搭火炕,铺炕席、地板革,女人们则在家为各自的男人准备着吃喝,收拾各家门口的垃圾坑,原定给领导们参观的“模范小康”家庭则忙活的更加欢实。

临了的那天一大早,村委会那头就传来了猪嗷嗷叫被杀的声音,尽管队饲养员老张抱怨着这猪的膘不够,可村长还是决定要把那头一年半的土猪给杀了。

村长大嘴李老汉召集大伙聚集在村口,锣鼓敲起来,唢呐吹起来,秧歌队舞起来,大红绸缎花、洁白的哈达、大碗高粱白酒等等一一准备就绪,可谓是万事俱备,只差东风大卡了。

天气还真是有点冷,好久也没见贵宾前来的端倪,吹喇叭的刘老师嘴都麻了,大亮这些小屁孩们更是鼻涕横流到了嘴里。

大家望眼欲穿,终于在日上三竿之时,远处传来了汽笛声,滚滚尘土泛泛而起。

顿时,大家精神为之一振。

“锣鼓敲起来,喇叭吹起来,秧歌扭起来!”村长李大嘴摇旗呐喊到。

此时,鼓声震天,红绸乱舞。

然,一辆小轿车疾驰而过,不是。

又一会,“嘎,扑”的两声长长的刹车声,一辆略显破旧的中巴车在滚滚烟尘里露出了真容,停在了众人眼前。

一辆,怎么只有一辆?东风大卡车呢?

预备了许多时日的李大嘴显然有些失望,但二只眼睛仍然闪亮,满怀期待的盯着即将开启的车门。

门,开了,两男一女三个孩子,统共6个人走了下来。

孩子的母亲,那个女人个子有点小但皮肤很白,眼神中明显带着那种外乡人到了陌生环境中的那种谦和、疲惫和小心翼翼。她的男人也不高,中等个头偏瘦,略带中年人的那种沧桑、新奇和希望,可以看得出来,大人和孩子在强打着精神,还有一个穿着黑夹克的男子,一看脸色就知道是本地人,因为村长已经迫不及待的迎了上去。

哈达,小烧酒。

黑夹克的男人抿了一抿,挥挥手,和大嘴村长交待了几句,大家只听得:“交给你们了”,他就急忙跳上车,绝尘而去。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只留下陌生的一家人,两个大人和三个胆怯新奇的孩子,还有为数不多的行李在那里。

没那么多车,也没来那么多的领导,排场不大,准备了好多说辞客套话、准备讲功绩的大嘴终于失落了,但鼓声、喇叭、秧歌并没有因此而停息,大伙就这么敲敲打打的乐乐呵呵的像迎娶新媳妇一般,把这么一大家子人迎回了村里,那套又大又干净、地段最好的院落。

因为他们知道,远来的是客,更何况能为了国家撇家舍业的穷老百姓,更是值得敬佩,这一路颠沛的辛苦不说,托儿带口、背井离乡的辛酸,更是常住人口所体会不到的。

还没到村委,老李头就把炮点了。

炮也放了,猪也杀了,羊也宰了,菜也炖了,锅也开了,人也接来了,虽然少点吧,可大伙该忙活的也都忙活周全了,尽管大嘴绷着脸没发话,接下来怎么办?

管他呢,全村乐呵,开吃!

那达村的人民就是这么自觉,爱咋咋地,客人为大!

杀猪菜,酸菜大骨头,猪肉炖粉条,羊肉羊杂汤,自酿的高粱白和蒙古小烧,管够!

就这样,大亮这些小屁孩也吃到了招待领导和贵宾的菜。

那一天,热情的大家一轮接上一轮的去敬酒,介绍自己、婆娘和孩子,爷们的豪情壮语,女人的热情豪爽,那个汉子、女人都感动的哭了,菜吃得习惯与否不知道,但酒绝对没少喝,名字记住几个不知道,但他们苍白的脸上也流出了久违的笑容。

热情的海洋,沙漠都融化了!

那一天,大伙都喝醉了,大嘴村长也不例外,喝多了也有好处,据说被灌多了的他被大伙整的都没人样了,跳的那段舞蹈,哎呀妈呀,胯都快掉了,事后大家居然都记得,够大家乐呵了大半年。那达的酒桌上正是“有仇报仇,有冤报冤”和屡建奇功的地方。

还有,酒还有一个好处,酒后吐真言啊。

大亮老爹也喝多了,听回不少消息来,后来大亮听他老爸说,当然老爸也是听“上面”说的:本来上面安排了三户人家,一家呢,刚动身的时候就变卦了去了南方,一家则在半路改了主意说放不下祖宗,跑了回去,最后也不知道跑哪去了,只剩下这么一家了。

别看这一家男人个头不高,但心智坚定觉悟高。

他劝她媳妇说,咱不能和国家对着干,况且修水库发电站也是国家大事嘛,百年不遇的,人一辈子能做几件大事?也算是光宗耀祖哩。早搬晚搬都得般,不如早点搬,大水一来你咋呀?再说哪的黄土不埋人啊,那些入了土的祖宗们,泉下有知,也会同意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你说是不是?

就这么地,一家人就此扎根在了那达村。

都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他会不会我不知道,但对好久没有外来人口的那达父老乡亲们,这一家可成了香饽饽。

这不,欧阳妈妈前脚刚给他们送了鸡蛋,大亮妈后脚就抱去了一床绣着大红鸳鸯的缎面棉被,这是结婚时从娘家带来的,压在箱底一直没舍得盖,八、九层新,特别的厚实。因为眼尖的大亮妈看出了他们的不多的行囊中,被子的单薄,这里可不比南方,孩子怎么受的了啊!大亮妈最能理解外乡人的苦楚,因为她本身就是,一年到了难得回上两次娘家。

紧接着,粮食,不管是粗的、细的,尽管是粗的多,细的少,一股脑的堆了过来,一车车的玉米秸秆当材火、几只母鸡还有两只小猪羔(音四声,同告)子。有些物资是村上给的,更多的是大伙凑的,别说挨过这个春天,夏天也都够了。等天气再暖和些,村上再给人家按人口分地,一等的水浇地多些,他们一家人有了地,日子再穷,也能过的下去了。

那个女人又哭了。

泪水多,收获也多。果不其然,比那达的土著还要勤快加上无比感恩谦和的一家人,不但适应了北国的气候,还交到了不少朋友,更学会了在北方那达种地的好把式。

到了老秋,他们两口子看着院子里一摞摞推成小山的粮食和在其上玩耍的三个娃,双眼转满了泪水,这意味着太多太多了,其中就有一点,起码被接济的日子结束了。

此时的汉子,挺起腰杆,像个土著似的自豪吧嗒着旱烟袋,踌躇满志的看着南方,这强壮的土烟味对于他们一家人来说,是早已经习惯的了。

此时,女人又哭了,不过这次是笑着哭的,从她开朗的笑容来看,在此刻,她不再为今年的日子发愁了,悬着的心也终于可以放下了。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