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铁血中华之咸丰大帝

第75章 帼国刺客上

  • 作者:大虾小侠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7-03 01:56:30
  • 完书字数:7170

第七十五章 帼国刺客(上)

中华民族经历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的统治,而无数朝代的兴亡更替告诉我们苛刻落后的封建制度是不能长久的。然而上千岁的血的教训似乎令人们觉醒过来,中国一直上演着旧王朝被新的政权所推翻,腐败昏庸的君王被新的皇帝所代替,一切都是换汤不换药的一场场戏罢了。

究其原因,中国之所以可以让封建制度在华夏大地扎根上千年而不变,最大的原因还是思想襟固所至。中国这片圣治而富饶的土地就像一张巨大的温床一样,令生活在这里的华夏民族醉生梦死。纵观华夏的周围,我们几乎找不到有能力与之抗恒的国家出来。

南面的安南诸国,东面临着大海,波澜壮阔的太平洋上不过是那个卑劣的小小岛国而已。曾经不可一世的草原民族经过千年的征伐也渐渐巨服在了华夏民族的脚下,更不用说朝鲜半岛了。如此情势之下,满清的衰弱不过是必然的结局而已。而中华在中世纪渐渐失去的强悍,是高手寂寞的表现吧。发展到明清两朝,中国人突然发现,中国的周围再没有能真正威胁到华夏的存在了。

汉唐的鼎盛,跟塞外强大的匈奴是有着巨大的关系的。正是因为有着一个随时随地都威胁着华夏的强大存在,至使随遇而安的华夏民族不得不一步步逼迫着自己强大起来。而明清呢?自明成祖北伐之后,曾成悍一进的蒙铁骑从此莫落,沦为中原的附属,到满清之时,更成了女真人抵御沙俄,虎视西北的巨大联盟。高处不胜寒,中国到那一刻,再无法找到一个真正的对手了吧。

石达开曾也无数次想过,天国那只不过换个名字的政府官职制度,是不是又是一个王朝的开始,而经过三年“安定”,石达开最终不得不承认,天国还是走上了一条天命循环的道路。强权还是高高在上,百姓依旧不过是卑威的牛马,唯一不同的是,皇帝不再叫皇帝了,而叫天王。

望着杨秀清远去的背影,石达开再次失望了,曾因为拜上帝会那无比光鲜而令人热血沸腾的教义。原本生活舒适的石达开宁愿放弃所有的财产与洪秀全等人一起走上了反抗满清朝廷,为教义中描绘中的天堂般的生活而驰骋沙场数年,到如今,一切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

杨秀清离开武汉返回天京的第二天,石达开命人在城上高挂免战牌。在两座孤城奋战十数天的天军将士,开始按照石达开的命令悄悄撤出武汉与汉阳,经水路不知去往何方。在撤退的每一个天军的心中,都在默默揣测着这次的大撤退是不是与天京的事变有关。石达开的手下似乎也从杨秀清的来访中猜到了一些蛛丝马迹,有神伤的,也有跃跃欲试的。只是所有人都没有想过那危机四伏的天国的出路在何方。

纵然杨秀清描绘的前景还是有可为的,但是石达开还是不认为按照如今的形势天国还有反击的可能。不是天军不再英勇了,而是曾经的天国再不是原来的天国了。既然天国的高层已经无法将天国的子民,将士带往那令想往的乐土,石达开心中暗下决定,自己一定要将随自己东征西讨的十数万兄弟找到一条通往天堂的道路。

城外急于报仇的湘军在休整一日之后,一腔怒火早已无处发泄,早晨起来准备一股做气攻克这发贼最坚固的保垒时,却猛然发现,武汉城楼上那醒目的两个大字——免战。像失去目标的对垒拳手,湘军一时手足无措。如此数日,没有等到天军开战,却发现江面上天军水师往来交替,一队队摆出向东而去的姿态。发贼要撤军了,这是湘军上下心中唯一的答案。

咸丰四年,这是一个对于大清王朝来说无比滋润的一年。北方谷物丰收在即,工商业发展迅速,百姓一片安居乐业,虽然还达不到康乾之世的时候,但对于日渐西山的大清朝廷来说,已是盛世篇章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日渐空虚的国库终于有了盈余,军队不再有托欠饷银的情况。

最重要的是,大清国最大的威胁,太平天国即将走向灭亡,这至少是所有官员与士绅之间的想法。官兵战领区里一片歌功颂德的声音,赞扬着咸丰的英明神武,高瞻远睹。

而攻下镇江之后的咸丰却并不像一般人那样乐观,江南大地连年片战,早已将这片原本富裕的土地搞得十室九空,人烟稀少,农田荒无。饱受战乱之苦的江南百姓,人人脸上都是一副迷茫的神色,虽然其中有咸丰放纵天国为患的原因,但其真实的场景还是让咸丰愧疚不已。萧条的经济,失去信心的百姓,这一切都有待咸丰重整旗鼓。

面对日溥西山的太平天国,咸丰已经打不起精神再全力对付他们了,在马上消除这局限在长江的狭长水域为患的天国势力,还是留待日后打败英法联军之后再来收拾残局,这是一个非常扎手的问题。现在的新军虽然表面强大,却还无法面对两面开战的局面,尤其一方还是称霸了世界近两个世纪的英国人。

留下一个团镇守镇江,咸丰打发着求战心切的聂士成率领新五师出击天京周边地区,他给聂士成与张宗禹的命令就是快速恢复原江南大营的时的格局,不可多进一步,也不可小进一步,沉思多日的咸丰最终还是决定等打败英法之后,再来收拾太平天国的势力。这样做的最大的原因是,咸丰想给傲慢的英法联军一个错误的判断,让英法两个以为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能瞬间消灭拥有数十万军队的太平天国势力。

必竟英桂打了英美两国联军一个措手不及,难保这些一向傲慢,横行霸道惯了的列强不会突然警醒,重新考虑对华作战的策略及军事力量。这个时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除了天国,只有坏处,绝对没有好处。而且根据天机处得到的情报,洪杨两上人已经开始内耗了,现在的太平天国再不是以前那个万众一心的太平天国了。既使咸丰将所有的新军全部调走,凭借着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三大名臣的联手之力,既使不然战胜天军,保持战线稳定还是不容置疑的。

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之胜,在长江三角洲的重要港口。这座拥有数千文字记载的的历史名城,在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明悠久,多有才子出自这里,更是著名的《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的诞生之地。”,“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历代才人在此留下佳篇名句。“三国刘备甘露寺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寺”等传说,更是传为千古名谈。可以说镇江是一座实打实的文化,经济,战略要地。

咸丰在收复镇江之后,却没有见到这座历史名城该有的风华绝代之姿,相反的映入咸丰眼帘是那满目苍遗,百姓面色苍白,两眼无光。为了快速平定民心,咸丰当天便令人在全城下发安民告示,言明新军的宗旨,更将所有的新军驻扎在城外,以免造成百姓的再次恐慌。

镇江原本就在江南大营的重要“照顾”对象之列,征战不断,城中粮食供早已不足,若不是咸丰的到来,再不用几天,镇江也会因缺粮而造成百姓流离失所的惨剧。第一时间,咸丰便将军队所带的粮食分与百姓,并派人快速坐扬州调来粮草接应。这才将骚乱的民心稍稍民心稳定下去。看着满眼的苍遗,咸丰无言以对。

原本占着广大农田的财主地主,早已杀的被天军杀了,逃的早不见的人影,无数无主的田地因为怕要交无数的税赋无人敢种,地地杂草从生。已经打定主意要借太平天国战乱对江南实行土改的咸丰,当机立断,将所有的农田重新丈量,按人口数分发给镇江百姓,并言明得到土地的百姓,可以免税三年,并且土地归百姓自己所有。当然想要随意买卖就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松了。因为所有的田土都在官府登记了,想趁机靠着卖地发笔横财的游手好闲的人是绝对没有可能得逞的。

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与新军人畜不犯的表现,渐渐让这座饱受战乱的历史名城渐渐安定下来。

民心渐渐稳定,官府重建,原先战死了的和逃散的官吏一律这再重用,而是由僧格林沁从苏州与扬州调拨过来,乡吏则由百姓自己选拔出来之后由官府一一登记。这样镇江的整个秩序才慢慢恢复原气,街市慢慢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咸丰的仁爱形像深深映进百姓的心中。

在咸丰收复镇江的同一时间,失去支援的的小刀会的最后据点小刀会被英桂攻破,小刀会一万余人大半被歼,几个小刀会首领李咸池,林阿福,刘丽川想继阵亡,上海一战而定,其们残余小刀会死忠份子随着一些逃脱的小刀会头领逃出上海不知所踪。不过既使这样,也让连连攻打上海不力的英桂大大地出了口气,可以一门心思应负越来越夺夺逼人的洋人了。

对于英桂屡屡无法攻克上海,咸丰并没有多加责备,相反还有些表彰,毕竟,英桂实际作战的不是小刘川,而是英美等国。收复上海,重建上海道衙门,海关衙门,这些咸丰都一一要求英桂不用再顾及洋人的面子,如果英美再强行干涉的话,可以强硬回复他们。反正已经打了他们一下了,想要息事宁人是不可能了,而且咸丰也不想息事宁人了,他正一门心思等着英法的到来呢。

被咸丰封为新任闵浙总督的英桂得到咸丰这样的交待,顿时底气足了很多,早就憋着一口恶气的他对于屡屡来找他的英美再没有好脸色,不管英美怎么诱惑或者威胁,他都只有一句话给他们:这是皇上旨意。便痛痛快快地打发了这群洋毛子。

而为了保证镇江这个江南第一个实行土改的桥头新政改革的顺利实行,屡屡深入民间巡视的咸丰并不知道,一个天大的危险正一步步向他靠近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