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奇幻 > 唯识学概要

19. 第19集唯识学概要

  • 作者:妙音0
  • 类型:玄幻奇幻
  • 更新时间:04-11 00:20:18
  • 完书字数:15652

《唯识学概要》全本免费阅读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五面,四十五面我们讲到乙二:事修。

我们净土宗的修学,我们主要的宗旨就是追求临终的正念,千念万念为了是追求临终的正念。那么事实上临终的正念,跟我们平常的正念是不太一样的,因为平常的正念,它的作用是表现在第六意识。我们平常的正念,你只要调伏你第六意识的妄想跟烦恼就好了,因为第六意识是生灭变化的,所以你能够打个佛七,或者你能够专心的用功一段时间,你会发觉平常的正念,并不是那么的困难。

所以净土宗很多人产生错觉,他从平常的正念的容易,他就推论临终的正念也是容易的,这个是净土宗一个很大的盲点。因为你临终的正念,它除了第六意识的问题以外,它要面对第八识的生死业力。所以古人说,临命终的时候,那叫做腊月三十算总帐,不是算今生的帐哦,算无始劫来的生死业力的帐。因为你临终的时候,阿赖耶识现前,是人临命终时,阿赖耶识的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的种子,都会现在你前面,那么这个时候,第六意识当然它的问题就复杂,它要内调烦恼,外调生死业力,它是内忧外患,它双重的压力。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我们迟早有一天要面对阿赖耶识的,迟早,因为它不会放过你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我们必须让第六意识在临终到来之前,你要具足两种的功能:第一个调伏力,第二个引导力。我们怎么去调伏第八识,怎么去引导第八识,让整个生死业力能够顺从弥陀的本愿,这个就是我们平常要做的功课了,除了调伏妄想以外了。

那么调伏力,我们前几次的课程讲到两个重点:第一个你要调伏我们八识里面的生死的重罪。我们不能够在我们生命当中,累积太重大的罪业,这种杀盗淫妄的罪业。临终的正念是有条件的,你一定是身心没有障碍,所以我们必须要在临终之前,把我们身口意的罪业把它忏除干净,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个功课。在你生命还没有结束之前,赶快把阿赖耶识里面特别重大的罪业把它处理掉。

那么这个处理的方式,在大乘佛法当中有三个法门:就是忏悔、皈依、发愿。你要有一个忏悔的心,这个忏悔的心当然主要就是你要怖畏当来的果报,生起怖畏的心;第二个:皈依,我们在忏悔过程当中,一定仰仗三宝的加被,你要念佛或者持咒,或者一个忏悔的法门来引导你;那么第三个当然发愿,你能够尽未来际,奉持如来的戒慧,绝不再犯。所以你透过忏悔、皈依、发愿的法门,你可能经过三个月的加行,或者是一百天、一年的加行,你就很容易把这个罪障给忏到让它沉淀下来。所以我们临终正念的第一件事情,你要赶快处理你的罪业的问题,你不能让它相续下去。

那么第二个就是调伏我们的颠倒妄想。我们第六意识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有些妄想是不障碍你往生的,叫做表层妄想,这个妄想不可怕,你只要佛号提起来,它就消失掉了。但是有一种妄想是特别坚固的,叫做颠倒妄想。

这个颠倒妄想的形成,在《楞严经》它是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取相。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由于我们个人的业力,我们会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当中,我们取到我们自己业力相应的相状。如果你善业起现行,你会取到一个如意的、美好的相状;如果你这个时候刚好罪业起现行,你当下取到的是你不如意的,违背你心意的相状。当然这个取相都没有错,凡是业力显现出来的东西,在佛法里面叫做依他起自性,这个是没有错的。

那么第二个问题在哪里呢?就是分别。第六意识把我们取到的相状,根据我们个人的习气、思考模式,安立名言,这个时候问题就复杂了,因为相状经过你的解读以后,它产生对立了。所以你怎么解读人生,这是很重要的关键,面对人生容易,解读人生难。因为你第六意识一旦安立名言,这个相状就产生固定的相状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安立名言以后,你的相状产生对立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提供第七意识产生执着了。第七意识的我爱执就住在这个相状,那么当你的心有所住的时候,你的心态就产生变化了,这个相状就开始主导你了,就产生颠倒了。

为什么叫颠倒呢?因为你得到这个相状的讯息是错误的,它不是原来的面目,它是经过你第六意识的错误的名言的安立,经过第六意识的错误解读而产生变化了。所以这个颠倒妄想假设你不除的话,它就是容易在临终的时候刺激你的生死业力,让你的生死业力得果报。每一个人都有颠倒妄想,有些人表现在财、有些人表现在色、乃至于名食睡,就各式各样的颠倒妄想,那么这些都是让我们生死业力得果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增上缘。

这个颠倒妄想的处理,佛陀的意思,它是三个次第生起的:取相、分别、执着。那你说我现在不要取相了,不对!相状没有错,你不能够说那我现在开始,我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向外攀缘了,我就躲到深山去了,眼睛也不看了、耳朵也不听了,相状没有错,而且相状在后面我们在修菩提心的时候,借相修心,它还有很好的用处,所以取相没错,错不在取相。所以,你不能从取相下手,因为它没有错。佛陀说的你没有病,你不能给它吃药,不能无病饮药的。

那么有些人到了执着的时候再来对治,太晚了!你只要惊动了第七意识这个魔王出来活动的时候,你第六意识就没办法对治它了,这个火都已经烧到整个森林都起火了,你再把消防车叫来来不及了,你再持咒、念佛都无济于事。一个人堕入颠倒当中的时候,是谁都救不了你,你自己也救不了你。所以你不能等到这种坚固的执取在活动了再来对治,晚了!

所以伟大的佛陀告诉我们,在我们生起颠倒妄想的过程,取相、分别跟执着,最佳对治的时机在分别,断你的分别,叫无分别智,你只要不生分别,第七意识就没有活动的空间。我们有些道路已经走得够深够远了,我们的心当中有的道路,已经离真如本性越走越远了,这条道路该是封闭的时候了。所以为什么佛陀要你们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因为你再分别下去你只会在这个道路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力量。

凡是在你的生命当中,你只要觉得哪一块因缘你一直分别的时候,它很快带动你的烦恼,贪、瞋的对立的烦恼,这个道路就不能再走了,因为它已经形成颠倒妄想了。所以我们的生命当中,有些分别、有些妄想是没关系的,但是有些妄想是充满了地雷的,这个妄想你必须暂时把它封闭,就是断相续心。所以伟大的佛陀要我们在生命当中,你开始检讨你自己,哪些妄想是必须要断除的,哪些妄想是不障碍的,你必须做一些自我的反省跟检讨。

那么总而言之这个调伏生死业力,包括调伏重大的罪业跟调伏颠倒妄想,这两块都是在我们临命终之前,你必须要做的两大功课。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引导。大乘佛法对于生死业力,它不像小乘人只有调伏,它更重要的就是你怎么去引导你的生死业力,让它趋向两个方向:第一个趋向无上菩提,第二个趋向西方净土。现在我们来谈谈引导的功德。

乙二、事修分两:丙一:依圣道门修学六度。丙二、依净土门成就信愿。

丙一:依圣道门修学六度分五:丁一、因缘。丁二、殊胜。丁三、方便。丁四、利益。丁五、助成。

丁一、因缘分三:戊一、对治障碍。戊二、成就功德。戊三、成办利他。

好,我们看事修。那么前面的理观它是调伏颠倒妄想,它直接观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息灭我们心中一切的分别。因为它本身在观照的过程当中,是离一切相的,所以叫理观。但是这个事修,它必须要即一切法,它必须在有相的因缘当中,去历练、去观照,所以它叫事修。它要借因缘的假相来修学,来修学什么呢?修学菩提心、修学往生的心,这个叫事修。那么这当中分成两段:一:依圣道门修学六度;第二个:依净土门成就信愿。那么这两个都是属于在因缘当中来修学,叫做事修。

首先我们来看看第一个:依圣道门来修学六度。这个地方有五种因缘:一、因缘;二、殊胜;三、方便;四、利益;五、助成。首先我们来谈谈这个六度的成就的因缘。这个地方有分成三段:一、对治障碍;二、成就功德;三、成办利他。先看对治障碍。

那么这个菩提心,我们谈一下,我们以前在没有修菩提心之前,我们第八识是受谁主导呢?对了,受第七意识。第七意识的我爱执,以自我为中心产生攀缘心,攀缘人天快乐的果报,所以我们以前的生命只有一个宗旨,叫做:享受人生。

我们攀缘色声香味触法,让自己这个自我意识来享受,就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生死。那么这种享受的心,被我们的无分别智给破坏了,因为你享受一定要有分别心来带动,你不打妄想你怎么享受人生?因为人生本来就是痛苦嘛,生命是苦多乐少。所以享受人生的概念是你自己想出来,就是说我们把人生美好化了。我们可能在人生的经验当中,曾经有过一次的快乐的经验,然后你就拿那个经验来看所有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能够去承受人生的折磨?生老病死的折磨?因为你觉得,你曾经有过那么一个快乐的影像,那个影像支持着你,让你继续走下去。但是这个影像,被我们的无分别智破坏了,所以这个时候菩萨自我意识这个道路被封断以后,它就不知道何去何从?这个生死这么多的善恶的业力,该往哪里去呢?所以我们必须要重新建立一个引导我们业力的一个力量出来,第一个就是菩提心,重新引导我们的阿赖耶识的业力,不能受自我意识引导。

那么这个菩提心本身的生起,有四种因缘,因为个人的根机的不同。在《瑜伽师地论》上说,第一个因缘:闻法欢喜。有些人对大乘佛法的这种各种的教法,听了以后特别的法喜,而发起菩提心了,第一个依法而发心;第二个:见佛的功德。看到佛陀在大乘经典,有种种的神通道力变化,依人、依佛而发心,见佛功德;第三个:悲众生苦。他看到无量无边的众生,在颠倒妄想当中,一次一次的跳入生死的火坑当中,深受老病死的折磨,他看不下去了,所以他发心了,悲众生苦;第四个:哀圣教衰。看到佛法在末法时代,代代的相传,法的力量越来越薄弱了,所以刺激菩萨的一个使命感,为了护持正法而发菩提心。

那么这四种因缘都能够使令一个菩萨产生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这个就是菩提心。那么这个菩提心一旦发起来以后,我们的生命又重新有了动力了。以前是以享受人生,一种攀缘人生为动力,现在是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动力。

那么这样的一个菩提心,在生起的过程当中,这个《摄大乘论》的无着菩萨,把它分成三个重点。我们今天会谈到三个重点的菩提心:第一个是自受用的菩提心;第二个是他受用的菩提心;第三个是自他圆满的菩提心。

第一个我们先从因缘当中,来谈谈自受用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有三段,先讲到这个对治障碍,对治障碍当中,我们有三段,我们先看第一段:对治不发趣。我们把它念一遍:

戊一、对治障碍

一、对治不发趣:

为欲对治不发趣因,故立施戒波罗蜜多。不发趣因,谓着财位,及着室家。

那么不发趣,这个发趣就是不发起菩提心。那么为什么叫发趣呢?因为发了菩提心,就能够趣向菩提、趣向涅槃。那么有些人菩提心他发起来很困难,他发不起来,佛陀就帮助菩萨,安立了布施跟持戒波罗蜜多。就说你发不起菩提心怎么办呢?你多布施、多持戒。因为有些人为什么发不起菩提心呢?因为他贪着世间的钱财,贪着地位跟及着室家。及着室家就是贪着这个家庭眷属,这种儿女的私情,他很难发起菩提心。

也就是说我们刚开始在修六度的时候,其实是在借事修心,主要是在帮助自己发菩提心,初心菩萨都是这样子。那么我们透过布施我们慢慢慢慢知道,其实我们把一些多余的财物,布施出去,我们把我们过去认为很重要的东西,布施出去,我们发觉我们并没有因为这样子而产生痛苦,我们活得更快乐。

所以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说:我们以前对东西是过度的执着了,不是你真正需要它,而是你的妄想认为你需要它。通过你透过布施,你会慢慢从无贪当中,而生起一种成佛的愿力,这第一个,这个从布施。

那么持戒呢?持戒它的重点在少欲知足,就是我们会从很多很多的物质当中,知道知足感恩,也能够帮助我们发菩提心。

所以佛陀安立布施的无贪跟这个持戒的这种知足的善根,他帮助一个很难发菩提心的人他容易生起菩提心,就是对治你发不起菩提心的人,你要多修布施、多修持戒,是这个意思。

我们再看

二、对治退还: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复退还因,故立忍进波罗蜜多。退还因者,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及于长时善品加行所生疲怠。

那么有些人发了菩提心以后,因为这菩提心刚开始,我们刚开始是很生疏,因为我们以前都是用欲望来带动我们的修行。我为什么愿意努力的去修行呢?因为我可以透过修行,让我享受五欲的快乐,以前是用欲望来带动。那么现在变成无所求,因为所有的欲望被无分别智给破坏了,这个时候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成佛的愿力、往生的愿力,那么这种愿力对我们来说,我们在操作还是比较生疏的,所以很容易在顺、逆的因缘当中,得到破坏。

所以大智慧的佛陀告诉我们,你要在保护菩提心的过程当中,加修忍辱跟精进,我们解释一下:

我们以前在修无分别智,这个空性智慧的时候是离一切相的。当我们把相状离开的时候,所有因缘也就离开了,所以你回到空性的时候,你是风平浪静的,一念不生的,没有好也没有坏,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就是那一念的寂静的法喜而已。但是当你修菩提心的时候,你一开始从空出假,你开始面对人群的时候,诸位,一旦你接触众生,那就是接触你的因缘。因缘就有好坏的问题了,就是对立的事情了。有些人跟你结了善缘,有些人跟你结了个恶缘,当然结善缘的人,他会赞叹你、鼓励你,但是如果过去生跟你结恶缘的人,看到你这样子发菩提心,他毁谤你、刺激你,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就忍辱波罗蜜!就是说:谓处生死有情,违犯所生众苦。那么有些众生跟你生生世世结恶缘的,他看到你发了菩提心,他就来破坏你了,这个时候你应该安忍不动,你要修忍辱波罗蜜。

不过当然这个忍辱波罗蜜,它也不是强忍,在佛陀的教法里面,就是说你要修这个自他平等。佛陀在对治瞋心这一块,他主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消除对立,你永远都不要跟众生站在对立面,永远不要。就是说当众生来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思惟:其实他不是故意的,他只是想要离苦得乐而已,那么他这样的心情也没有错嘛,他站在他的角度他想保护自己,所以他释放一种负面的身口意,那如果我今天是他的话,我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也会跟他一样做出同样的举动,因为离苦得乐的心情每一个人都有。

所以我们从这个同理心态,其实我们也没有比他好多少,只是个人的角色定位不同而已。所以我们如此的思惟,我们就可以成功的把人跟人之间的对立,给消灭掉了。你一个家庭,做先生有先生的立场,做太太有太太的立场,做子女的他也有他的定位,所以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角色上,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想保护自己。当然如果我们今天站在他的角色来思考这件事情,他所做的一切事情是很正常,因为他想要离苦得乐如此而已。

所以我们透过这种同理心的思考,我们可以慢慢的调伏我们不跟他站在对立面,这个就是修习忍辱波罗蜜。

第二个就是在长时间的善品,就是解行的功课当中产生了疲倦。

前面是面对逆境的一个修学,安忍不动,但是顺境的时候也要小心。因为你顺境的时候,你会产生得少为足,就懈怠了。所以菩萨要以精进的心来激励自己:我们要走的路还非常远,我们离佛菩萨的功德,还是相当的有距离,所以我们应该要鼓励自己不断的进步。所以当我们生起菩提心以后,我们面对顺、逆的因缘,逆境:采取保守的忍辱波罗蜜;顺境:我们应该要多用精进波罗蜜,抓紧这个美好的暇满人身,好好的积功累德,这个是对治退还。

我们来看

三、对治失坏: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

那么你能够透过这个布施、持戒发起的菩提心,透过忍辱、精进让菩提心增长广大,你还得要注意,不要让它产生一种内在的破坏。

前面的退还是外在的顺境因缘的刺激,这个破坏是来自于你内心的障碍。

比方说散动,你一个人发了菩提心,你不可以让你自己整天处在一种非常散乱攀缘的阶段,就是说你什么功课都不做,这对你的菩提心就非常不吉祥。因为你长时间活在这种人事的忙碌当中,你的心是散散乱乱的,就是佛陀说的你这个水没有一个池塘把它保护起来,这个水都流失掉了,你内心的能量,念力太薄弱了,你很容易失掉菩提心,因为你正念力太薄弱了。所以你不能长时间处在散动的阶段,你一个人或多或少要有一点功课,佛号、咒语或者听经,把这个心摄持摄持,就是这个心你不能老是不管它,你要好好的去调伏它、管管它,这第一个。

第二个、邪慧。这个人他在做功课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邪见颠倒。

在《小止观》里面讲到一个邪慧说,当你在做功课用功的时候,有时候会起一个颠倒说:哎呀,我为什么要在这边拜佛?为什么在这边打坐呢?我应该去干一点实事多好呢,现在那个地方在办慈善事业,我应该去参与呀,我们应该做一些慈善的资粮,而不是在这个地方,空心的静坐、空心的念佛……你自己会产生这个颠倒。那么这个智者大师说,你要思考,你现在的定位是在自受用的菩提心,你这个时候不宜有太多的外缘,所以当你生起一个错误的念头,跟你当下的修行不相应的时候,你自己要如实了知,赶快把这个念头消灭掉,这是不能产生邪见的颠倒。

那么透过我们的一个专注跟正知,来对治菩提心的失坏。

我们看最后,从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那么成就的自受用的菩提心,它有什么功德呢?我们把它念一遍:

戊二、成就功德:

【又前四波罗蜜多,是不散动因;次一波罗蜜多,不散动成就。此不散动为依止故,如实等觉诸法真义,便能证得一切佛法。】

那么前面的四波罗蜜多,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它慢慢的会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就是我们的攀缘心,你要不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它慢慢的心就寂静下来。那么再经过禅定的专注,它就能够成就不散动成就。那么以这个不散动的寂静的心做基础,我们再来修习我空观、法空观,觉知诸法的真实义,我们更清楚的知道:生命是无所得。我们以前透过佛法的听闻、思惟,我们知道人生是自变自缘。你自己变现一个假相,然后引导你第六意识去攀缘,攀缘以后就产生很多的分别。如果是你满意的相状,你就赞美它;要是不满意的相状,你就呵责它,然后再启动第七意识去执着,就造成了一种人生的生死相续。

但是前面的了解,都是属于文字上的思惟,那么透过你前面的六度的慢慢的修行,那你开始观照的时候,你这个时候慢慢的心寂静了,那么观察诸法真实义的时候,你对人生的空性的道理就更深刻的体验:原来人生只是个过程!人生只是让你来做一个历练,不是让你来受用,所以你这个时候慢慢慢慢对佛法的功德,产生更坚定的信仰,这个信仰有智慧的观照。所以在自受用的功德的菩提心当中,它主要的成就是般若波罗蜜,就是跟智慧相应的菩提心。

我们解释一下:我们以前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是活在我们个人的欲望。我们为什么愿意做义工呢?为什么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愿意牺牲我的精神、体力,我愿意牺牲我的睡眠来做义工呢?因为我们有一种需求,我们希望能够透过这个做义工的善业力,来召感来世的快乐,那么这种有所得的攀缘心来做善事,那么这个叫做善业了。就是说你这个事情做完以后呢,你来生得到一种快乐的如梦如幻的果报,然后就结束了,对你来说你的生命一点都没有增上。但是这个地方的菩提心不一样,你是法法消归心性,按照《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