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风起刈羽

战国时代女性的称呼

  • 作者:有网瘾的牛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4-09 01:16:07
  • 完书字数:5836

在扶桑历史上,用X局,X殿来称呼女性,分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据我的粗略总结,大致如下。

首先,要说说扶桑的“地名敬称”起源。

扶桑自平安时代起,受儒家文化影响,就有普通女子名不公之于众的习惯。除非是天皇正式后妃,或是重臣妻女母,才会在史料中录其大名。

其次,扶桑一直遵众中国古俗,有以贵人居所为其尊称代称的习惯,比如中国自汉代起,就以皇后的居所“长秋宫”,代指皇后。

所以,在平安、战国时代,用住所代指贵人做为讳称,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比如说,贵族正夫人有统一敬称称“北の方”,“北の台”,是因为贵族寝殿多在那个方向。

比如说,枇杷殿皇太后,是对住在枇杷殿的藤原妍子的敬称,因此也可以视为别名。

在了解了这个背景后,扶桑古代女性的称呼,就可以派生出不同的分枝。

必需纠正一个误解,很多人会认为平安时代或战国时代的女子没有名字,这是错误的。因为平安史书、婚书上都有记载官员妻妾的正式名字,如果贵族,必然有姓有名,若是平民名,也有名字。只是大多数女子的正式名字没有流传下来,也不是当时社会对她通行的称呼。

比如著名的紫式部,正式的名字可能叫做藤原香子,但是她当时做女房时被大家称呼为”藤式部“,后来因为写源氏物语中的紫姬而闻名,被后人雅称为”紫式部“。

1、官职类:朝廷正式授职的后宫十二司的女官,如尚侍、典侍、掌侍等,有其位阶,以官职呼之。但因为同一官阶可能有多名女性,或是为了区分前后任职不同者,就派生出一种新的称呼,叫做候名或侍名。

2、候名:简述之,即女官在后宫出仕(侍候)时为了方便称呼所用的通名。

最初只是简单的标记+官职形式,比如高内侍,指的是高阶贵子,皇后藤原定子的母亲。这个高,当然就是从其姓而来。

比如修理典侍藤原基子,是因为其父(兄)当时官职叫修理亮。

但到了后来,这种原本相对固定的称呼就开始出现变形了,比如说,一位典侍,本来应当被称为藤典侍,按例典侍应是从六位,但是扶桑官位和位阶常不相配。她后来封到了三位。那么再叫其藤典侍似乎不够显其尊贵,那么她的候名就变为了藤三位。

再后来,出现了女房,女房可视为并无朝廷正式授职的女官,多是公卿贵族家的女儿,是后妃的私人侍从。(也有在公卿家服务的高级侍从,以及皇子、公主的乳母,因为有惯例,后妃是在娘家生产做月子的)但主要工作却是在后宫,属于实际干着女官活的编外人员(但如果她们本身因为出身关系拥有位阶,还是要拿一部分朝廷的供养的)。

这个时候,为了区分,候名就多以以父亲兄弟、或服侍主人的官位、名号代称。

比如女歌人和泉式部,是以其父和泉守,和其夫式部大丞的官位合起来称呼。

紫式部的女儿大弐三位,是以其夫和她自己本人的位阶合起来称呼。

怎么组合主要看当事人,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

3、召名:候名派生的一种女房称谓。

女房出仕后宫或公卿家、将军家,也是有地位高之分的。谓之上臈,中臈,下臈。

其中又可细分为大上臈,小上臈等。

臈位的高低,由多种方式确定,首先是出身。

比如说公卿(三位以上)之女,亲王之女,几乎都是上臈。

四、五位殿上人之女、阴阳家(安倍)、神官之女,一般是中臈。

至于国守之女,六位以下出生之女,多是下臈。

再次是本人的职务和际遇,比如紫式部之女大弐三位,紫式部本人因为父兄只是六位小官,所以只是下臈(或许因为其才学之故给到了中臈),但其女嫁给了公卿之子(夫二位),又做了后来天皇的乳母,虽然二婚的丈夫官阶不高,但紫式部之女仍有三位的位阶,所以是上臈。

平安时代确定女房臈位时,慢慢行成了一种惯例,一般从候名中用的父兄官阶上就能判断高低。

比如说女房叫大纳言中纳言左卫门督的,肯定是上臈。

叫中将少将少纳言的多半是中臈,如果叫小督呢,小宰相呢,说明父兄兼任了参议(在四位中的重要官职),所以比臈高一点,是小上臈。

其他的侍女就是下臈了,但如果候名用到了官名,比如侍从、或是以国名命名(多表明是国守之家出身),那么就是下臈中位置又比较高的了。

另外,如果叫命婦,那么肯定是中臈女官。

如果叫一条二条近卫X小路之类的女官,比如押小路女房之类的,一看就是藤原各分家出身,那么不是上臈就是小上臈。

但是,这个只是惯例,不是一定之规。

而且跟据出仕地点有所浮动,比如说,一位叫少纳言的女房,如果是跟着皇后入宫的,一般是中臈。但是如果只是去退位上皇、内亲王、女院那里的冷衙门,或许就只是下臈中的高位。

但如果这个上皇是掌实权的,那么也有可能是中臈。所以是大致规矩如此,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源氏物语》中出现的各种女房称呼,熟悉的人就很清楚其身份高低了,比如说紫姬的乳母叫少纳言,那么是中臈女房中比较低的位置,很符合其亲王庶女乳母的身份。

王命妇,命妇本是中臈,但加了王字,说明有皇室血统,因此可能是小上臈或上臈,也符合藤壶中宫亲信的地位。

至于源氏的侍女右近,原来是其情人夕颜的侍女,夕颜是三位中将之女,右近多指其父兄为右近大夫之类的六位官员,其女大约就是以下臈身份来服侍夕颜,所以源氏会让她做捏脚这种相对下等的事。有一个细节是,夕颜还有一位侍女叫三条,在右近面前象个土包子。

其实从名字认真细究起来,三条应当是出身较好的侍女,但因为长期生活在乡间,已粗鄙不堪了。

因为“侍名与臈位对应”这种惯例,又渐渐派生出一种称呼方式,参考了官位的称呼,谓之“召名”,意思是召你来当女房,虽然你爹你兄就算并不是中将少将之类,但主家得给你中臈的待遇,所以仍会授与你“少将”“中将”的召名。

某种意义上,召名成为了一种女房等级的划分标志,或者说是准官位。这种召名在院政时期、幕府时期出现得很多,即是给女房授局之时,会像官位一样把召名指派给你,让大家清楚你的地位。

例如著名的歌人建礼门院右京大夫,这里出现的就是召名,其本名大约为藤原伊子,其父当时推测只是六位的小官,她按出身应属下臈女房,但因其才名被召入中宫建礼门院处担任女房,所授右京大夫之召名,大约等于五位以上命妇的地位,是典型的中臈。

女官召名的盛行,还有一个原因是武家兴起之时,大多数掌权者的官位并不是很高,比如北条时政,到死也就是从五位下的国守职,初封征夷大将军也不过只是四位左右,府中的女房也就不可能全是贵族出身了,但是要支起与宫家相对应的一套府内架构,女房还是要有的,只是这个时候很多就采用召名了。

之后出现的大纳言局,中纳言局,民部卿局,基本都是召名,只代表女房的高低身份,不代表其父兄真实任职。

而且因为武家理论上是比公家要矮一头的,所以大纳言这一女房的召名,在后宫为大上臈或上臈,在武家一般只是中臈,各种民部卿、式部卿的地位,也是如此。

不过,这种召名也不是严格对应臈位的,比如纲吉时期的公家出身的右卫门佐,这是一个典型的中臈召名,但本人却是上臈御年寄。

4、居所尊称类:此项下又分成几种:

a\后妃类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