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穿越遇李白

第32章 客舍秋风今又起

  • 作者:乐从心来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3-23 13:35:53
  • 完书字数:3334

《穿越遇李白》全本免费阅读

自蜀中东归的途中,岑参写下了不少诗作。孤舟**,故土难归,他经常怀念起故乡。

《巴南舟中思陆浑别业》写:“泸水南州远,巴山北客稀。岭云撩乱起,谿鹭等闲飞。镜里愁衰鬓,舟中换旅衣。梦魂知忆处,无夜不先归。”

《巴南舟中夜市》云:“渡口欲黄昏,归人争流喧。近钟清野寺,远火点江村。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孤舟**外,秋月不堪论。”

大历三年(768),崔旰入朝后,以崔宽为留守,杨子琳作乱,举兵突入成都。大历二年四年(769),杨兵败,退还泸州,招聚亡命之徒数千人,沿江东下,声言入朝,一路烧杀劫掠。

岑参到达戎州(今四川宜宾市)时,正好赶上叛军作乱,无法继续沿着水路东归。目睹叛军残酷杀戮、河山无色的悲惨场面,岑参写下了《阻戎泸间群盗》:

“南州林莽深,亡命聚其间。

**无昏晓,尸积填江湾。

饿虎衔髑髅,饥乌啄心肝。

腥裛滩草死,血流江水殷。

夜雨风萧萧,鬼哭连楚山。

三江行人绝,**无征船。

唯有白鸟飞,空见秋月圆。

罢官自南蜀,假道来兹川。

瞻望阳台云,惆怅不敢前。

帝乡北近日,泸口南连蛮。

何当遇长房,缩地到京关。

愿得随琴高,骑鱼向云烟。

明主每忧人,节使恒在边。

兵革方御寇,尔恶胡不悛。

吾窃悲尔徒,此生安得全。”

岑参被困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上,只能满眼泪光地目睹着生灵涂炭的战乱惨象,改道自陆路北上,混迹在难民中逃往成都。这个昔日驰骋边塞沙场的英雄,能做的也就是用诗歌记录下地狱般的人间灾难。

落笔的时候,岑参泣不成声泪水里,既有让他束手无策的残酷现实,也有他无力改变现实的悲伤。

终于,他一路辗转到了成都,客居在成都客舍。

这期间,岑参写下《送绵州李司马秩满归京因呈李兵部》,表达思归长安之情:

“久客厌江月,罢官思早归。眼看春光老,羞见梨花飞。剑北山居小,巴南音信稀。因君报兵部,愁泪日沾衣。”

岑参一路上颠沛流离,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病倒在成都客舍,东归无望。此时,岑参内心,对国家内乱而伤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感到无比烦忧。

城中的风景名胜,往往能为诗人内心提供片刻的舒缓。

成都的张仪楼临剑南西山和岷江而建,登楼俯瞰全城,成为岑参排解心中忧愁的最好方法。有两首诗作可为代表。

《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常爱张仪楼,西山正相当。千峰带积雪,百里临城墙。烟氛扫晴空,草树映朝光。车马隘百井,里闬盘二江。亚相自登坛,时危安此方。威声振蛮貊,惠化钟华阳。旌节罗广庭,戈铤凛秋霜。阶下貔虎士,幕中鹓鹭行。今我忽登临,顾恩不望乡。知己犹未报,鬓毛飒已苍。时命难自知,功业岂暂忘。蝉鸣秋城夕,鸟去江天长。兵马休战争,风尘尚苍茫。谁当共携手,赖有冬官郎。”

《张仪楼》:“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楼南两江水,千古长不改。曾闻昔时人,岁月不相待。”

唐代诗歌作为一种文献的证据,更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岑参《陪狄员外早秋登府西楼因呈院中诸公》诗中,“车马隘百井,里闬盘二江”,堪称重要的城市文献。前句反映了城市车水马龙的繁华和街道的“井”字布局,体现了成都历史城市的基本肌理;后句的“里闬”指城门,轨躅八达,里闬对出,比屋连甍,千庑万室,展现了唐代成都城市的基本格局,即依山傍水,依水而建,城内道路纵横,民居相连,城中的建筑密度比较大。

唐代成都城市建筑营造的高水平还体现于人文居住,其时高档住宅已体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胜迹不在远,爱君池馆幽。素怀岩中诺,宛得尘外游。何必到清溪,忽来见沧洲。潜移岷山石,暗引巴江流。树密昼先夜,竹深夏已秋。沙鸟上笔床,溪花彗帘钩。夫子贱簪冕,注心向林丘。落日出公堂,垂纶乘钓舟。赋诗忆楚老,载酒随江鸥。翛然一傲吏,独在西津头。”(《过王判官西津所居》)

在与好友杨炎聚谈时,岑参写下“雨滴芭蕉赤,霜催橘子黄。逢君开口笑,何处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