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穿越遇李白

第19章 怅望待秋鸿

  • 作者:乐从心来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3-23 13:35:50
  • 完书字数:3778

《穿越遇李白》全本免费阅读

(一)

祸不单行,出狱后不久,卢照邻就得了风疾,居住在长安附近的太白山上。

这期间,卢照邻遇见了药王孙思邈,对其推崇备至。为了治病,卢照邻索性与孙思邈住在一起。

但没想到,药王也治不了卢照邻的病。

孙思邈在卢照邻的家中住了好长一段时间,一直在仔细观察他的病情,并且进行了悉心地救治,然而在尝试了多种方法以后,孙思邈只能够极其遗憾地表示自己对此病无能为力。为了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他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卢照邻,希望卢照邻能够因为这份医术而少受一些痛苦。

卢照邻的病情渐渐恶化,他的两只脚都开始萎缩,一只手也变成残废,在身心两方面都遭受着巨大的痛苦。他遍查古籍,想要找到好的方法给自己治病,甚至还吃了丹药。

不久,唐高宗避暑九成宫,孙思邈伴驾同往。卢照邻独居养病,期间写下了《病梨树赋》,把自己比作那棵病梨树:

“尔其高才数仞,围仅盈尺,修干罕双,枯条每只,叶病多紫,花凋少白。夕鸟怨其巢危,秋蝉悲其翳窄。怯冲飚之摇落,忌炎景之临迫。既而地歇蒸雾,天收耀灵。西秦明月,东井流星。憔顇孤影,徘徊直形。状金茎之的的,疑石柱之亭亭。”

为了治病,卢照邻服食方士的玄明膏。恰好其父去世,卢照邻痛哭,丹药都呕了出来,以致病情加剧。后来,他又转到东龙门山客居,布衣素食,靠朋友接济维持生活。

再后来,卢照邻的病情日益恶化,到了脚不能伸直、一手不能活动的地步。他在《释疾文》序里说:

“余羸卧不起,行已十年,宛转匡床,婆娑小室。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蜷;不学邯郸步,两足铺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每至冬谢春归,暑阑秋至,云壑改色,烟郊变容,辄舆出户庭,悠然一望,覆焘虽广,嗟不容乎此生,亭育虽繁,恩已绝乎斯代。赋命如此,几何可凭?”

卢照邻的“风疾”,最有可能是我们现在知道的麻风病。

麻风病或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瘟疫,几乎与人类文明同步。古埃及已有麻风病人,在第四代法老王宫遗址内发现的陶罐上(公元前1411年—公元前1314年),有类似瘤型麻风“狮面”的刻绘。印度学者根据公元前1400年时的梵文纪典《吠陀》,认为麻风病在印度流行至少3000多年。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瓦片已有令麻风病人远离城市的法律条文。

中国有关麻风病的最早记载,是《战国策》中引用的殷商时期(公元前1066年)箕子漆身以避杀身之祸的史料。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11年)的记载大量增多,例如,有一个叫豫让的刺客,化装成麻风病人,行刺另一个诸侯国的国王。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麻风病症状和卢照邻的自述十分吻合。

麻风病困扰了人类3000多年,人类与麻风病的斗争也持续了3000多年。现代医学揭示了麻风病的机理: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极为慢性且传染性较低的疾病。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初,砜类药物治疗麻风病被证明有效后,化学治疗时代来临,麻风病人不再束手等待死亡。

但麻风病人仍然难为社会所接受。1954年,法国慈善家佛勒豪在巴黎发起建立“国际麻风节”,呼吁人们宽容对待麻风病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自由,鼓励和帮助他们得到与其他病人一样的治疗和生活。此后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就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

时至今日,麻风病在医学上已“不足为患”。多种药物联合化疗能够在6—12个月内完全治愈麻风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避免任何残疾的发生,已经彻底治愈的麻风病患者完全没有传染性。治愈病例不断增多,加上防治措施的普及,在世界范围内消灭麻风病指日可待。尽管如此,人们对麻风病的认识似乎并没有跟上现代医学的步伐。

战胜纠缠人类3000多年的麻风病可以靠科学,那消除社会对麻风病人的恐惧和歧视该靠什么呢?

1350年前的卢照邻,知道自己的病已经没有办法医治,就在具茨山下买几十亩田地,引颍水环绕住宅,又事先为自己造好坟墓,他就睡在墓中。

(二)

卢照邻现存诗作中,以“染疾”为界可以明显的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诗人壮志凌云,才华横溢,作品格调相对高昂,感情奔放;后期诗人为“风疾”所折磨,痛不欲生,处境困危,诗歌境界幽寂,风格趋向悲凉、凄苦。

卢照邻早年在任邓王府典签期间出使西北,亲临塞外,耳目所及、心有所感,曾经沿用乐府旧题,写下一些颇具刚健之气的边塞之作,情真意切,很能反映他当时的满腹才情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歌感情基调激昂慷慨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