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架空 > 最后的大汉孤儿

第3章 灵魂

  • 作者:七七会开拖拉机
  • 类型:穿越架空
  • 更新时间:12-27 03:31:34
  • 完书字数:7510

灵帝没有介意这些,十年过去了他还是不习惯两人的“父子”关系,不过凭他多年所学的六门。六艺、《诗》、《书》、《礼》、《乐》、《春秋》、《周易》、诸子略、各家学说、诗赋、兵书、数术、方技,人前装得倒是没有一丝破绽,私下如何他也不想再强求。

在禁止私学的同时,规定官学教育只能学习法令,“以吏为师”,官学中的传授活动被迫中断。这种“禁私学,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制度,客观上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在汉初的六七十年里,采取“以道为本,以法为符”的“杂霸政策”。到文景时期,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更被推崇成为统治思想的主流。汉朝在建国几十年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教育政策。汉朝的文化教育则以秦为鉴,在儒家思想指导下,国家创办官学,首创太学,郡国设立学校,推行教化,推行的郡国学,使地方教育得到空前发展。同时,私学和家学也成为地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官学始创于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为移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史中选派聪慧者十余人到长安,就学于博士,可谓最早的委托培养措施。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束。文翁在成都立学,招收属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予重用,或推荐到朝廷做官,蜀郡从此学风大盛。到汉武帝时,推广文翁兴学的经验,“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书?循吏传》),但还不十分普遍。到宣帝时,地方学校开始增加。汉平帝时郡国普遍设立官学。平帝元始三年(3年,采纳王莽请求立官学的意见,制定中央和地方的学校系统。中央官学为太学,地方官学分为四级: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郡县两级学校设置经师一人,乡聚二级的序、庠设置《孝经》师一人。同时,在郡国还设立宗师,用来教育皇室子弟。另外,地方官学还设有郡文学、郡文学史、郡文学卒史、五经百石卒史及乡三老等官职。汉平帝时制定的地方官学制。

东汉光武中兴之时,兴办学校成为衡量官吏政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学校十分发达。郡国主要培养统治百姓的官僚,在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创办地方学校的目的,在于通过儒家经学来宣传孝悌仁义等道德,以改造民间风俗。两汉地方学校,对地方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自郡国学校建立以来,就一直没有停止。地方官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奖进礼乐,推广教化。它与太学相比,地方官学没有正规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因人而异。学生上学的时间也没有固定的规定,有的只是在某个时节招集一些人讲学。地方官学的师资力量远逊于太学,它与太学也没有从属关系。汉代的地方官学还处于草创阶段,并未形成真正的系统。

东汉以“孝经”治天下,反映在学校就是尊师重道。钟兴取得成就后不贪功,不忘本,尊敬自己的老师,保持谦恭之心的举止,为时人所称道。钟兴,字次文,东汉汝南汝阳(今商水县西北人。他从小拜丁恭为帅学习《严氏春秋》。丁恭以“学行高明”向朝廷推荐钟兴。光武帝召见钟兴之后,问他有关经书的义理,钟兴回答得非常好,受到光武帝的称赞,官拜郎中,又升为左中郎将。朝廷下令让他审定《春秋》章句,删去重复繁杂之处,教授皇太子。又让皇室子弟和诸侯跟他学习,封他为关内侯。钟兴自以为无功,不敢接受爵位。光武帝对他说:“先生教授太子和各王侯,岂不是立下大功吗?”钟兴回答说:“我受业于丁恭,这都应归功于我的恩师。”于是便又封赏丁恭,而钟兴则坚辞不受爵位。这说明周口百姓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尊师重道的同时,地方学校的社会地位得到日益提高。

私学教育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存在。汉初,随着秦朝的崩溃,被压抑了多年的私学教育开始恢复。汉武帝开始兴办和发展官学后,官学国家教育中虽然占据主导地位,但私学在官学的影响下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与官学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两汉私学之所以兴盛,一方面是受国家“以经术取士”的影响;另一方面私人讲学思想束缚较少。两汉私学教育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培养符合入仕条件的人才,而在西汉的选举制度中,明古今、通儒经是对入仕者的一个基本要求。汉武帝曾下诏明确规定:以贤良科入选的人,必须“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以后成为两汉王朝推行的一贯政策,这种政策导向必然会对当时私学教育的内容发生重大影啊。因而,在两汉的私学教育中,《尚书》、《春秋》、《左传》、《国语》等史籍在内的历史传授成为极重要的一部分。由于私学教育日趋普遍,生徒众多,求学者遍布四方。

私学始于春秋,一直长盛不衰,文化典籍、科学知识通过私学教育得以很好地保存和广泛传播。秦时私学遭到禁止,到汉武帝创立博士弟子员的官学制度后,才又给私学带来生机。由于官学招收人数有限,时兴的废,入学条件也比较苛刻,加之缺少启蒙之学,因此,就读私学者人数还超过官学人数。汉代的私学一般可分作三个阶段。第一是蒙学阶段,目的识字习书,相当于现代的小学阶段:第二是读《论语》、《孝经》阶段,目的在于接受道德教育:第三是读经阶段,目的在于进入仕途,治理国家,相当于现代的大学阶段。在私学中,教学内容比官办学校中更为丰富,不限于今文经,也可讲授古文经,同时还可讲授黄老、图纬、天文、星历、法律等知识。

两汉时期,儿童教育也开始发展。学童在蒙学阶段学习的学校称作“学馆”、“书馆”、“书舍”或称为“小学”,教师称为“书师”。汉代儿童,约八九岁入书馆学习,年限不定。这一阶段主要是识字习书。小学所用的学书,王要有《仓颉》、《凡将》、《急就》、《元尚》等篇。习完字书后,即进而学习《孝经》、《论语》,以作学经前的准备。入书馆学习需交纳学费,并非贫家儿童皆可人学。

朕确实是不喜欢刘辩,就看着他母亲的份上原谅他了,对他母亲的执固五年来从未减少半分。

世人都说朕啊,很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刘辩,因为他是皇后何氏生的。

又因为何皇后是靠着母凭子贵上位的,最开始的出身只不过是个负责亭台洒扫的宫女。

堂堂帝王,后宫佳丽三千,个个出身名流,皇帝却偏偏和一个身份卑微的宫女诞育了子嗣。

要么是宫女太迷人,要么是朕不检点。

在很多人的心里,皇帝是万乘之尊,天下之主,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其实不然,整个东都洛阳,皇帝其实是最要守规矩的人。

朝服穿什么,上朝说什么,午餐吃什么,晚上到哪位妃嫔的寝宫就寝,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皇位之上的帝王,他的言行举止都会被无限放大,任何有悖常理的行为都会引起全天下的轩然大波。

譬如皇帝和不知名的宫女竟然有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难免被人贻笑大方,指责皇帝不检点。

反正不管怎么说,这件事对朕来说是个污点。

皇帝瞩意的皇位继承人另有其人,是美人(汉朝后宫的一种位份王氏生的儿子,刘协。

“宦官势力越加强大,就连朕也…若是不除掉十常侍,朕也只能沦为傀儡。”

灵帝一字一顿地说着,太子脸上倒是没什么变化,灵帝开始不自在起来,像是心里憋着话要与他说。碍于面子,有些话不能当众说出。

“吾儿,这些年苦了你了,生在帝王家勾心斗角,莫要怪为父无情。”

灵帝抿了抿泪没有说什么,他去幽州一向是另有目的,宦官的势力在王都越来越大了,按理说这十年他不应该完全没有察觉。

“世人皆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大汉天下,还有人说,天下本来就是韩信的。”

宦官世代参政各地都有势力,这五年倒是由灵帝与他对抗达到平衡,其他大臣自然不用说了。

灵帝摇了下头,为了减轻他的负担,这半年来他已对宦官和黄巾贼了如指掌,私造铁器的事自然瞒不住他。只是太子这次死在幽州城,必然会引起朝廷动荡,听了些朝堂的消息让他有些心慌,心里的话再也憋不住,他避开那些弯弯绕直接问了出来。

“如今,谁最适合当大汉的天子?”

张让愣怔了一下随即恢复如常,这几年来灵帝对朝堂的事是越来越关心,既然他开口问了他也不好再做隐瞒。

“臣斗胆,刘协正是不二之选”

“陛下要立太子了吗?”

张让自知此事他不便过问,但还是忍不住问出了口。灵帝摇了摇头,示意他不要再问下去。

张让皱眉一时想不出个所以然,这十年来他为辅佐刘协整日奔波,常年带兵打仗,现在开始着手培养近臣,为将来刘协登基当汉帝做准备。

“陛下让臣监察朝野百官,对抗宦官和韩信家的事情,臣这就去办。”

“辩儿太过娇弱,恐影响汉帝的威望,协儿倒是不二人选。”

灵帝见他突然展颜也淡淡一笑,张让对他的忠心他一直了解,但他对张让只有君臣之情,五年前与他又多了救命之恩,若不是怕朝廷那群老臣,早就给他封侯了。

方才进来的时候,张让带来一副奇药,这奇珍异宝摆满了内厅,上到珍贵的古玩字画下到新奇的小物件,无一能和此药相提并论,无一能比得上此奇药。

“来人,朕已请名医太常前来,将这药交给他,你们一定要尽心尽力的听他的话。”

暗卫疑惑不已,将灵帝手里的药接到手上。

“遵命,属下这就去办!”

如今的希望全寄托在奇药上了。灵帝露出孩童般天真无邪的笑容,咧嘴一笑露出一颗小虎牙。

“辩儿,不让你当汉帝是在保护你啊!总有一天你会理解父皇的用意。”

灵帝说完牵起陈皇后的手往他的房间走,从小就是青梅竹马,如今更是亲如姐弟,这也算是倍感欣慰的事了。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