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我崇祯绝不上吊火之虎vvvv

第504章 朱由检要鼓励工商了

  • 作者:朱由检多尔衮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10-06 16:10:23
  • 完书字数:4740

一支全军装备了新式武器的明军,在牛万才、牛成虎的带领下,踏进了后世十堰西北处的大山里。

过了郧阳府的竹溪县,就是汉中!

有了朱由检的插手,天下的局势,越发的扑朔迷离起来。

……

牛成虎两人走后,朱由检唤来范景文。

“范卿,朕有个想法,想要与范卿商量商量。”

范景文急忙道:

“还请陛下吩咐。”

“这是汉都新开的作坊数量统计表,你先看看。”

朱由检摆摆手,让王承恩给他拿来了一份纸笺。

范景文看去,纸笺上统计的是官方开办的作坊数量,以及民间百姓自己开办的作坊数量。

他仔细看了一遍,见到民间已经开设的作坊,竟然达到了数百家!

而且,看最近两个月的数据,竟然有了爆炸式增长的趋势。

从陛下定都汉都时的几十家,逐步增长到了而今的数百家!

范景文抬头道:

“陛下的打算是?”

“朕是这么想的,自古以来,只要国家稳定,给予放权之后,民生就能迅速恢复,国家也就能够昌盛起来。

倒是那些强制规定死了的朝代,反而收效甚微。”

范景文眉头一挑:

“陛下打算实行黄老之治?”

朱由检点头道:

“昔日大汉初立,经过几十年的战乱,天下民生凋敝。

文景二帝施行无为而治——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是以衣食滋殖,刑罚用稀。

不过短短几十年。

到了汉武帝时期,史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作。”

朱由检叹息道:

“范卿啊,民生之事——

可以引诱之,不可强迫之,可以开放之,不可禁锢之。

可以允许之,不可禁令之,可以包容之,不可禁绝之。”

朱由检感慨道:

“范卿看看那些百姓,咱们不限制他们,他们就是全才。

甭管是木工、瓦工、行商、走卒……

只要能够赚钱,他们什么都能干,什么都会干!”

“朕以为,对待百姓,当以立法为引导,以政策为诱饵。

鼓励他们去做事!

只要法律没有禁止的,都要放宽了,让他们大胆去干!”

朱由检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朕是这么想的,他们只要敢干:

要开厂,朕给政策!

要造船,朕给便利!

哪怕是——谁能在海外抢了一块地,朕也支持他,朕给他名号,给他藩宗,许他自建封国!

当然,前提是——必须要遵守朕的政策!”

“只要他们的心中,铭记着——华夏子民至上,朕都支持!

甚至,就连军火武器,朕也会给他们!”

朱由检一脸的严肃!

这个政策,他早就准备拿出来了。

想想当初永乐大帝——海外那些能干的汉家儿郎,大帝直接给予了名正言顺的诏书,给了他们藩国的名号!

郑和一路走一路封,海外汉家势力遍布贸易航线上!

永乐大帝这是在为华夏开拓生存的土壤啊!

当然,那些只为自己,罔顾华夏利益的混蛋,他老人家也不手软,直接动用雷霆手段——灭绝之!

若不是英宗朝开始,文臣一家独大,封死皇权,独揽海外贸易,成了一代代文人士绅们的一贯手段……

如果永乐大帝的政策贯彻延续下去的话,后世就不是英语世界的全球,而是汉家天下的全球了!

到那时,汉家的生存土壤,何止暴增数十倍?

这才是真正能被称之为“大帝”的唯一标准啊!

大帝,本是为华夏开拓万古豪杰的专属头衔,那什么叫嚣“天朝弃民”的混蛋,岂能拿来侮辱了这两个字!

扬我华夏国威,为我华夏谋千秋万世者,才能配以大帝之号!

……

朱由检最崇拜的就是那些真正的大帝们。

正如他当年写小说谋生的时候,被人称之为“皇汉”后,他数次说的那般——

汉家儿郎,不皇汉,难道要做皇夷?

他不但要皇汉,还要皇秦、皇明、皇唐、皇隋、皇宋……

他皇——心向汉家、心向华夏的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政权、每一个豪杰!

当他穿越明末时,就在心底发下了誓言——

“当东方的太阳升起,海盗群贼,和他们的儿子——那个卑鄙的白头鹰,将躲在黑暗里瑟瑟发抖!”

“朕的大明,将继续屹立在世界之林的最顶端,俯视着这个宇宙,将我大汉五千年的辉煌继续照耀下去!”

“这个世界不需要卑鄙的灯塔,因为大明将会是正午的太阳!”

……

原本,他以为大明若想恢复过来,最起码也需要好几年时间。

谁知道——他终究还是低估了华夏百姓的坚韧。

他更加低估了汉家的科技。

便如蒸汽机,本以为这是要多费了手脚,花费数年苦工,才能使用的利器。

谁曾想,早在嘉靖时期,唐顺之就已经将它装上了船只……

当他任由王徵取用银钱,去推动蒸汽机之后。

不过短短数月,蒸汽火车就奔驰在华夏大地上了。

虽然它还很是简陋,马力更是小的可怜。

就算是在平地上,也只能带动区区四五节车厢,还是只能拖拽万斤货物的初级产品。

但是,今天的一切,任凭朱由检如何绞尽脑汁,也根本不敢去想啊!

朱由检自己都傻眼了……

不过短短大半年时间,汉都周围,竟然繁荣到了这等地步!

甚至,有了汉都这个火车头的带动,沿着茶马古道这条线,都在飞速的恢复着。

今日的大明,当真是——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

这一切,与其说是朱由检这个穿越者的手段。

不如说是华夏数千年的积累,在政策得当之后,终于迎来了厚积薄发!

……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有了汉都这个龙头,怕是不出三年,大明就能彻底恢复过来!

今日的汉都,哪怕是始作俑者的朱由检,都不敢想……

虽然最大的功劳,还是他从黄得功、郑鸿逵、左良玉手上收粮的举动。

大量低价粮食的涌入,保证了境内的粮食供应。

外地粮食的涌入,解决了天灾这个大难题。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