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我崇祯绝不上吊火之虎vvvv

第472章 大明风华

  • 作者:朱由检多尔衮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10-06 16:10:13
  • 完书字数:4754

车书会同,指的是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天下定于一统”,是一种皇朝传承的象征。

大明太祖朱元璋,在定下国宴九奏节目的时候,心眼子贼多……

(当然,这是说笑,开玩笑的。)

第五轮,奏《振皇纲之曲》,跳《百戏承应舞》。

这个的含义是皇帝权力最大,各行各业都要遵守皇朝规矩。

第六轮,奏《金陵之曲》,跳《八蛮献宝舞》。

这个曲子和舞蹈,是朱元璋特意定下来的,那时候首都是南京,也就是金陵。

这一轮,代表的是大明力压四夷,万族来朝。

老朱的心思之深,可见一斑。

(那些攻击朱元璋,贬低人家的,好好看看,就这顺序,你想得出来吗?)

第七轮,奏《长杨之曲》,跳《采莲队子舞》。

这个代表的是天下承平,国泰民安。

《长杨之曲》脱胎自汉朝乐府曲《长杨赋》,歌颂历代帝王功德的。

老朱定在这里,是对华夏历代君主之功的肯定。

正所谓政治无小事,任何一个动作,都是有深意的。

若讲抗元功德,谁有张士诚大?

人家直接锤爆丞相脱脱的百万大军,使得元朝再无镇压起义军的能力。

为什么最后是老朱得天下?

那些不当人子的,污蔑人家之前,先想想吧!

就人家老朱的政治智慧,你能及万一吗?

第八轮,奏《芳醴之曲》,跳《鱼跃于渊舞》。

这个的含义最有意思,代表的是——你们跟着我老朱家混,是幸福的,你们鱼跃龙门了。

也表示大明选士,取之于民,大明的每一个百姓,都有跃龙门的机会。

第九轮,奏《驾六龙之曲》。

这个就是重申皇权的神圣性了……

这一个曲子,跟最开始的两个,是对照的,这三次,只有曲子,没有舞蹈。

有音乐有舞蹈的,只有六轮,也就是第3/4/5/6/7/8轮。

而百官,需要给皇帝敬酒九次。

因为武士舞蹈后的同饮,是不计算在九轮敬酒之内的。

九为极数,代表天下九九归一。

九轮敬酒之后,光禄寺寺卿要收走皇帝的酒爵。

太监们要收走百官的酒盏。

实际上,皇帝宴请百官,规矩是很严的,电视上、小说中那种喝醉酒闹事的局面,根本就不会出现。

之后,就是上大膳,也就是正菜来了。

上菜的时候,要奏大乐,也就是正乐,按照先秦的叫法,这是雅乐!

就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那种……

明代大乐,是笙、鼓、萧、琵琶、古琴等混合演奏,按照现代的说法应该是交响乐。

一般有《贺圣朝之曲》、《普天乐之曲》等。

伴随着大乐,太监要进献花卉。

宫女们抓着花瓣,抛向天空。

这个花瓣,要洒在除了皇帝、皇后、太子之外的所有人身上。

这就是为什么道家小说中,法力高通大能,一出场就出现漫天花瓣的原型。

因为皇帝身上不能洒花瓣,所以,有了进献花卉的举动。

也有说法认为,花瓣是花卉产生的,这一幕代表的是皇家赐予百官权力的意思。

至此,宴会就没了神圣性,进入了真正的高潮。

(实际上,汉家古时候宴会的规矩,还是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残留的,比如婚庆时,只要洒了新人满头花,就代表着赶紧抢座位,要开席了……)

大乐一开始,百官该吃吃,该喝喝。

甚至有时候,皇帝还会退场,留给百官自由发挥的空间。

当然,很多皇帝也会呆在现场。

毕竟明朝皇帝与朝臣的关系,并不是后世那个包衣奴隶王朝那么悬殊。

大明是官员能喷皇帝一脸口水,清朝是官员要全程跪着回话……

与天下同乐,是大明开国以来的祖训。

大乐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时候会几个时辰之久。

这个时间,就是百官大朵快颐的时机。

待到音乐奏完,就预示着宴会的结束。

这时候,皇帝若是离席了的话,就需要重新坐回位置上。

光禄寺的少卿,会上来抬走皇帝面前的桌子。

太监、宫女们上来,收走百官的桌子。

此时,百官还是不能离场的。

这时候,才是真正大饱眼福的时候呢!

有一个结束宴会的舞蹈,都是妙曼女子参演的,名叫《百花队舞》。

讲真,若是真的穿越,一定不能错过这个舞蹈,因为这个时候的舞娘,都是最漂亮的。

……

在轻歌曼舞之中,光禄寺撤御案,序班太监撤群臣桌案。

这个舞蹈的长短,是根据打扫现场的时长来表演的。

毕竟是几百上千人的大宴会,难免有人失手打碎了东西。

舞蹈时间若是短了,收拾不干净,那可就掉价了。

所以,这时候的舞娘,素质那是相当的高!

等到现场清理完毕后,百官需要按照班次,起身给皇帝行礼。

这叫行赞拜,大礼谢恩。

行礼后,仪礼司向皇帝奏告大宴已结束,圣驾请回。

群臣弯腰恭送,待皇帝起身离去。

……

说个题外话:国宴,在明代中期以前,是采用的古礼,跪坐进餐。

关于这个跪坐,后世有个误区,都以为——日本那种硬跪,就是华夏的跪坐。

实则不然。

在凳子普及以前,高级宴会跪坐的时候,是有一个类似于马鞍形的小马扎,放在屁股下面,用罗裙遮住的。

这个小凳子虽然能保证短时间腿不会麻,但是,依旧太矮,时间长了,还是会腿麻的。

古人跪坐后腿麻的搞笑记载,在古书中还能够看到一些。

唐朝开始,改进胡床后的靠背凳子已经出现,并出现在古画中,但是高端的宴会场所,还是跪坐为主。

宋代开始,国宴中逐渐将这个小马扎,换成了锦凳,也就是没有靠背的圆凳。

明朝时期,出现了带靠背的太师椅,也就是俗称的圈椅。

皇宫国宴时,又将圆凳换成了带方框靠背的椅子。

赐宴过后,左良玉跟着百官,拜别皇帝,按照官阶的高低,纷纷出了皇宫。

等左良玉走到宫门口的时候,秦知恩却是迎头走了过来。

“左将军请留步!”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