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朱厚照

第573章 民族主义的应用(上)

  • 作者:倦鸟落旧林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10-05 17:28:13
  • 完书字数:5092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返回南京,杨廷和跟着朱厚照出现在军营内,听着军营里的军导官充当教师职能,在教导读书和兵法。

听到这句话,杨廷和突然顿住脚步。

“怎么了?”朱厚照看杨廷和停下,不由得皱眉。

杨廷和闻言笑道:“臣只是想到了陛下这些年的施为,不正应了这孙子兵法的内容?”

朱厚照看了一眼校场上的讲解,笑道:“孙子兵法,只是方法论,怎么用,还得结合形式。只要看透这一点,人人都是兵法大家。

当然,孙子早就说过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从一开始,朕就在拿地,想办法搂地,因为地是根本,一切物资的生产资料。

有了地就能生产物资,能聚兵源。

之后,再用一切可以用的办法,搅动形势。

从一开始,朕就处在弱势,所以就得引大势为用。

王艮说得很对,家国者,上以忠义贿匹夫而夺安身根本也;国家者,下以热忱保国而立本正业也。

因此,朕做的事情就是将士绅的对手,替换成天下之民。

从朕开启乡镇制度之后,东南的对手一变再变,先是北方士绅,接着变成北方所有人,后来变成天下万民。

所以,东南的一弱在弱,本质并不是对比朕弱了,而是他面对的对手一再变大。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朕在缔造,大华夏族。

华夷之辩贯穿天下始终,族群界限,还是很模糊。

但这一次构造大华夏族,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缔造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构筑之后,就能引动更多的力量会统四方,然后减少内耗,齐心协力,一致对外。

朕直接掌握的国家,便是中华。

而中华的界限能多大,朕定了中土神洲是底线。

那么,中土神洲之外,便是诸夏。

这么一分,相信卿家也能看明白,江南士绅在面对朕给他们称出来的对手,是不断增多变大的。

因为朕的盘子在扩张,他们局限江南,想要倒行逆施,自然无法对抗。

如此庙算之下,朕胜他们,只是必然结果。

更何况,朕能输五六次,他们只要一次输了,也就崩了。

如今朝局,江南官绅都去了北地,也就能看出来他们认输了。

就算之后想要翻盘,利益角逐点也不会放在江南,而是关外和关内的利益平衡问题。

那么,未来的朝局竞争点,应该在二十年后,关外开始陆续纳税,享受了开荒时不纳税特权的关外士绅,开始对抗关内的百姓集团的争夺。

二十年,差不多一代人。

也不知道那时,朕的能不能还抱着现在的心气。”

朱厚照耸了耸肩,没有再继续说什么。

虽然这个动作很不得体,但杨廷和也能看出来,朱厚照的眼光,太长远了!

这种君主在,不是圣君就是枭雄,可怕啊!

二十年之后的利益争夺点也能看个清澈,那世事于他而言,岂不是澄如琉璃?

无所遁形!

……

回到了内阁。httpδ:/www.youxs.org

看到告病回来的杨廷和,内阁其他辅臣,毫不犹豫的将自己手中一摊业务各推了一半过去。

瞬间,杨廷和脸色微微发黑:“哪有尔等这般的?”

“替你分担了数日业务,也该替我们解决问题了。”

蒋冕嘿嘿一笑:“你这模样,可不像风寒了。”

“唉。”杨廷和撑着下巴,“你们一笔一划写着文报,真是累,陛下那边,有一种打字机,都不需要动笔,就能快速打下文章。

你们提笔写,一分钟十几个字,那台机器,一分钟就能出三十多个字。”

“等等,你不是告病?”

“随陛下微服私访去了。”杨廷和咂咂嘴,“看了不少好东西,尤其是,与陛下通了气,准备彻底展开对大明陈旧理学的——新文化战争。”

“新文化战争!”

内阁辅臣坐不住了:“说说!”

“可是说了,就没时间批改章疏了啊。”杨廷和睨了一眼桌上的章程。

“我觉得,你这风寒刚好,得休息一下。”

梁储直接伸手将自己那堆抱走。

其他人一看,只能各自收走,然后唤来伺候的黄门,将茶水送上来。

“怎么样?今年的御贡龙井。”

“嗯,淡了点,还是铁观音符合的我的口味。”杨廷和咂舌,感觉绿茶虽然清新,但还是铁观音的芬芳津舌,流连啊。

“铁观音要秋茶才香。春茶铁观音也和绿茶差不离。赶紧,别卖关子了。”

毛纪吐槽了一句,继续问。

“嗯……新文化战争,核心只有一点。”杨廷和竖起食指说,“让万民开智。”

“切。”

一听这话,毛纪第一个离开,这不是废话吗?

他们不就在做。

直隶省现在已经试点了一年的义务教育,效果还算可以,至少快速培养了一批能写会算的年轻人,给直隶的人才梯队,带来一整套提升。

“开智的要诀,在王守仁的《论三级文明大解构疏》:知知谓法,行知谓术,知行谓道。

陛下用白话说:知即方法,行即办法,知行即用方法做总纲,用办法平现象,二者相辅相成。

也就是说,从一开始,王学,与陛下的言论,是一脉的东西。

两者相互渗透,陛下也根据王学的内容,重新解构了古文。

方今时文,不论讲史还是针砭时弊,所展现的笔锋,已经和之前李公推崇的复古之言,已经不同了。

开智,开的是用古人之智慧,结合方今之现象,分析主次,先解决主要矛盾,再解决次要矛盾,不断瓦解矛盾,推进生产力的进步,从而达到天人相制的地步。”

“天人相制?”

“天人相分,人循自然,必是生产力低下,无力回天,所以迷信、血祭、暴力。

天人相合,人与自然,必是生产力勉强,能顺时应势,所以开明、人人在其位、和和美美。

天人相制,人定自然,必是生产力强悍,制天地而变天势,所以强盛、无畏、安康。”

杨廷和解释了一下朱厚照的天人观要点:“天人合一,只是生产力无法覆盖改变世界时代的极致追求。

而眼下大明,就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初级阶段。

按照陛下的看法,想要达到天人相制,那么人类必须自由的在星海之间穿梭移动,如仙人一般。”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