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

第 182 章 *世人皆知文坛中那个……

  • 作者:菖蒲君君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9-26 01:46:15
  • 完书字数:7390

第三次幻境开始。

姜烟睁开眼的时候发现自己躺在了一间茅草屋里, 阳光通过窗户扫射进来,暖得让姜烟都忍不住打了个哈欠。

掀开身上薄薄的被子,姜烟走了出去。

就见陶渊明坐在院子里, 闭着眼睛, 膝上放着一块长长的木头,看模样有点像没有弦的古琴。

姜烟看他双手轻轻在琴身上抚弄, 仿佛真的在弹琴。

许久后,陶渊明双手缓缓停下,看着站在门口的姜烟, 捋着胡须笑了。

“姑娘觉得这是什么?”

他指着自己膝上的琴。

“琴?”姜烟不确定的说。

陶渊明发出阵阵轻笑,将那把无弦琴放在旁边:“姑娘如此不确定,想来看见的是木头。”

这么说也没错。

姜烟是从他的动作猜出是琴, 如果只是放在一旁给她看, 她当然觉得这只是一块木头。

“可在我看来, 这是琴。一架绝世的古琴。堪比‘号钟’, 胜过‘绕梁’,赢过‘绿绮’,不输‘焦尾’。”

陶渊明爱怜的抚摸着琴身:“它的声音,在我的心中,是这世上最绝妙的琴音。”

灰白的头发在太阳光照下,银丝流动着金光。

姜烟从前只知道“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 却不知晓,原来陶渊明的心中还有一段无人知晓, 唯他私藏的琴音。

将琴放回屋内,再出来的时候,陶渊明的手里拿着锄头。

姜烟跟着陶渊明一起走出院子, 就听他这一路上,低低的诉说这些年的过往。

“起初,我家境尚可。家中有一庶妹,我俩兄妹关系不错。只可惜后来家道中落,想要做官也要四处找寻办法。”

陶渊明轻轻叹气,如今他早就释然了。

可回忆起当初的心绪,也难免为当时的自己唏嘘。

“你很喜欢谢安,是吗?”陶渊明在现代的时候就看得出来,姜烟在经历了幻境之后,对谢家那三人明显态度不同。

他虽不知道在幻境里究竟发生过什么,但也很能理解。

谢安石,天下谁人能不敬仰呢?

“纵然谢安举贤,看得也多是门阀世家。上品无寒士,下品无高门。”

很不巧,家道中落的陶渊明就是寒门子弟。

“我做过许多官职。在桓玄麾下任过职,去刘敬宣手下做过参军,当过数十天的彭泽县令。”陶渊明扛着锄头,长长的叹出一口气:“当的官越多,我就越失望。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也不想这个世界改变我。我幼时学字看书,学的是圣人道理,也想要治国安天下。”

只是雄心壮志都磨灭在每一日做官的麻木中。

姜烟跟在旁边静静的听着。

说来很奇怪。

明明是万分悲苦,壮志难酬的事情。从陶渊明的口中说出来,却平静得像是桥下淙淙流过的溪水,头顶飘过的一片白云。

对他的世界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姜烟自然也感受不到他情绪的波动。

陶渊明像是一片静谧的湖泊,装得下整片蓝天白云,也装得下划过天际的飞鸟,乘着树叶落下的小昆虫。

饶是姜烟一句话都没有说,只跟在他身边,也觉得心情变得宁静下来,呼吸也轻了,大脑好像整个沉浸下来,不去想在幻境中要怎么塑造节目。

天地间的庸俗,在这位靖节先生的面前都化作尘烟。

“姑娘?”陶渊明伸手在姜烟面前晃了晃,拉回了她的思绪。

两人继续走着,明明不长的一段路,却觉得走了好久好久。

“可时人不读书。孔子是谁?那些清谈之人说不定都有人念不出一句论语,却能拿着玄学高谈阔论,仿佛自己是千古名士。”

陶明渊到这一刻,才终于有情绪上的波动。

像细雨洒落,在湖面打出一圈一圈的涟漪。

“不想出仕的人要做隐士,想出仕的人更要做隐士。隐士不过是朝廷的锦上花,是遮羞布!”

姜烟很难不认同陶渊明所说的话。

就是他经历过这些,所以更有资格评价这些。

总有人说陶渊明身负才华,却宁肯隐居也不愿意出仕济民。

是他不愿?

是他不想?

都不是。

是如今的东晋容不下他。

要么,浑浑噩噩的随波逐流。

要么,便是做这采菊东篱下的隐士。

真正的隐士。

陶渊明选择了后者。

在陶渊明说完,两人终于到了他日常劳作的菜畦处。

看着眼前的几块菜地,和旁边的几亩田,姜烟的脑海里突然就想起了一位在网上颇有名气的华中师范大学的教授,用那口极其有标志性的腔调说:“陶渊明种田?他种个鬼的田!”

姜烟虽然不会种地,但也能看得出来陶渊明这地种得到底好不好。

实话实说——很烂!

陶渊明挥着出头翻地,之后又去拔旁边的杂草。

姜烟也卷起衣袖和衣服下摆,跟着一起。

“很有意思吧?”陶渊明突然笑着问她。

“先生,你要听真话还是假话?”姜烟抿着唇,有点犹豫。

“假话是什么?”

“假话就是,非常有意思,田园野趣!”

陶渊明轻笑几声,又问:“那真话呢?”

姜烟憋着笑,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又看了看陶渊明,飞快的说:“齁累齁累的!还是现代农业科技好,感谢现代的农业技术人员!”

陶渊明哈哈大笑,撑着锄头差点笑翻在地上。

他能不知道自己种田种得差吗?

只是除了做这些,陶渊明也想不到自己还能做什么了。

收拾了菜地,又去看了眼可怜兮兮的田地,陶渊明带着姜烟坐在一棵柳树下乘凉。

他伸手扯住柳枝,摘下一片柳叶,再松开手。

柳枝在湖边飘荡几下,柳梢搅动的圈圈涟漪,竟然还吸引来了湖中的鱼儿。

长着肥嘟嘟的鱼嘴,以为湖面上有飘落的小虫。

陶渊明吹着柳叶,声音细细的,却悠扬得仿佛要冲上云霄。

一曲作罢,陶渊明靠在柳树坐着,惬意得仿佛下一秒就能睡着了。

“真有意思。”姜烟忍不住道。

“在现代,很多在城市里高压机械的生活了许多年的年轻人都会很向往田园生活。”

姜烟想起了网络上很火的几位博主。

他们的视频会受到关注,除了制作精良之外,也有现代人对田园生活向往的因素在。

毕竟,现代年轻人面对的是996,是007,还有卷不完的职场、还不完的房贷和一眼就能望到头的人生。

如陶渊明这样的生活,像是把自己终于归于生活,而不是归于活着。

姜烟托腮笑道:“结果田园生活的第一人是个根本不会种地的。”

陶渊明听了也捋须笑得开怀。

反复呢喃了姜烟说的几句话后,突然道:“殊不知,我亦是如此!”

“恩?”

姜烟一怔,有点不明白他的意思。

“姑娘见过黎明之前吗?”陶渊明一抬手,天空猛地黑下来。

天上没有星星和月亮,柳树在这片黑暗中一点也没有逗着小鱼的趣味。

反倒像张牙舞爪的怪物,要将坐于柳树下的陶渊明吞没。

“先生?”

姜烟不明白好好的幻境怎么会变成这样?

不远处的湖水开始发出噼啪的雨声。

黄豆大的雨水砸在湖面,劈啪作响。

陶渊明望着姜烟,平静的说:“黎明之前的世界是最黑暗的。这个时候,没有星光、月光、日光。天地间都笼罩在黑暗中,没有丝毫光明可言。如今的东晋,就是如此。”

随着他的声音落下,雨声更大。

一旁的湖面像是要被倾斜而下的雨水砸开。

“我想,终究会有天光乍破的那天。只是,我似乎是等不到了。”陶渊明对整个社会失望,却又没有完全绝望。

他只是不想做官了。

世人都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知道在南山下种地的陶渊明。

却好像从来没有人见过陶潜。

他是陶渊明,也是数次出仕,又数次归隐。庶妹离世后才下定决心解印辞官的陶潜。

陶渊明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星星。

而陶潜,是那个愧对家中妇的落魄人。

他也受到过高压,也被迫接受过不平等的事情。

只是最后,他什么都不要了。

姜烟抬头,于黑暗中看到了陶渊明的眼睛。

世界突然一片安静。

明亮的阳光出现在头顶,洒下阳光。

阳光将柳树映照得婀娜,柳枝飘摇,又吸引来一圈肥鱼。

树下的陶渊明就这么静静的坐着,手里还捏着一片柳叶,目光专注有力。

“姑娘如今可知道了?”陶渊明起身,丢下姜烟,径自走远。

姜烟坐在地上久久不能回神。

抬头看的时候,却发现面前的湖水突然变得清澈见底。

湖底的一切都那么的清晰。

在平静的湖面下,有枯枝、有碎石、有吞没了小鱼的大鱼。

世人皆知文坛中那个在宋朝以后才被逐渐托举起来的陶渊明。

看不见在东晋黑暗中踽踽独行的陶潜。

他们是同一个人,又好像不是同一个。

因为经历了极度的苦楚,才能变成如今这个静穆伟大的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吟诗的声音传来,姜烟耳畔又仿佛听见鸟鸣。

但最终,山林间传出一声古琴的声音。

余韵悠长。

姜烟起身,望着南山,缓缓笑起来。

先生逃出樊笼,返归对他微笑的自然了!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