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文学 > 直播盘点古代硬核狠人

第 42 章 李陵叛国是否情有可原

  • 作者:来碗大米饭
  • 类型:经典文学
  • 更新时间:09-25 17:57:47
  • 完书字数:14366

撇开吃柠檬的话题不谈, 本该继续快乐开宴会的众人,被天幕突然砸下来的一个大瓜震撼到了。

李信更是将手中的酒,洒在袖子上都没反应过来。

只听——

【在天汉二年李广利失利而还, 李陵被俘后。

连续的失利让刘彻颇为恼火, 也让匈奴人的气焰重新涨了起来,频繁骚扰汉朝边疆。

为了打服对方,征服西域,天汉四年, 时隔不足两年,刘彻再次对匈奴出动大规模进军。

共出动骑兵七万,步兵十四万左右,依旧由李广利领兵,他带着六万骑兵, 七万步兵出朔方。

游击将军韩说率步兵三万人,出五原。

公孙敖率一万骑兵,三万步兵出雁门。

出战后,情报走漏,还没得和匈奴人打起来, 匈奴就已经知道汉军大军要来的消息, 鞮侯单于下令将妇孺家眷和家中牛羊资产迁徙至余吾水北面。

自己带十万匈奴军在吾水南岸与李广利交战, 李广利指挥水平本就一般, 汉朝除卫霍外,又一向比较苦手。

李广利兵力虽比对方多了三万左右,但终究于事无补, 被鞮侯单于包围,缠斗十余日靠着人数多余对方,最终突围归汉。

出五原韩说将军几乎没碰见匈奴军, 没有功绩。

出雁门的公孙敖到是有遇到匈奴军队,和匈奴左贤王交缠一番,眼见战局对自己不利,就干脆脱身,收兵而回。

自此天汉四年对匈奴战役,汉军全部无功而返,除了损失的人手比上次少点外,刘彻不止赔了一大笔军费支持,什么也没捞到,也让匈奴进步一确定,汉朝似乎不是之前的汉朝。

那两个杀神不在了,新的汉朝将军似乎没有之前厉害,他们还得到了勇猛的汉朝降将李陵,这一切都是那个汉朝皇帝做了错误的决定,他不再是壮年时精明了的雄狮。

匈奴似乎闻到了汉朝皇帝身上腐朽的味道。

从天汉四年后,对汉朝的骚扰从一开始的小打小闹的骚扰,到征和三年试探性的入侵五原、酒泉,掠杀边民,对汉朝的态度,正在逐步从惧怕变得强硬。

说到这里插播一个题外话——李陵。

自西汉后至今,李陵这个人的叛国行为,一直颇有争议,部分人认为李陵是西汉最悲情的英雄人物。

他的叛国是因为汉武帝晚年昏庸,宠爱外戚,不在任用贤能,不辨是非独断专横,听风就是雨,直接杀了本来被俘后想偷偷回家的李陵家眷,才最终导致李陵投匈奴的,李陵是政治的牺牲品,他的叛国情有可原。

又赞同就有反对,现在大家已经不是以前,你说什么我都信的态度了,而是回自己去寻找答案,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根据汉书、答苏武书,大家根据李陵的状态和他当时的态度,得出另一个结论,李陵这小子该死啊!

汉武帝根本没有昏庸到是非不分,明明给他留一年的时间等待真相,还派了使者去找他,结果得的却是,李陵在给匈奴练兵的消息,才怒而杀人的,李陵就是无耻叛国贼,他投匈奴根本无情可原,罪大恶极。

那么事情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可以现在翻翻汉书和答苏武书看看。

汉书记载:在李陵战败后,边塞的斥候收到李陵惨遭围剿的消息,紧赶慢赶的把消息送回给了汉武帝刘彻。

刘彻听了消息,觉得李陵准是战死了,随后招来李陵的妻子和母亲,让看面相的术士给她们看面相,判断李陵怎么也了。

相面的术士见了李陵家眷,却说李陵家眷并没有死丧的之色,意思是在说李陵可能没死。

汉武帝听了觉得很奇怪,但相面也不一定准,这时候汉武帝是什么也没做的,直到不久后,又有消息传来说是李陵投降了匈奴。

汉武帝才大怒,责问当初回来给他报信,说李陵带兵有方,士兵愿意为他效死的陈步乐。

汉武帝:“你不是说李陵带兵有方,士兵都愿意为了而死吗?那为什么这个勇士却投降了匈奴。”

李陵投降的消息摆在眼前,陈步乐面对刘彻的质问,无言以对,最后只能自杀谢罪。

得到消息的群臣,一听李陵投降匈奴,群臣激愤纷纷落井下石,痛骂李陵,说“吾等耻与叛国者为伍。”

刘彻听了文武百官的唾骂后,又私下召见了司马迁,向他询问李陵投降这件事的看法。

司马迁和李陵是少时好友,认为自己深知好友的品行,面对陛下的提问,给出了自己的一番见解。

“李陵是个孝子,对母亲非常孝顺,有国士的风范,此次他虽然战败,但敌众我寡,在敌方数倍于己方的情况下,李陵虽身陷重围,依然能得到将士的效死,搏杀敌众数万,虽战败,但他杀死杀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即使是古时的名将也不过如此啊!”

“他现在之所以不死,只是想留着性命,戴罪立功,等待合适的时机回来报效朝廷,陛下请不要听从朝中小人的话语,冤枉了李陵。”

司马迁的这一说,结果吧!对得起李陵,但没对得起自己。

在司马迁说完不久后,刘彻以司马迁诬罔,是想诋毁贰师将军为李陵说情,于是把他下狱实施宫刑。

这里又不少人说刘彻是故意针对司马迁,不然怎么会拿一个,私下的谈话治罪司马迁。

但实际上这个说法不一定正确,在《汉书旧仪注》和《西京杂记》中都有记载说司马迁是李陵本次出战的举荐人。

如今李陵出了事,司马迁自然是有连带责任的。

而且宫刑也并不是针对司马迁,在汉朝中有一条罪名叫诬罔的罪,这个罪名很有意思,在汉武帝时期大部分处罚,有一个减一等的操作,分别是花钱免死和宫刑。

而汉武时期,以诬罔被判死的有四个人,其中三个是看刘彻是个大冤种,骗了他好多钱的方士,和一个假冒太子,让刘彻暴怒的人。

可见这个刑法就是刘彻专门搞出来处理自己不喜欢的人的,一般死刑起步,绝不减刑。

但到了司马迁这里,这个刑法就变了,汉武帝是允许司马迁花钱减刑的,这点从司马迁选择接受宫刑可以得出,要是不能减刑,他该升天好久了(虽然现在也升天很久了),史记这部著作也无缘诞生于世了。

选择宫刑也并不是汉武帝逼迫他只能选这个,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明确说了自己家穷出不起这个钱,只能选择宫刑减罪。

因此也谈不上刘彻为司马迁专门准备宫刑,或者故意想杀他,最多是刘彻皇帝当久了,富裕日子过久了,根本忘记了还有大臣家里居然会没钱。

而说司马迁对得起李陵,是因为刘彻还是采纳了司马迁的意见。

在给司马迁宫刑后,刘彻一直没有杀死李陵的家眷。

在汉代的《www.youxs.org》中第一条,就明确说了,凡是降匈奴者与谋反同罪,其父母妻子皆要腰斩。

而汉武帝在李陵投降一年多的时间,直到天汉四年都没有杀李陵的家眷,可见确实是听进了司马迁的话。

其次是刘彻对李陵投降事件的醒悟。

在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某天刘彻突然醒悟李陵这个人投降匈奴是没有援兵导致的说:“李陵出塞之时,本来让路博德接应他的,但是受路博德这个奸诈老将上书的影响才改变了诏令,最终害的李陵全军覆没。”

悟出了这个道理后,刘彻开始派人慰问李陵的残部。

到了天汉四年,正好也要打匈奴,就派了公孙敖去接李陵回来。

但是公孙敖去了和左贤匈奴王交战后,回来却对汉武帝说:“我这次打仗之所以没有胜利,是李陵在为匈奴人练兵。”

至此确定了李陵投降匈奴后,刘彻才杀光了李陵的家眷。

到这里为止李陵都还是个死不足惜的无耻叛国贼,陇西一带的士人都为李陵不能为国家守节,连累家人而不耻,对他多有谩骂。

但在汉书之后的记载中这一切变了。

汉书: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这句话翻译一下是:后来汉朝遣派使者去到匈奴,李陵讲道理汉朝的使者问“我用五千士兵横少匈奴,因无救兵而被俘,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为什么要杀我全家。”

使者答复李陵:“皇上听闻李少卿再给匈奴练兵,按律当斩。”

李陵仰天长啸一声:“那是李绪,不是我。”

得知是李绪害得自己家破人亡,李陵痛恨李绪派人刺杀他。

随后被匈奴单于招揽,匈奴单于把女儿嫁给了他,立他为右效王,使他显贵。

以上是李陵事件的反转,在看完汉书的后半部分后,大家都感叹李陵冤啊!

如果不是因为外戚专横和党派之争,李陵怎么会遭此劫难,他的意外完全是天灾人祸的叠加。

因此古代不少著名诗人和将军都对他赞赏不以,为他惋惜。

比如同有文帝之称的唐太宗,文皇李世民就说过:“李陵以步卒五千绝漠,然卒降匈奴,其功尚得书竹帛。”

著名诗人杜甫,苏轼,辛弃疾分别评价。

“李陵苏武是吾师。”

“苏、李之天成,二公尊之至矣。”

“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这些都是对李陵的好评,为他遭遇这些劫难的惋惜。

从前因为这些评价大家都颇为认可李陵,他说不信的。

但是后来随着各种假说,和史书中的推论,细思极恐,大家又发现李陵这个人不对劲,他怎么配和苏武相提并论,苏武怎么可能和这种人做朋友。

比如一年了李陵都还找不到回来的机会,换他爷爷都能回来好几次了,在和苏武的回信中推托责任,说都是汉武帝的错,自己一点错没有。

以及汉书中关于练兵的记载都是出自李陵自己一个人之口,根本没有可信度。

关于以上种种,其实光从汉书来看,大家都还是怜惜李陵的毕竟遇到这种事是没办法的,确实是倒霉了,也愿意为李陵说话。

但是到《答苏武书》这里大家觉得,事情不对劲了。

来看看,李陵在《答苏武书》中说了什么,前半段。

我流落在远方异国……深秋九月,塞外草木凋零,夜晚不能入睡,侧耳倾听,胡笳声此起彼伏,牧马悲哀地嘶叫,乐曲声和嘶鸣声相混,唉,子卿,我难道是铁石心肠,能不悲伤?

这一段是在回苏武,自己并不是铁石心肠的人,远在匈奴也会思念故国的家乡,光读着问题不大。

在看第二段。

李陵说:自从同您分别以后,更加无聊,思念老母在垂暮的年龄还惨遭杀害,妻子孩子都没有罪的也一起惨遭杀害。

我自己辜负了国家之恩,被世人所悲怜。

您回国后享受荣誉,我留此地蒙受羞辱。

这是命中注定,有什么办法?……让先父的后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我怎么可能不悲痛。

我与匈奴的战斗没有受到公正的对待,我微小的心意被辜负了,每想到这里我都精神恍惚,仿佛失去了对生存的留恋……不以身殉国也是想要有所作为,哪里料到志向没有实现,怨责之声已四起;计划尚未实行,亲人作刀下之鬼……

以上是李陵给苏武书信的前半段,其实不采用讨厌李陵无缺失实际的说法,只采纳汉书中李陵是冤枉,是李绪在练兵的说法。

那么李陵的抱怨完全能够理解,他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却没得到应有的待遇因此哀怨,甚至到觉得是命中注定,不是不能理解。

但是前提是,李陵这些话不是对苏武说的。

苏武是什么人,他不止是李陵的好友,还是一个在匈奴坚持十九年都依然要回归汉朝,始终没有投降的人。

苏武在汉朝的待遇比李陵在汉朝好嘛?

答:没有

在李陵给苏武信中下半段有说:汉朝对待给功臣的待遇并不菲薄。在我看来您这样的人应当得万户侯,可你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官职微小,连一寸土地都没有封给你,你的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改嫁……

可以说李陵给苏武的信中通篇都在抱怨,抱怨汉朝对自己的薄情,末了死了就让自己埋骨他乡,他不能再回到汉廷,弯下腰,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随意发落了。

听听最后这段刀笔吏是不是很熟悉,在哪里听到过,没错之前李广自杀前也是这样说的,遗传真是奇妙啊!

其实纵观整篇书信,从李陵的视角来说,他就是在和好友抱怨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能共情李陵的人,自然可以理解他的埋怨。

但不能共情的看得角度就更全,更多。

比如都是汉朝待你不好,你爷爷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不权贵心意才死的,这不是妥妥又骂卫霍吗?

这喜欢卫霍二人,对李广功绩心知肚明的人能不炸,李广身上会有那么多黑名,李陵绝对也是加了一把火的。

再从汉朝对你不公来看,你被俘难道是汉武帝错吗?当然不是,汉武帝最开始就说了,没马不想派你上,是李陵一个人托大硬要上战场。

五千人打到匈奴王庭,李信听了都不让你喊他祖宗了,得他喊你祖宗——此乃冒进。

其次是人缘,李陵是真没遗传到李广的一点好人缘,和路博德也没有协商清楚,你要做将军了,路博德一个老将给你做后援人家哪里愿意,当时的汉朝也没有一个能统帅众人的大将军,因此李陵这一下,直接把自己后路给断了。

最后也是最要的,如果你李陵有冤,就可以叛国。

那么当初随你战死的四千六百勇士,他们的命怎么算,你副将的命怎么算,给你报信的陈步乐的命怎么算。

就你李陵的命高贵死不得,其他人都命低贱,可以去死吗?

叛国不管哪个时代都是重罪,汉武帝收到了错误的消息,下了错误的判断这是他的过失。

但也不能占全部,毕竟当时消息困难,也不排除匈奴故意,放出这种消息的可能性,汉武帝根据收到的消息做出的判断,就当时的汉律来说是没错的。

不然之后人人都可以因为不想死叛国了,那还有谁来忠于这个国家呢。

而且在之后霍光辅政,来接李陵回去,但是李陵拒绝了,一句:“吾以胡服诶!”一句“丈夫不能再受辱”就拒绝了霍光的建议。

那你李陵自己都心里有数,为什么还要和苏武抱怨这些?

这里有人说李陵是贪图富贵不想回去,这里可以澄清一下,还真不是霍光喊李陵回去的时候,说过富贵不是问题,所以就财富来说,李陵真不一定担心这个。

其实纵观李陵的全篇记载事情到底是什么样,苏武和李陵到底是不是好友,我们都只是从史书中窥探,在没有更确切的证据之前,都只能相信他们是好友。

苏武给李陵的评价是:“每念足下,才为世英。器为时出。”这评价不低了。

但是这样不代表李陵无辜就是了。

说到底其实UP本人,虽然没能力判断李陵到底值不值得原谅,但知道从李陵投降的那一刻起,他就得做好家中遭难的准备了,事后在抱怨谁能理解你。

人心隔肚皮,做人还是论事不论心,谁能知道你的心到底是怎么样呢。

每到这时对比李陵,人们才更是理解苏武的精神的难能可贵,五千多年里,能有几个苏武啊!】

秦时,天幕下一片死寂。

这时候的人可听不懂,你们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前有屈原投河殉国,后有汉代苏武守节。

对于大家来说,李信的后代就是叛国了,这件事对李信的威望和名声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

别说什么后世不知道多少代的子孙,不知道就算了,但凡知道,只要这支子孙出自自家,那就是有辱门楣,一辈子的耻辱。

要是在遇到个多疑点的君王,李信这辈子就到头了。

好在秦王嬴政是个宽宏的人,在李信去找他告罪的时候。

说:“卿何罪之友,良将则民主而栖,是那汉朝的皇帝做的太差了。”就是你的后代眼光也没多少就是了。

嬴政不动声色的贬低刘彻,他是不喜欢夺了另一个时空秦朝江山的汉朝的,既然能贬低对面干嘛不贬。

在说了李信和他的后代可以不一样,在他的手下李信必然是要大放光彩。而且李陵叛的是汉家的江山,又不是他秦家的,何必那这点来怪罪他的爱将。

李信听了嬴政的话,感动的两眼泪汪汪,发誓为自己生是大秦人,死是大秦鬼,誓死报效陛下的恩德。

如果说李信那边因为年代相隔已经久远了,双方都没有太过尴尬。

那么此刻的汉朝气氛就是尴尬到了极点。

刚刚还一窝蜂恭维李广的大臣,此刻呆若木鸡,冷汗直往下流。

大家包括刘彻在内,都不约而同的看向李广。

只见他面色迅速灰白,侯中发出霍霍的声音,似乎想张口,又说不出话,一口血瞬间喷涌而出。

“快喊太医”

见李广吐血,刘彻到是没有为难他,立刻给他叫了太医,让人扛着他去休息。

但李广不,在太医给他看了,抚胸缓过一口气后,李广噗通一下跪地,磕头面部扭曲,额头流着血,声音嘶哑的说:“臣愧对陛下,家中竟出如此不肖子孙,臣这就将孽孙处死,之后臣但凭陛下发落。”

刘彻面对李广的跪拜,心情意外的平静,现在的他正值壮年,为人英明,处事果决。

他想不到年老的自己,会迟钝到连年征战匈奴不得,在收益不成正比的情况下,却依旧大规模损耗民力的样子,还被方士骗了三次,这是什么品种的傻瓜啊!

这就是雄主迟暮吗?刘彻内心苦闷,人力有极限,果然只有寻仙问道,永远维持在年轻的样子,他才能一直统治这偌大的帝国。

仙人啊——你究竟在什么地方,说如此多的事情,又要朕做什么呢?

天幕这次说的事情太过多,光是举兵几次不得,反耗巨大民力,就足以让天下百姓心生怨气,接下来只能免税,大赦天下,安抚名声才是正举。

他想出兵匈奴的钱,征税是拿不到了,但时机正好,匈奴又不能不打,只能开源了,之后找桑弘羊问问,这笔钱能从哪里省出来。

比起刘彻脑子忧虑的种种事情,李陵的叛逃在他眼里甚至没什么可论的,他也不可能真的处死一个尚在襁褓的稚子,也不能真的触发李广,不处罚也不行。

思绪在脑中过了一遍,刘彻最后决定:“此后封李广为雁门太守,驻守边境,守一郡之地,永不归京。”

李广对刘彻的宣判没有意见,他的脸现在已经燥的面红耳赤,一想到他的后人,日后居然会是匈奴人,他就狠的想死。

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后代居然会叛国,他的长子、次子驻守代郡太守皆战死,末子虽自己征战沙场,虽没战死沙场报国家,而是触鹿而死,但也从未有过想叛国之举。

怎么孙儿居然能做出此等丢尽家族门楣之举,他们家这是怎么了。

联系到天幕说李陵推脱责任,联想到未来自己所说不愿死于刀笔史口中,李广恍惚明白了什么,终究是他起了个坏头啊,但愿现在纠正还不晚。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