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仙侠 > 和闺蜜一起做太后,上班的只有我

第440章 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 作者:防城
  • 类型:武侠仙侠
  • 更新时间:11-22 07:49:58
  • 完书字数:4694

老百姓以为世家之乱的开端是崔家拥立清河王世子做皇帝,传檄文讨伐太后。

但在朝中,大家都知道,世家之乱的开端是平泰元年科场舞弊案。

那一科科场舞弊看似是孙启为了把持接下来十年的官场而搞的事情,实在是关中的几大世家想要趁着皇帝幼弱,太后当政的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

当时没有大肆牵连,是因为程凉对朝廷的控制力还不够,手下也没有那么多人可用,她只能暗暗在小本本上写名字。

后来中原道水患,郑家冒头出来,朝廷正式跟大世家交上手,程凉连战连捷,不但弄垮了郑家,还顺手干掉了杨柳两家,打击了一大片世家子弟。

也正是因此才惹了世家众怒,最后发展成这场世家之乱。

俗话说得好,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这个铁打并不是指某一个家族,而是世家制度本身。

程凉拖了整整一年,不是在跟这几个世家作战,而是在跟人心中固有的观念作战。

崔家、卢家、王家的家主及其子弟,其余各家残党,还有依附于他们的官员将领,砍头的砍头,送去做工的送去做工。

普天之下竟然没人给他们求情。

即使是最为粗鄙的农汉也知道,土地是皇上赐予万民耕种的,任何圈地自肥之人,都是皇上的敌人。

世家绵延,得到好处的是他们的子弟,他们这些农汉顶多能跟着喝口汤,更大的可能性是汤都喝不上,还要被欺负。

但大秦绵延就不一样了,每个秦人皆可得利,朝廷分土地,发粮种,甚至还专门设了官员教他们如何种地。

别的不说,就看人家中原一道,跟着朝廷走,粮食吃不完,手上还能有余钱。

那谁不愿绵延不绝的是大秦朝廷呢?

观念一旦发生变化,很多事情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槐树,你真的要去考河官吗?”麦子抱着火锅店的菜单,眼巴巴的瞅着槐树。

槐树低着头,默默的收拾着行李,他现在心情很复杂,他明明最恨的就是朝廷和皇帝,发过誓这辈子绝对不会做任何跟河务有关的事情。

可当都水监的推荐函送到火锅店来时,他还是没忍住,接了下来。

“我觉得很好啊。”赢婉儿笑吟吟的从外面走来,手里还拎着一个包袱。

“喂,郡君,您身子都那么大了,店里到处都是油,你来干什么!”

“大掌柜,我都说了不用送我!”

麦子和槐树同时紧张的扔掉手里的东西,越过桌子想要去扶她。

赢婉儿笑了笑,将包袱放在桌子上:“我给槐树做了身新衣裳。虽说廷考是第一次以正式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但朝廷愿意把它和科举放在一起,便足以说明对其重视。你要是考中,亦是正式的河务官员,穿得精神些也让考官看着舒服。”

槐树又垂下了头。

半晌,他讪讪道:“其实我也不是非要去,如果大掌柜您……”

“我当然是希望你去啊!”赢婉儿毫不犹豫的打断了他,“于公我是太后义女,大秦宗室,中原道府正妻子,没什么比国家多一个人才更好的事情了。

于私,你有家学渊源,也不是真的不爱治水,你去都水监做官,前程远比留在火锅店远大。

而且,你该不会是觉得没了你,咱们的店子就经营不下去了吧?”

槐树沉默了一会儿,打开包袱,里面崭新的衣服和两双布鞋让他眼睛一酸。

他噗通一声跪在地上,重重磕了个响头:“大掌柜大恩大德,槐树永世不忘!”

赢婉儿的表情也柔和了起来。

去年中原道可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今年之后,中原道就不会再出现槐树他们这样的孩子了吧!

槐树这边刚刚离开洛阳,那边有两个少年也进了长安。

田文州一如既往的沉默,肖三铁搂着他的肩膀,满是好奇的四处打量。

“其实长安也就这样,感觉还没有洛阳热闹。你说说,咱们当时要是跟着皇帝走,现在都已经三四品大官了吧。那还需要这么脱了裤子放屁,去参加什么廷考?”

“你真觉得廷考是皇上的主意?”田文州终于说了进城后的第一句话。

肖三铁咧嘴一笑:“管他是谁的主意,有意思就行吧。咱们现在也用不着一级一级的参加科考,只要在县里报名,通过初试和复试就能进长安,再考过了终试就能做官喊——虽然只能考咱们报的门路,但很省事不是吗?”

“而且挑得的人才都是马上可以用的。”田文州似乎在喃喃自语,“太后的手段真是让人高山仰止,她为何肯这么轻易的归政于皇上呢?”

“管你屁事!”肖三铁气得一巴掌抽在他后脑勺上,“挣得是喝水的钱,操的是挖井的心——我看这背后什么阴谋都没有,就是十分单纯的缺人!”

大秦缺人吗?

当然缺,非常缺,缺得小皇帝都想出去抢人来用。

因为世家之乱空出来的位置是需要人补足的,为了改革新设的位置也是需要人去充实的,地方州郡县还有日常的增补损耗

一场科举录几百个进士,就跟干旱的沙漠洒了几滴水,眨眨眼就找不见了。

小皇帝终于还是决定把廷考正式搬上台面,但对于如何录取和报考,他跟许墨林、萧君佐等人商量了几宿,做了一点修改。

首先,廷考安排在科举之后,科举落榜的举子还可以继续去参加廷考。

其次,廷考的主要目的是补缺,而不是择优。朝廷各部门将空缺的职务和人数报到吏部,由吏部统计之后下放到各个州府去,州府再下放到县城。

所有大秦公民都有资格在县城报名参加廷考的初试,初试合格到州府参加复试,复试时就要选择\u0027自己报考的部门。

不同的职务考题肯定不一样,通过复试可以进入长安参加终试,终试录取每个职务报考者中成绩最好的几个。

其中,每个部门都还握有几个推荐的名额,受推荐者可以直接入长安参加终试。

最后,廷考只针对七品及其以下的职位,考中者不需要等待受官,直接补入实缺。

当小皇帝把自己整理出来的廷考改进方案送到程凉她们手上是,程凉都忍不住为他鼓掌。

国考的初级模型都出来了,编制的发明还会远吗?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