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青春校园 > 文娱:我是全能艺术家

第38章官方发声求推荐求收藏

  • 作者:如意葫芦
  • 类型:青春校园
  • 更新时间:05-15 01:03:07
  • 完书字数:4480

网络上读者对《三国演义》的好评越来越多,许多著名导演依靠敏锐的直觉嗅到了其中的商机,感觉这本很适合拍成电视剧。

而他们在网上找不到苏轼的联系方式,问遍了圈内人也没有人认识,所以这些导演只能够去找唯一能联系苏轼的文译书库。

在这几天时间里,每一个文译书库的领导每天都有大量的电话打进来。

不是想要找苏轼求版权拍电视剧,就是求版权拍电影的。

那些导演希望能和苏轼亲自谈一谈,至于价格问题,那根本就不算问题,只要能同意就行。

而对这种事情,文译书库那边做不了主,他们也得去询问作者苏轼的意思。

在秦亮特意打电话过来说明时,苏元给出的回答是不同意。

开什么国际玩笑。

这版权怎么可能放给其他人拍电视剧,他以后可是要自己拍成电视剧的,把央视拍的94版《三国演义》给蓝星上的观众朋友们瞧一瞧。

……

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两天,网络上的读者都在评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述说着《三国演义》到底哪里好,为什么那么值得一读。

文坛各种作家也都在社交平台上解读起《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在历史演义类中的文笔,它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其他诸如此类的,没有一个能在此方面媲美三国。最后,作者苏轼让我感觉不像是一位现代人,而是一位古代人,只有古代才子才能写出如此恢宏大气的。”

“《三国演义》虽然只是一部演义,但作者苏轼极力把它写成一种史诗般的感觉,这种感觉不仅仅是在人物和剧情上,更在文字上有所体现,这种史笔,让大家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更像是在看一部史书,更具有真实感。”

“我个认为《三国演义》最重要的一句话无疑于正文的第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一贯穿了全文,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看《三国演义》时,我甚至还买了一本《三国志》作为辅助,一边看一边追寻三国历史的真相。”

“我没什么好说的,只有两个字,好看!”

“……”

大家在网络上各抒己见。

而文艺协会在蓝鸟部落上一个官方账号发布的一则消息,则彻底引发了夏州网友的大地震。

“经过夏州文艺协会和中州开会决定,从下一年起,把《三国演义》纳为世界名著,正式成为中小学生必读课外书之一。”

无数人看到这条信息时无比的震惊,用拳头使劲揉了揉双眼,生怕自己看错。

虽然他们也都知道《三国演义》很好看,其文学性比其他高了不止一层楼。

但他们始终也想不到官方居然会把这本书列为世界名著,这可是名流千古的大事件!

所有写出世界名著的作家无不是写了大量的书籍,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才得到这一殊荣,而这位苏轼居然第一本书,这么短时间就成为了世界名著!

太特么不可思议了!

苏轼这一波,彻底成神上天!

各大媒体都在第一时间纷纷写稿,生怕自己错过了这一重大新闻:

【《三国演义》成为世界名著!】

【新人新书!一书成神!】

【震惊!历史上最恐怖的作家竟然是他!】

【历史类演义的代表:《三国演义》!】

【文艺协会发布动态:这是一部殿堂级作品,作家苏轼成为文坛巨人!】

【……】

这一次,经过了文艺协会的认证,证明了《三国演义》确实是一部充满了文学性的著作。

网络上的声势也愈发火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一时间,《三国演义》的销量再度暴增,各大书店的货源又一次被抢劫一空。

好不容易才积累了足够多备货的书店,现在又面临了断货的境地。

而文译书库也同样接收到了大量的订单,出版部门的压力剧增,忙的焦头烂额。

其余众人在看到了这条消息后,都为《三国演义》高兴不已,毕竟他们也是忠实读者。

但那些学生可就不这么想了。

原来他们也很喜欢《三国演义》这本书,其中激烈的打斗情节深深的勾引起了他们内心之中的少年热血,课余时间几乎全班都在讨论故事情节。

但现在经过文艺协会这么一出,他们立即对此表示了深深的恶意。

之前还是一本可读可不读的历史,现在却变成了一本必读的课外,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需要认真研读。

毕竟以后的考试中还有可能出现关于《三国演义》的题目,在中考时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请回答《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斩的是哪六将?”

“请写出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三大重大事件。”

“……”

甚至老师还会留下类似的课外作业:“请写出《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一名角色,并说明原因,题材不限,最低八百字。”

一想想就恐怖。

学生们对苏轼的心情瞬间从爱戴变成了怨恨:

你为什么要写出《三国演义》!?害的我们的作业都变多了!

作家就没有一个好的,苏轼老贼也是!

……

与此同时,业内也同样震惊,甚至引发了大地震。

他们辛辛苦苦的写了那么多年的书,居然比不上一位新人写出来的第一本书!

这实实在在的说明了苏轼的水准在他们这些作家之上。

有一些的心思不正人在网上匿名发表着一些言论:

“呵,捧的越高,摔得越惨,第一部书就有这么高的成绩,以后水平有一点点下降都会被喷死。”

“苏轼他自己怕不是也没想到这本书能获得这么高的成就,之后怕不是要封笔了,再也不写作了。”

“强烈抗议!我认为这其中有猫腻,一位新人绝对写不出来这样的文学著作,我要求文艺协会彻查,给大众一个交代。”

“……”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