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小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文化 > 大明:登基第一剑,先斩太上皇

246朕要对诸王宗室下手

  • 作者:小黑是条狗
  • 类型:历史文化
  • 更新时间:08-23 11:49:43
  • 完书字数:14194

宗正府之驸马都尉焦敬和石璟,前去湖广武冈捉拿谋反的广通王和阳宗王一事,进展得很顺利。

谋反两王都没有自己的军队,他们的家丁也不愿给他们殉葬。

所以面对朝廷的抓捕,两王如同瓮中捉鳖,根本就没有泛起什么浪花。

只不过两王的几个心腹,却是逃进了苗寨寻求庇护,朝廷一时半会也没能将两王的心腹绳之以法。

或许,这就是世上无完美之事吧。

经过锦衣卫、东厂、宗人府三方会审之后,两王对于自己谋反一事供认不讳,也在罪书证词上签字画押。

在拿着两王谋反的供词之后,朱祁钰就马不停蹄召集群臣,举行了又一次的大朝会。

“汉、晋之时,乃至于我大明太祖立国之初,宗室藩王裂土临民,藩国如同独立之国。”

“之所以制定此举,乃是希望藩王们能够替天子镇守地方,如遇叛乱发生之时,还可以领兵勤王。”

朱祁钰其实并不关心两王为什么谋反,他关心的是两王乃是朱明宗室子弟的身份。

“然而唐、宋宗室不同,乃是分赐田地之制,宗室子弟无封国之权。”

“至于唐,宋宗室子弟中有才能者,也可以出将入相,也可以为国效力。”

既然是藩王谋反,朱祁钰不可能不谈到宗室制度。

“我大明以汉、晋、唐、宋、元为前车之鉴,对前朝宗室政策有扬有弃,而后方才自成一体。”

说到宗室制度,朱祁钰违心的给明朝脸上贴金。

毕竟明朝宗室制度是老朱家先人制定的,身为老朱家的子孙,朱祁钰也不好批判祖宗太过。

然而明朝宗室制度之烂,朱祁钰认为在历朝历代都是排得上号的。

后来的满清统治虽然也很烂,不过其宗室制度却是吸取了明朝不少的过失经验。

这一点,朱祁钰不否认。

“然而自从太宗奉天靖难之后,大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我大明宗室,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只能岁俸以世袭罔替之。”

按照朱祁钰的说法,老朱家的子子孙孙都由朝廷供养,且不能入朝为官,还不能自谋生路。

“朕以为,我大明宗室制度前后之差别,乃是因为太祖和太宗采用了截然不同之国策。”

对于宗室制度的变迁,朱祁钰并没有因为朱棣是造反上位而隐瞒。

而且朱祁钰说的也是事实。

朱元璋以草莽打天下,他必须依靠自己儿孙来制衡开国功臣们。

分封塞王以掌军权,无疑就是朱元璋最好的选择。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起兵造反成功,他必须削弱藩王势力,以此来杜绝明朝出现第二次奉天靖难。

朱祁钰明白一个道理。

任何制度都是审时度势之下制定的,任何制度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

“太祖与开国重臣们品鉴前朝治乱兴衰,认为宋、元之亡国乃是主弱臣强,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所致。”

“固而太祖洪武年间,我朝建藩以拱卫中央。”

“彼时,诸王都是手握重兵,坐镇四方,烜赫一时。”

“然而太宗之后,天下诸王典兵之权,被收归中央。”

“朝廷为了安抚诸王之心,以尊位厚禄以替代之。”

“诸王归心之后,朝廷明令禁止宗室干预地方行政,禁止宗室出城,二王不得相见。”

“宗室子弟,更不准来京问安,也不得科举入仕。”

朱棣这是用世代的荣华富贵,来换取藩王们放弃军权。

如此做法,宋早有之。

名曰,杯酒释兵权。

而朱祁钰在说完之后,原本脸上的盈盈笑意不见了,取而代之却是一脸的冷酷。

“前些日子两王谋反,让朕不得已思考用藩四事。”

“诸位臣工都是我大明之一时人杰,还请为朕解惑。”

朱祁钰表现出一副虚心纳谏、求贤如渴的模样出来。

“其一,所谓祖制,朕当从太祖,还是从太宗?”

“其二,若是逢天下巨变,宗室诸藩如何报效朝廷,又如何替朝廷安抚黎民百姓?”

“其三,若是宗室只知享乐,开枝散叶后人数膨胀之后,朝廷以何供养?”

“朝廷会不会入不敷出?”

“其四,藩王府中之人,是不是朕的臣子,是不是大明的臣子?”

朱祁钰抛出的四個问题,囊括了明朝宗藩问题的根源。

第一个问题,朱祁钰和后世的明朝皇帝们,到底该听谁的?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对待藩王的态度截然不同。

若是从了太祖朱元璋,就是封王列土。

若是从了太宗朱棣,就是把宗室当成猪来养。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的宗室政策相互违背,后世明朝的皇帝无论从谁,都可以说是有违祖制。

第二个问题,是信任宗室,还是信任文武大臣?

历史上藩镇割据、起兵造反的,多是异姓之人。

然而古往今来,以藩王成事的就只有朱棣一人。

宗室子弟毕竟是天子血亲,无论是哪一个后代坐皇位,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都会祭祀历代明朝君王。

家产不给后世子孙,难不成给外姓之人?

然而若是太过放纵宗室,那么就有可能重现七王之乱。

这是一个选择题,两难。

第三个问题,日益庞大的宗室会不会拖垮大明?

宗室经过繁衍生息后,人口必定会成倍膨胀。

若是任由宗室生育,朝廷对所有宗室子弟都加以供养,那么朝廷必然将会难以承受。

到时候,只能加派粮饷,只会盘剥百姓。

最后一个问题,明朝不仅防范宗室,还对于服侍宗室的随从一样戒备。

每一个藩王府邸之中,朝廷都有配备得有属官、仆从。

这些人除了侍奉藩王以外,还有监视的职责。

要是彻底堵死他们这些人的晋升之路,便会寒了忠义之心,他们便会彻底依附于藩王。

这些人心因为和藩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他们很难认为自己是天子臣属。

当然,宗藩制度是一个困扰封建王朝的千年难题。

直到封建的结束,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事关皇家,群臣在没有彻底想好应对之策前,他们都是选择了沉默。

“今日参拜之臣,都是我大明肱股,朕想请教,诸公何以教朕?”

朱祁钰见到群臣默然,不由得提高了嗓音。

看到新君真心求教,群臣之中还是有一些后进之辈,想着出列进言的。

不只过当他们看到位列前方的重臣们,都默契做起了木头人,他们也是不敢妄动。

重臣们都是人精,他们当然知道朱祁钰是打算借着这次藩王谋反之事,对宗室制度进行改革。

然而正是因为事关重大,所以重臣们才不愿轻易开口。

同意宗室子弟参政,那就是给群臣增添竞争者。

这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要是不对宗室制度进行改革,那就是给大明埋下一颗随时可能会爆炸的雷。

而且明朝宗室这个是时候已经不再是当初朱元璋的几十人,而是高达上千人。

要是重臣们轻易就宗室问题发表言论,很有可能招来宗室子弟的仇恨。

这些人毕竟是天子血亲,重臣们多少也是会心有顾忌。

所以重臣们的态度只有一个,不反对、不赞同,看看朱祁钰到底是什么态度。

顺势而为,这就是重臣们的想法。

所以重臣们才会“狡猾”的用沉默,来回应高坐御台之上的天子。

“启奏陛下,臣以为先贤已经给出过答案。”

“亚圣孟子有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大殿重的沉默,终于被人给打破。

“自古以来之历朝历代,又有天子七庙的说法。”

“也就是说天子太庙祭祀七世,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则要亲尽则祧。”

“天子往上祭祀七代祖先,臣以为对于后世子孙也当如此。”

“然而若是恩泽后裔子孙七代人,又于五服之亲相差有二。”

“故而臣请于陛下,天子之恩当五世而泽!”

开口的是内阁次辅,都察院左都御史王文。

作为朱祁钰在文臣中扶持的第一人,王文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自然事先同朱祁钰有过通气。

王文敢于率先开口,除了和朱祁钰事先密谋之外,还处于其中巨大的政治利益。

王文入阁,本无功绩。

要是王文能够帮着朱祁钰改革明朝宗室制度,能够减少大明百姓的负担,那么王文必然在朝野内外声名鹊起。

到时候,王文就可以大权在握,还可以让群臣心服口服。

“讲具体一点。”

朱祁钰当然知道王文要讲什么,不过朱祁钰是要借着王文的嘴说出来,让群臣和天下人都能够听到。

“洪武祖制,我大明宗室男丁自天子以下,为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

“亲王每年俸禄有一万石,郡王两千石,镇国将军两千石,最差的奉国中尉还有两百石。”

“宗室女子也有八等,分作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和乡君。”

“我大明制,皇姑曰大长公主,皇姊妹曰长公主,皇女曰公主,俱授金册,禄二千石,婿曰驸马都尉。”

“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

“郡主禄八百石,余递减有差。”

“至于奉国中尉和乡君之后,宗室子弟爵位不降,世代以此领取俸禄。”

说了这些情况后,王文重重的又补了一句。

“臣以为,宗室子弟有撑爆我大明之险!”

王文说完就俯身下去。

之所以如此作态,是因为王文违背了“疏不间亲”。

为了表明自己的“罪过”,王文不得不拜。

“驸马都尉焦敬,你执掌着宗人府,说一说宗室如今的情况吧!”

朱祁钰在让王文起身后,又点名自己的姑父。

“我大明宗室,以族谱记录,以玉碟为证。”

“太祖洪武之初,室人口才五十八人。”

“到了太宗永乐年间,三十年翻了一番,增加到一百二十七人。”

“微臣出任宗人府宗人令后,对皇室族谱、玉碟进行清算,如今宗室子弟有八百六十七人。”

焦敬当然也是受了朱祁钰的指使,然后才有了今天的数据。

“你为宗人令,有什么看法?”

朱祁钰在询问焦敬的建议。

“土木堡之变,京师保卫战,先帝驾崩,如今我大明正是多事之秋。”

“朝廷难处之事,无如宗室。”

“盖国家财赋有限,而宗室生齿无穷。”

“我大明立国不到百年,如今玉牒见存者,已然增长不下十倍。”

“若是长此以往,即揭天下之赋以供之,尚不能给。”

“况又有朝廷之经费,于北要用之九边之军,于南要供养平苗瑶大军。”

“臣以为,为大明计,为天下计,为宗室计,当行清荫之事,当限制宗室用度。”

朱祁钰之前已经暗示的十分清楚明白,焦敬不过是依葫芦画瓢。

“高皇帝封建诸王,敦睦九族,凡子孙胜衣以上者,皆仰食县官,恩至渥矣。”

“故而臣以为当必须设法、定限、分委、责成,谨列款以请。”

和焦敬一起执掌宗人府,也是朱祁钰姐夫的驸马都尉石璟,他也是站了出来。

“我大明天子,太祖、太宗、仁、宣、徽、景,前后已传六帝。”

“高皇帝子,实封亲王共二十四人,名,为秦、晋、周、楚、齐、潭、赵、鲁、蜀、湘、代、辽、岷、谷、韩、沈、安、唐、郢。”

“太宗封子亲王者一人,王号赵。”

“仁宗封子亲王八人,郑、越、襄、荆、淮、滕、梁、卫。”

石璟说出了明朝封王的具体名额。

如同建文子嗣,如同造反的汉王朱高煦,已经从族谱除名,石璟也就没提。

“本次清荫宗室,臣还发现不少投机取巧之法。”

“比如有些宗室把小妾所生的子女,谎报为正妻所出,因为嫡出和庶出差了一个等级,俸禄也有高下之别。”

“还有如同前次谋反之广通王、阳宗王,乃是因为与其兄长镇南王分家产不均,故而心怀怨恨谋反作乱。”

“宗室乱象,已经到了不可不治!”

石璟禀告之后,就是对着朱祁钰深深一拜。

石璟也是受了朱祁钰的指使,然后参与其中。

石璟还知道,自己一定会被朱姓宗室们怨恨。

然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石璟要是不协助朱祁钰,那么他自己就会先宗室一步挨朱祁钰的刀。

“朕深以为然!”

铺垫都做到这里了,朱祁钰也到了出来表态的时候了。

对于后世有人说明末宗室不下百万,朱祁钰认为有夸大嫌疑。

不过朱明皇室能生,也是不争的事实。

朱元璋的龙子龙孙们,先后登基继位做皇帝的共有十七人,封为亲王的八十三人。

从洪武年间宗室人口58人,到嘉靖八年8203人,到明隆庆三年18492人,到明万历三十三年157000余人。

估计到明朝末年,宗室人口至少已超过20万人。

朱明皇族,大概是世界上繁衍发展最快的宗族。

对此,明人王世贞所说,这是“千古所未有也”。

为了给大明释放压力,为了不至于老朱家的后代被人屠戮,朱祁钰必须要限制宗室。

而且朱祁钰是一个穿越者,他对于宗室的亲情不浓,他也是最合适当这个“恶人”。

“朕欲制定《宗藩条例》,以为宗室定制。”

“其一,凡是宗室子弟,降爵五代后为布衣。”

“其二,今后宗室爵位只有五等。“

“男丁作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

“女子作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

“其三,宗室子弟俸禄永为定额。”

“亲王1400石、郡王1000石、镇国将军800石头、辅国将军600石、奉国将军400石头。”

“公主1200石、郡主800石、县主600石、郡君400石、县君200石。”

朱祁钰这是给大明财政减轻负担。

当然,朱祁钰也不是说后世一定玩按照这个数额给宗室发放俸禄。

要是后来宗室再继续膨胀,那么俸禄还可以再减一减。

“陛下此番为国为民之心,臣本敬佩之。”

“然而臣以为,陛下是否太过急躁?”

“诸王宗室们,又是否能够接受?”

吏部尚书王直,从文官队列中站了出来。

“对于两王谋反一案,老臣也是有所耳闻。”

“镇南王岁俸两千石,而广通王和阳宗王的岁俸只有一千石。”

“同样都是我大明郡王,兄弟待遇却是相差了一倍之多。”

“先是广通王之母妃,盗取岷王府金银资助自己的儿子被发现,然后其自缢身亡。”

“随后广通王和阳宗王一起,破开岷王府围墙,入内抢夺府库财货。”

“正是因为新仇加上旧恨,所以两王才会受他人蛊惑而谋反作乱。”

王直对于两王谋反之事,说得更加详细。

身为百官之首,朱祁钰也是把奏章、密报给到王直看过的。

“若是陛下逼迫诸王宗室太过,臣唯恐宗室作乱者不知凡几!”

王直这是在警告朱祁钰,欲速则不达。

明朝宗室们已经习惯了大鱼大肉的日子,真要是马上就推行如此严苛的制度,王直担心藩王们会揭竿而起。

毕竟已经到嘴的肥肉,没人愿意吐出来。

要是在出现几个广通王、阳宗王,那不就是天下狼烟四起?

“东王先生之言,老成谋国之真知灼见!”

朱祁钰夸奖了王直一句。

王直是守旧派大臣的领袖之一,也是拥立朱祁钰登基的从龙功臣之一。

虽然王直三番四次和朱祁钰尿不到一壶,可朱祁钰还是容忍王直继续人在庙堂之上。

除了感谢王直的拥立之功,朱祁钰也是想着有不同意见的存在。

朱祁钰不是固执已见,也不是独裁到听不进他人意见。

想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必须要容忍异见者的存在,就必须要兼听则明。

要是整个朝堂之上都是歌功颂德之声,朱祁钰知道距离亡国亡天下也就不远了。

“朕也知道阻力会很大,然而朕为了后世子孙,不得不背负不体恤亲族的骂名。”

“大明乃是天下人的大明,非是一家一姓之大明。”

朱祁钰其实是信奉孟子“民本”思想的。

朱祁钰也不愿意自己从屠龙者,变成恶龙。

(快捷键上一页 章节(快捷键 enter) 下一页(快捷键